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作文800字 培养自觉引领社会进步的杰出人才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作文800字 培养自觉引领社会进步的杰出人才

发布时间:2019-06-12 04:17:48 影响了:

  摘 要: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大时指出:“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杰出人才”。要把这句话落到实处,就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践行成才目标,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人才遴选,教育学生自觉履行学业义务。
  关键词:杰出人才 成才目标 人才遴选 学业义务
  2010年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学生们说:“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杰出人才!”这是国家领导人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努力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学生就应主动践行引领社会进步的成才目标,积极参与国家优质人才的遴选过程,自觉履行应尽的学业义务和责任。
  主动践行成才目标
  学生入学后,即应了解什么是完成学业应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分起来,人才培养目标可划分为最高级、中间级和基本级。这三级目标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且由高及低一级涵盖一级,由低至高一级服务一级。各级目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也就是人们习惯表述的优秀人才或佼佼者。其中,最高级目标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间级为各级各类学校设定的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如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级目标为高校各院(系)或学科专业所设定的实际目标,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劳动科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专业人才”。学生于入学之初就应自觉安排和设计学业完成过程,主动发挥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以利实践各级目标,有效完成知识学习和素质养成等任务。
  学生践行成才目标的表现在于能否专心向学。诸葛亮谈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其意是说:青年学子要有效完成学业,就要“主动”学知、“静心”研读、“励志”成才。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内的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分为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其中,普通教育细分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初等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以被动为主,教师也只是提醒和要求学生懂得自学的重要性,或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感受学习自觉的益处。因此,这一过程可被称为“认识自学阶段”;在中等教育阶段,随着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开始了解自觉学习的实际意义,但还缺少对科学的自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认知,仍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这一过程可被称为“学会自学阶段”;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素质已经具备。与此同时,高校教学内容量和质的复杂性需要学生自觉完成知识学习。因此,这一过程应被称为“实践自学阶段”。当然,在大学,学生的自觉学习过程不可“瞎子摸象”,它需要教师的科学预制、设计、安排和指导,需要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清晰认知和执著追求。正因如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尤需学生明了“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义,需要其自觉认知和践行应有的奋斗目标和志向。
  学生认知和践行成才目标,应认清“自觉”与“自由”的相悖关系。所谓“自觉”,就是要把“自律”“自警”和“自悟”常态化,就是要追求用目标明确、科学规范的行为约束自己。所谓“自由”,则表现为无序、违规、违纪,就是以目标含混、非科学规范的主观意愿引导行为。在日常,“自觉”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清晰的主动学习过程,即“会学习”。“自由”则表现为那种缺乏宁心静气、虚心求教的态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学时,喜欢听量子力学老师泰勒教授讲课。他回忆说:“他(指泰勒)是美国的氢弹之父,讲课非常随意,从不备课,还经常出错。”但杨振宁先生很喜欢看到他出错,原因是这位先生“出错时脑袋就像插上了两根天线,四处寻找出路。”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杨振宁先生敏锐地“体会到了宝贵的洞察力”。这很好地说明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必要。相反,学生若把知识学习的责任简单地推给教师,那就不是“自觉”,而只能是“自由”了。关于学生自觉学习的意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里所说的“不需要教”,并不是说知识的学习过程不需要教师传授,而是指知识在师生间传授的较高境界,即一方面是教师负责任地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师生相互配合,携手努力,高效完成知识的教学,才可实现“不需要教”。
  学生自觉践行育人目标,重在养成“自觉”学知的素质。应当强调的是:“自觉”不等于“自学”。“自学”的含义特指:学生在有专门知识学习愿望的前提下,通过个体主动阅读或学习相关知识,主观理解和领会相关知识的无序过程。与此不同,“自觉”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专门知识学习方面主动响应学校教学和管理人员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规范有序地积累和拓展知识域,并在掌握、领会和实践所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自身专门技能的提高。这就尤其要求高校应在科学规范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自觉做到:一要学会发现。即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二要学会实践。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关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学会在实践中运用并检验知识;三要学会创建。即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厘清知识脉络,捕捉思想火花,形成创新成果。
  积极参与人才遴选
  学生践行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努力参与“把自己”培养成“杰出”人才的竞争过程。“杰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才能、成就出众”。这说明,杰出人才总是占人群中的少数。依据这一前提,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有培养“引领社会进步”素质的人才“遴选”机制。学生在实践“杰出”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也应主动参与这一“遴选”过程。具体地说,高校“遴选”人才的重点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而是要保证师生都能自觉参与科学的人才分流、选拔和输送过程,尤其是学生个体应主动约束自己,自觉向利于成为“杰出”人才的方向发展。
  “遴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选拔。其中,“遴”字字义为“谨慎选择”,而“拔”字字义为“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吸出”“挑选”和“向高提”。这里说谨慎、提拔、挑选,不仅因为“遴选”人才需有艰辛复杂的过程,而且因为这一过程的实践离不开师生双方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现实中,师生参与人才遴选过程的角度和职责是截然不同的,教师教书的职责是选育合格人才,学生学知的任务则是选择发展方向。一般认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灌输知识”,学生的成才任务也只是“接受培养”。其实,这种一方主动、一方被动的育才认识,已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从积极的角度认识,“培养杰出人才”既需要教师的主动物色、扶持和推荐等过程,也需要学生自觉参与竞争和选拔等过程。科学的人才“培养”过程,务必要有“教”和“学”的双向交流,尤其是学生一方不应与教师对立,而应积极地响应和配合。否则,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再高明,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学生的学知过程也只能处于被动状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