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诺贝尔奖为谁而设_诺贝尔奖为什么不设数学奖
 

诺贝尔奖为谁而设_诺贝尔奖为什么不设数学奖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5:54 影响了:

  诺贝尔奖是为那些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而设立的,是对那种甘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科学精神的敬意。      2002年度的各项诺贝尔奖已经陆续评出,获奖者中依然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迄今,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科学家总是与它无缘?诺贝尔奖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得奖不是科学家的目标
  
  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得知获奖的消息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对自己获奖感到“意外”,甚至“难以置信”。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芬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感到万分惊异。”另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田中则说:“接到电话时,我根本没有弄清他们在说什么……直到现在我还感到难以置信……”田中的同事们这样评价他:“他一门心思地搞研究,不参加升级考试,所以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主任。孜孜不倦地工作,这才是真正搞研究的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的潘维教授说:“向来,诺贝尔奖并不是科学家追求的一个目标,没有哪位获奖的科学家是为了得诺贝尔奖才搞科学研究的。”他说,诺贝尔奖是为那些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而设立的,以表彰他们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同时,这些在基础科学领域工作的人,平时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得到的薪酬很低,而他们甘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诺贝尔奖是对这种科学精神表示敬意。
  
  金钱堆不出诺贝尔奖
  
  有人认为,只要我们的科研经费有了保障,实验设备先进,科学家的待遇提高,就一定能出诺贝尔奖得主。但潘教授认为,好的学者不是用钱堆起来的,一流的学术也不是靠钱就能做出来。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更不行。在建国初期,我们搞两弹一星的时候,既没有必要的设备,更没有充分的科研资金,但是我们成功了,那靠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强的精神。现在,我们的条件要比那时候好得太多,钱也比那时候多得太多,但我们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却不如那时候。许多学人都被名利所累,忙于出书,忙于出各种成果,忙于赚钱,忙于出名,这样浮躁的心态是做不出科学成果来的。
  潘维教授说:“有人觉得花钱就能买来科学,其实不然。重赏之下不一定出得来学术成果,反而还容易出来学术腐败。科学不是为赚钱设置的职业,科学家不是商人,诺贝尔奖并不是给以赚钱为目的的人而设置的。”
  纯洁的学术环境是诺奖的摇篮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大环境才会有利于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呢?潘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犹太人是靠手抄来延续《圣经》的流传,他们专门养着极少数抄写圣经的人,并把他们视为自己民族文明的传承者。在犹太社会富裕时,这些抄《圣经》的人仅仅享受最基本的生活供给,使之心无旁骛。在犹太社会遭到灾难、极端贫困的时候,社会也保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供给,因为在犹太社会看来,他们的生存是文明延续的希望。潘维接着说:“科学家就好像那些端铁饭碗的抄《圣经》者,只有给了他们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他们才能安心地搞研究,才有可能在十几、几十年的研究中出成果。就像美国教授的终身教职,就是为了给教授们提供一个永远有保障的条件。”比如美国的政治学教授,博士毕业后拿到教职,年薪4万美元,再经过6年的努力拿到终身教职,直至退休年薪也不过6万美元,它是一个稳定的职业,但绝不会赚大钱。如果想赚钱,就不当教授了,更不用读博士。美国经济好的时候,MBA一毕业,起薪就是六七万美元。选择了学术研究,就是选择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而言,应为学者们提供一个有保障的稳定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纯洁的学术空间,而不是拿金钱来诱惑他们。为金钱名利而做科学研究,突破的可能性就低,走邪门歪道的可能性就高。
  
  从求学时期找原因
  
  对于诺贝尔奖,中国人历来都有很深的情结。本届诺奖公布后,许多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发表了看法。
  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一位研究生说,日本的几位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基本上都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天才型人物,尤其是2002年两位,他们在大学时的学习成绩甚至都不太好,因此不能把他们的获奖归功于求学时期。我觉得,主要是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不错的,要想得诺贝尔奖,必须改变目前的太急功近利的研究体制,改革目前的官本位制度,为真正做研究的优秀人才提供较为宽松的研究环境。
  在一家网站的BBS上,有位网友说:没有得到诺奖,并不能说明我们是笨蛋,但它一定说明我们培育人才的制度是有问题的。说实话,没有出现大师级的科学家,致使公众无法看到本土科学的发展方向,看不到要做科学家的意向……没有人再愿意说“我长大了要做科学家”!
  一位哈佛毕业的博士说,一个学者的生涯,主要包括求学时期和研究时期。我们现在反思中国为什么没人得诺贝尔科学奖时,似乎都在关注研究时期,比如,重新审度我们的研究条件、设备、经费、课题等,希望在这方面加以改善,增进与国际接轨,以求早日出诺奖成果。几年前,中国科学院出台的“百人计划”等就是这些反思后的举措。这种只关注研究时期的思路,只对了一半。我以为,一个学者求学时期的情况,对他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尤其是那些在理论领域做出贡献的得主和其它科学大奖的得主,基本上都是一些天才型人物,他们有非常优异的天赋。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求学时期,在中学、大学里,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潜能被充分发掘,为日后在科学上做出杰出贡献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大陆本土没人得诺贝尔科学奖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大学缺乏发现、选拔和培养顶尖人才的机制,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顶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有些天赋极好的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培养和训练,无法脱颖而出,错过最好时光,最终泯为凡人。比如,我们的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就限制太死。一个班上的学生都上同样的课,大学4年,年年如此。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
  (施绍勇荐自2002年10月16日《青年参考》)
   责编:子丑插图:甘泰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