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如何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如何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22 04:20:08 影响了:

  [摘要]现代社会与现代体育飞速发展,学校体育在此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1世纪的今天,体育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与生命之中,体育意识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意识之一。培养和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努力使体育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引导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因素着手,希望引起学校体育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对此问题的重视,为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意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梁勇(1970-),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河北石家庄050061)哈增红(1973-),女,河北卢龙人,河北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河北石家庄050041)马浩(1985-),男,河北肃宁人,河北医科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训练学。(河北石家庄0500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科技厅科学研究与发展项目“后奥运时代河北省高校体育现状与发展方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45728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74-02
  大学体育教育处于学校体育教学中较高的层次,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学生毕业后的体育运动行为大多是从学校体育教育延续而来。学生如果在大学阶段不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的观念,在步入社会工作以后很难培养形成,大部分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都将随着学校体育的结束而终结。我国虽然进行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仍然以文化学习为中心,体育课只看作是学生课余调整的一个放松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也形同虚设,更别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高校大学生正确积极的体育意识,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及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意识的含义
  体育意识的概念目前各学术界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定义。《体育科学词典》中将体育意识定义为:“体育意识是运动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关于体育运动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念和理想等统一的心理活动和认识系统。”大家一致比较认可的体育意识定义为: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体育感觉、知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看法,进而对体育相关各种现象自觉能动地做出选择并能积极亲身实践。就大学生体育意识而言,是指大学生对体育以及体育教育内涵的认识、理解和自觉地去参与体育实践的行为。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行的教育体制已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需求,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就迫使学生进入了升学考试的恶性循环模式之中,分数的竞争使学生不自觉地忽视了体育锻炼。大学生体育意识及参与弱化根本原因在于中、小学阶段盲目追求升学率所致,因此,在大学阶段让学生建立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任重而道远。此外,体育教学主要由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作为主体组成的教学互动学习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性别差异、意志品质都会对学生体育知识学习产生影响。所以,本文还会就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因素做一些探讨。
  (一)主体因素的影响
  1.性别差异的影响。性别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每周2~3次以上的人数,男生占66.1%,女生占34.2%,相比之下,高校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甚理想。男、女学生对从事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也有不同,大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男生趋向于选择能健壮体魄和自身体育专长的项目,更注重能积极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更注重能塑造优美身材和丰富生活需求的项目。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长期存在的传统意识对性别角色的不同期望,从而导致了男女两性对体育活动需求的巨大差异。
  2.兴趣爱好的影响。体育兴趣是关系到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只有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会真正积极地去认识、去研究,从而获得该事物相关的知识、技能,使自己相关能力得到发展。大学阶段学生处于接受新知识的较高阶段,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增强,独立意识也较强,如果他们主要还是在各种因素逼迫下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想见很难激发其学习兴趣,更不可能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长期坚持。因此,首先应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这是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
  3.意志的影响。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大学生自觉确定参加体育锻炼,在已确定目的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困难、障碍,实现目的的一种心理形态。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原则。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调查,只有15.7%的大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43.2%和35.5%的学生很少或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没有规律而且对坚持体育锻炼缺乏恒心;有5.6%的学生甚至从不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体育锻炼还处于相对被动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体育锻炼中缺乏吃苦精神,锻炼过程中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还没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体会不到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习效率、智力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教学的影响
  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从小学开始就和语文、数学、英语一起,并被称为第四门课而贯穿始终的课程。然而,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将身体素质、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教育的重点,过于强调体育运动的表现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多样化的体育兴趣及体育运动本身的游戏性和娱乐性等特点。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到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基本上沿袭了中学课程内容,未能显示出高校体育与中学体育之间的跨度,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倦体育课。在对体育课的认知上,有42.6%的男生和65.2%的女生上体育课是为了学分和达标。就女生而言,她们希望体育课在娱乐性、趣味性强的同时还能达到健体强身的作用,而不是刻板的教学,高难度的动作学习。学校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个性。
  体育教师对理论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学生体育意识薄弱的间接因素之一。现在很多高校理论课教学只是在学期开始或期末结束时进行,所占课时也很少。理论课大都是介绍学期教学内容安排、讲解注意事项,或涉及一些相关技术和规则,有的学校理论课就在室外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还有一些教师观念陈旧,导致理论课内容单调,相关体育知识滞后。这些现象都说明各学校没有对体育理论课引起足够重视,致使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贫乏。大学生缺乏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缺乏体育健身常识、缺乏应对基本运动损伤的能力,都将会对今后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不利影响。
  (三)场地器材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使得原本就紧张的体育场地设施更加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当前体育健身日趋多元化形势下,学生的兴趣、爱好已不仅仅局限在竞技运动项目上,他们更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个性的张扬,兴趣更加广泛,致使学校硬件设施难以跟上。现在,传统的校园体育活动管理方式正逐步被多元的、有偿的体育活动形式所代替,很多学校的体育场馆都在收费,一般对大学生不开放或开放却收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
  (四)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大众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它具有传递信息进行教育、引导舆论和娱乐等功能。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介已经融入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中,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网络是现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电视是学生获得体育信息最直接、最普遍的传播媒体。在学生宿舍,很多大学生都备有收音机,体育相关报纸、期刊、画报等也是学生从中获取体育新闻、赛事信息、明星轶事等自己关注的话题的途径。电视、网络和广播是高校学生了解体育信息最重要的三大媒体,同时也是最为普遍的传播方式。随着新闻媒体飞速发展,体育的报道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快捷、灵活、多变的形式,打破了学校体育书本的束缚,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这对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体育、理解体育,进而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一)结论
  体育已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人们重新认识。高校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体育锻炼的功能、意义有了更明确的认知,但深层次认识还不够。
  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主要受主体因素、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家庭与大众传媒的影响。在主体因素方面,学生的性别、性格差异、兴趣爱好、自身意志品质都会影响到体育的学习效果。在体育教学上,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和体育教学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些都不利于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运动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也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不利因素。此外,大众传媒的影响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建议
  1.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授。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强化体育理论的教学,把体育科学知识讲授贯穿到每次实践课中,使学生充分理解运动项目的特点及锻炼身体的价值。同时,能够根据自己身体条件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锻炼形式;定期举办相关的体育专题讲座、宣传栏、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方式,强化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
  2.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发展的环境氛围。学校体育及相关部门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项目,适应面要广,尽可能地符合更多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体育情感意识。
  3.重视女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根据女大学生喜欢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等特点,积极引导她们参加适合其爱好特点的体育类项目,增强她们体育锻炼的意识。
  4.构建新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切合实际的教学体系,突出健康体育、强身体育、终身体育的目标,探索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方法。建议大学在开设两年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一年或两年选修课,课程设置应有体育理论课、体育运动方法实践课、保健课、体育欣赏课、新兴运动项目介绍课等,以灵活、新颖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投身体育的积极性。
  5.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建议高校加大体育经费投入,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及开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发[1995]14号)[Z].1995-06-20.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杨春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