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谈数学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策略】
 

【浅谈数学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策略】

发布时间:2019-02-03 04:26:12 影响了: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数学问题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它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使学生真正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
  一.精心设计问题要问在有疑之处,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在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罐变成满堂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探究学习的效果。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是这样精心设问,层层设疑。先出示一个圆,固定圆中心,沿着圆周长绕一圈,然后问;什么是圆的周长?学生说圆一周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一条线段),那么如何测量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设计:圆的周长)。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同学们,你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的?你有几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你能用绳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演示“老师把系着小球,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小球被甩动时小球运动形成的圆,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圆,然后提问: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积极动手测量,从而探究出“圆的周长到底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然而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3倍多多少呢?这样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思维,不断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知识一往情深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的乐趣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有效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奇数和偶数”时,要求学生根据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回答问题。出示1(奇数),2(偶数)。3,4……后提出并出示字母X。全班学生非常感兴趣,经过思考讨论,认为X可能是奇数(如13),或偶数(20),也可能既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如1.25,三分之一),还有学生补充说:
  可能是最小的奇数或最小的偶数等,这样的提问设计比若干个数来判断奇数,偶数增加了难度,使大多数学生体会到了智力角逐的乐趣。
  三.精心设计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启发性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问题,从内容上看,大多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提问题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形式上看,问题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如在学生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和数知识的基础上,老师说符合下面问题的同学请站起来。提问如下:座号数是质数的同学;座号数是合数的同学……为什么还有一位同学还坐着?(1号)。座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同学;座号是偶数而不是奇数的同学;座号数是最小质数的同学;座号数是最小合数的同学……
  四.精心设计的问题要有坡度,诱导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通过多层次有坡度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这样既能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思维水平。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妈妈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了10块,弟弟吃了其中的4份,弟弟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答出十分之四。接着又提出了新问题:如果把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妈妈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议论,争相回答,得出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十分之三。正当学生享受思维成功快乐的时候,教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弟弟吃了这西瓜的十分之四,爸爸妈妈各吃了这西瓜的十分之三,谁吃得多?同学们,如果是你,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如果想让爸妈多吃些,你认为弟弟应吃这个西瓜的十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的一样多,又吃的比弟弟多呢?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都想帮弟弟想办法,得出应该怎样做。这样,在原题的基础上巧妙地两次设问,真正挖掘了教材的智力因素,为学生扩展了思维的困难关键,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实现了探究目标,获得了学习的成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去积极探究。同时联系学生自己的实际,有效地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思想品质的教育。
  五.精心设计的问题要有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很小差异是指对事物有无兴趣,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创设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兴趣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通过谈话,自然引入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师生反复说了几次,引导学生总结出“不断地重复”这个词,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老师以简短诙谐的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象,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六.精心设计的问题要有感情色彩,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老师设计了一个“动脑筋离开课堂”的游戏,规则是这样: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你就可以离开,走时大声说几是几的倍数,或是说几是几的约数和几能被几整除等。老师先出示数字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出教师,说4是2的倍数,有的说2是8的约数,有的说12能被2整除。老师接着出示3,5的卡片,学号是3和5的倍数的学生走出教师。最后剩下的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41的学生,老师问:“你们为什么不走呢?我出示哪个数你们就可以离开呢?”学生积极思考后异口同声说:“1“,这样学生们在创造的气氛中高兴地离开教室,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总而言之,数学课的问题策略很多,唯有的放矢,才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是好的问题策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