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意义|任务型教学法论文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意义|任务型教学法论文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6:06 影响了: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指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符合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论述,便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的直接表现,并且是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紧密呼应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语言游戏 隐性知识 “教学做”合一 工学结合
  
  引言
  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人不能通过消极被动地听讲或看书来获得知识,应该在“做中学”。他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经验,而且要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改造和生长。传统的教学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气氛沉闷,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容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状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压制,实践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丰富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习者能够便捷的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采用角色扮演,模拟实际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检验效果的同时总结经验,愉快的理解消化学习的内容,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策。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概述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想潮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构建的主体,而教师也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项目驱动教学法正是建立在这一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汲取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的精华,通过真实的或创设模拟的项目情境,根据项目需求来拟定教学任务,并安排相应的教学环节。所设置的项目是由精心设计的任务构成的探究性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学习处理完成项目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这种方法重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国内高职英语教育,忽视学生的实践环节,不重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高职英语以英语通用能力和岗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根据行业的发展态势与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外语学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不像其他课程那样枯燥而抽象。但是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很难提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外语教学一直收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如何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便成为外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学生身临一定的任务环境中,能有效地将“任务驱动”转化为“兴趣驱动”。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和“如何学”,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优化课堂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更易于形成职业理念,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在实践中,师生的角色互换,教师的教是在做,学生的学也是在做,除了在学中做,还得更多地将教结合于学和做中,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做好应当解决的实际问题。教与学统一在做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三、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1、符合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论述
  “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蓝皮书》里提出来的,最初是指“孩子刚开始使用语词时的语言方式”、“语言的原始形式”或“原始语言”,语言的原始形式是和人类其他活动编织在一起的,我们在场景中学会说话,在场景中理解语句的意思。也就是说“语言游戏”就是语言和人类行动的一种交织和结合,人们说出某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在完成一种生活行为。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将语言称为“语言游戏”,借此表明语言具有多样性、实践性等特征。“语言游戏”的意义表明:语言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语言的意义在于应用,语言的表达形式及其意义取决于人们特定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语境。因此,外语教学应当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掌握英语。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特定情景设置中进行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接近现实的语言环境,使得学生的英语交际自然化,能够挖掘出每个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还使得学生轻松的掌握词语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便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往往是一些技巧,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被他人学习。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最早研究专业知识显性化问题的日本知识管理专家、一桥大学学者野中郁次郎注意到,许多专业和行业中都有许多“知而不能言者众”的、“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野中郁次指出:“现代工业和知识经济的关键就是要从人们的过往经验中发掘隐性知识,以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要求”。教学也是这样一个存贮着大量隐性知识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学习已经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探索和学习处于隐性状态的教师专业知识,并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从显性到显性”的传递模式司空见惯,教师传统的课堂讲授,基本都采用这种模式。“从显性到隐性”的知识传递方式主要发生在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的过程中。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讲授的内容,这种显性知识就开始内化和隐性化了。“从隐性到隐性”是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隐性到显性”是指系统地整理和清楚地表达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置换成别人容易理解的显性知识,使隐性知识能够被分享、凝聚和积淀,即把隐性知识外化成为显性知识。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传递方式,强化习得。显性的陈述性知识通过教学可以转变为隐性的陈述性知识,而隐性的陈述性知识经过交际使用又可以转变为隐性的程序性知识。通过大量的项目模拟实践,即便于使显性知识转化成学生的隐性知识,又能使输出练习更有效,提高二语习得的水平。
  3、“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的直接表现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中的精彩一笔,陶先生认为“做”就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只有采用“做”这样的实践环节才能让“教”与“学”合一。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教育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灵活变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的合一。除了在学中做,还得更多地将教结合于学和做中,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做好应当解决的实际问题。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学生自觉依据学习目标,寻找相关资料,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及课堂展示等,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再根据教学计划,设计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又可以细分成几个个案例或任务,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以所要完成的项目为主的学习环境,即设计出一定的情境,将大量的信息资源容纳进来,把复杂、枯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为简单、形象、容易接受的技能知识。讲、学、练结合,通过完成每一个任务,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4、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设计若干项目组,督促学生完成各个阶段性任务,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为是带着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来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方向明确,拓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学校与职业零距离,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岗位工作,增强了就业竞争力。高职商务英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防止教学活动成为表面的盲目的行为,避免学生获得肤浅的理解与知识,摆脱教学用脱节的现象。即教给了学生有用的知识,又培养学生了的能力。使学生摆脱了针对某个问题自身的逻辑思路非常清晰,但是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达出来了也是以汉语式思维表达的困扰。增加了学生输出的机会,有利于语言意识的发展和语言自动化的形成,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交互与输出的作用。
  
  四、结语
  在国内,毕业生一般要经过实习、培训和经验积累,逐渐适应与胜任工作。项目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职业工作以项目形式组织的本质特点,将课堂拉近职场,教学实践模拟现场操作,使学生可以接触并解决职业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项问题,带着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离校前就完成了技能和经验的积累,实现了就业“零适应期”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的知识传授,更延伸至课堂之外,“授人以渔”,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所以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陈嘉映译.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曾靓.网络环境下项目驱动式协作学习的组织策略[B].重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6-7.
  [3]徐嵘.‘单元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3,(10):71-72.
  [4]何小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A].北京:职业与教育,2010,(5):90-9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