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业教育师生观之再思考】 当代职业教育
【摘要】面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厌学情绪严重的状况,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和谐健康的人格养成加上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为学生融入社会和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在引述苏格拉底、孔子等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当前职业教育师生角色关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苏格拉底教育观;“催产式”教育原则;不愤不启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包括培养健全的人格、领悟生命价值、规范意志行为等素质教育内容。蔡元培曾经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1]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因此,作为体现终身教育和技能教育特征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和个性因素,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是符合新时期职业教育精神的。
一、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属于中小学时期的后进生,长期被负面评价,造成其心理特征表现为:学习上表现为基础较差,厌学情绪突出,缺乏自觉主动性,对教师依赖心理严重。思想上缺乏积极追求和理想,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倾向,逆反心理严重,对家长管教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不满,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对青春期充满困惑等诸多问题。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蔡元培说过:“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①这里的“自动”可理解为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心理,更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认知的能力。应当着力塑造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营造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鉴于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模式,研究学生心理状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倡导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催产式”教育原则――苏格拉底的教育观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心扉。”[2]他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把教育归纳为三种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其中,经院式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师徒式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种从属的距离,不只是程度上的、代沟之间的差别,而是本质上的;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催产式”教育原则。[2]也就是说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师生之间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而没有屈从依赖关系。苏格拉底教育观源自苏格拉底本人教育学生的方式: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做结论。同时,他还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自我思考,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而不像转让货物。从中可以看出,前两种教育类型是延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已经证明是落后的,不符合教育的规律。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观强调师生的平等关系,是一种学习上的合作关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利。这种观点无疑是人性化的,也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
三、刺激与诱导――孔子的教育观
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他自己的教育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体现了孔子以刺激与诱导为主的教育方法。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启”就是启发。在启发之前,第一先刺激学生,使他激愤起来,激起他的学习欲望,进一步启发他。第二就是“悱”,就是内心有怀疑、不同意。孔子所谓“当仁不让于师”,老师讲的、古人讲的,学生都可以怀疑,多怀疑就会自己去发现、去研究。“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如果学习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那么他就掌握不了规律,“则不复也”,就回不到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育方法上,孔子认为一定要激起学生愤、悱的求知欲,引发思考,学会举“一隅”反“三隅”,否则“不复也”。[3]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孔子的三千弟子中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都有,并且大都是各行业的杰出代表,如会打仗的冉求、善经商的子贡、能言的宰予等等……这正是孔子不拘一格,注重启发,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因此,孔子可称得上古代最成功的“职业教育家”了。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师生角色
当今颇有影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自主学习认知的思想而提出的,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认为,这种观点是对苏格拉底式教育观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在这种方式下,师生角色不再是传统方式的延续,而需要重新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环境中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应认识到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教师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扮演辅助角色。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学生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面对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评价。[4]
譬如,笔者在从事广告设计教学时让学生以“珍爱树木、保护环境”公益广告为题进行创意构思。一开始由于学生平时的创意训练较少,加之生活积累较少,课堂效果不甚理想。我及时进行调整,首先让学生欣赏很多有关环保主题的广告作品,让学生凭自己的认识和知识积累来理解作品的含意,要求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我不时提出如“这幅画面首先使你想到了什么?”、“绿色使你想到什么?”等小提问来启发思路,让学生大胆运用联想来进行思考,最后我及时进行了点评。整堂课以学生的发言讨论为主,同学们表现得十分积极,很快就理清了思路,并相互启发,相互讨论,最终形成了很多很好的构思和创意点子。在这一实例中,学生不仅通过主动探究学习初步了解到广告创意构思的方法,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与他人沟通交流。
考虑到学生因素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审慎思考师生角色关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技能,更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完善的人格。
注释:
①1920年12月5日蔡元培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说词。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全集.第三卷[C].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477.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1-10.
[3]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78-279.
[4]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6.
作者简介:张春宜(1971―), 男,河南洛阳人,学士,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