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思想品德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刍议]
 

[思想品德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刍议]

发布时间:2019-02-06 04:15:05 影响了:

  摘要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实践性操作练习作为一个重要过程被人们重视,但其长期的、持续进行的要求又容易被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或因于认识上的不足,或因于不知如何做。这对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是有害的。因此,其常态化的操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使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策略
  
  1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界定和必要性
  
  什么是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思想品德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本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不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认识上,内化于学习主体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要形诸于外,也就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在操行形成方面在学生身上展现的终极目标。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性操作练习要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自觉地行动,且这个行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实践性操作练习的常态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而言,理论的掌握和领会倒在其次,促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最主要的要求。因此,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家庭作业,都有很多实践性的练习要求学生完成,这些实践性操作或练习是思想品德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实现过程。因此,这些操练不能仅停留在为操练而操练,也不能停留在学生的认识形成上,而应更进一步,要实现学生的持续行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所谓常态化,包括教师教学中相关教学行动的常态化,也包括学生操作的常态化或习惯化。
  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方面,最容易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教师的着眼点在于课堂教学和考试的成绩上,这些完成了,那么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也有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全部要求。这些都是有失偏颇的认识。这正是学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却不能适应社会,不会生活的重要原因,所谓的高分低能是这种情况的极端例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笔者认为,课堂只是学习要求的开始而已,后续的大量的学习是在课堂之外。
  常态化的过程是否要有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以外的他人的参与?能否让学生自我形成?从教学实践上看,答案是肯定的。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人的过程,与非学校的“自我发展”相比,学生发展的秩序性更强,系统性更高。例如思想品德课,有关于与人沟通方面的,学生在笔试中都做得不错,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怯于与人沟通。学生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他们不认同“成绩落后的同学往往在走上社会后对老师更好”的说法,他们也很想去看望老师,但会怯场,怕坐在老师面前无话可说,怕自己的成就没有如老师所期望的,羞于面对老师。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比成绩落后的学生更少接触社会,弱于对人际关系的理解造成的(学校生活与现实生活毕竟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就需要将对学生要求的“大大方方地待人接物”付诸实施,而不是仅停留在书面上。
  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大量的行为习惯,这就是行为习惯的自我形成,但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无序的、不必然的。只有当他们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要某种反复行动的时候,才会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如果生活范围过窄,没有这种要求,他们就不一定会形成在将来也许是必要的行为习惯。所以学生个体自发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无法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2 哪些实践性操作练习应给予常态化
  
  不是所有的实践性操作练习都有常态化的必要,有些实践性操作也无将之常态化的可能。那么,哪些练习适于常态化呢?
  2.1 实践性操作能力本身是教学目标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目标看,学生“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只是第一层的要求,“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最终的目标。“理解”在课堂内是可以完成的,但“学会”不是在课堂内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两次的训练可以达到的。
  2.2 实践性操作是达到学生人格完善的良好手段
  有一些实践性操作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有必要将之习惯化,如“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负责是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的溺爱而欠缺的,他们面对老师的批评总是认为是老师与他作对,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而这种纠正,不是一两次就可以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的,需要长期的反复的努力。
  2.3 实践性操作是学生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有一些行为习惯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保障,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依据,这一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践性操作就有将之常态化的必要。比如“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特别是灾难中逃生的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汶川地震中有血的教训,也有令人欣慰的成功经验。这都表明只有用语言告诉学生技能是多么的苍白,逃生的实际演练是多么的重要。
  
  3 集体行为的常态化和学生个体行为的习惯化
  
  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于班组集体中,从更大的范围讲,生活于整个学校的集体之中,同时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可以分为集体行为的常态化和个体行为的习惯化。从学校的角度讲,集体行为的常态化有助于学生个体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有助于学校良好氛围的形成。因此,要重视学校集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必要将思想品德课堂中对学生的教学目标上升为对学校学生整体的要求,比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集体的活动更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
  
  4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策略
  
  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意识和实践。就笔者的教学经验看,教师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化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
  4.1 不同长度的期间规划相结合的策略
  所谓常态化,其实就是对一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持续、反复操作,一直达到目标为止。因此,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就要求有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规划。时期依目标的不同可长可短。如一个学期的规划,一个学年的规划,甚至3年的规划等。有些目标,比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不是一个学期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这就有必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为学生制定一个长达3年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可以在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要求和目标。
  4.2 目标策略
  目标策略并不是仅以完成某人行动作为目标,而是将通过某一行动要达成的效果作为目标,也是检验效果的标准。在很多时候,常去完成某个行动固然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但有时完成行动只是达成一个教育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已(当然也有两者都是教育目标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将最终追求的效果作为目标,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例如当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的时候,要求学生培养起这一能力,更是通过这一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并不能因为学生每一个学习周期都会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就完事大吉,还要引导学生去完善,去提高自己。
  4.3 评价策略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评价与其他教学评价有共同点之外,还应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采取的主体方法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出发。首先,评价中更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践性操作练习不仅受智力影响,与单纯掌握知识相对,更多地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会更为明显。其次,重视过程。实践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为重要。第三,多主体参与评价。常态化过程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完成的,教师不必也不可能完全全程参与。因此,教师作为天然的评价主体,并不意味着是唯一评价主体,学习者自身、共同学习者和家长等其他与之相关者或作为参与者或作为帮助者或作为观察者都有参与评价的条件。
  4.4 家校联动、社区参与策略
  实践性操作不可能在学校就可以完成,家庭和社区也是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场所。如与父母的沟通能力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参与公益活动”更多的是在社区中完成,需要社区提供条件和指导。
  4.5 学生共同行动策略
  个体的单独行动容易被人的惰性所吞噬,特别是意志想对薄弱的学生,最容易中断自己的持续行动。而学生集体的共同行动,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他们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也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进步。
  
  5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教育实践一例
  
  笔者的最初尝试是第一次从初一开始当班主任带班的时候。笔者向学校多要了一套桌椅,放在教室的左后角,面向墙壁,上面放着夹着一些纸的文件夹。笔者向学生要求,当他们觉有挫折感的时候,就坐到后面的那个位置上去反思;当自己觉得成功的时候甚至是为自己能解出一个题而感到惊讶的时候,就到那个位置上去反思;与同学有冲突的时候,对老师不满的时候都可以去。学生觉得自己需要反思的时候,就要坐在那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下来的文字可以留着给人看,也可以自己带走。其他学生可以在纸上写下对别人反思的意见或建议。笔者把这个位置叫做“反思席”。
  起初,学生不大习惯,经常需要提醒:是不是可以去那个位置去反思?笔者不断地宣传、暗示:常反思是一个成功者不可少的品质!渐渐地,到那个位置上的学生越来越多,愿意把自己所想留下来的也越来越多,愿意与他人对自己的反思进行交流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半年之后,很多学生认为,反思对他们的进步帮助很大。
  一年半以后,笔者找了一个借口,将“反思席”撤掉,同时告诉学生:你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反思,特别是徜徉在校园中的时候。此后,笔者在每一次测试之后都提醒学生要进行反思。学生临近毕业的最后复习阶段,笔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66.7%的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仍有不少学生愿意与同学探讨自己的反思。
  笔者对最近教的一届学生,只是在七年级的第一学期反复用语言强调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至于学生是否去做,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监控手段。等到了初三毕业的时候再做调查,仅有18.2%的学生时有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反思。
  如果只从两次教学实践的比较上看,可以发现,教师的反复的强调、督促和学生的反复实践,对于学生将教学目标成功转化为日常行为的惯常“动作”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一中南水头校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