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浅悟情境创设三步曲及教学体会】 情境创设
 

【浅悟情境创设三步曲及教学体会】 情境创设

发布时间:2019-01-15 04:08:10 影响了:

  【摘要】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关键词】数学问题教学过程情境创设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学校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合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创造思维能力。下面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创设情境的做法。
  
  一、饮水思源,从筑基开始,提出问题,预设情境
  
  笔者在上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列快车长180m,速度为每小时72km,一列慢车长220m,速度为每小时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一列火车长180m,速度为每小时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做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
  
  二、挖沟引水,从研究、探索开始,延拓创新
  
  教育学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已能逐步摆脱具体的限制,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思维了。由于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这样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进行科学探索,因此,我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速度为每小时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速度为每小时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速度为每小时a 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 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速度为每小时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速度为每小时 a 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 km”的条件,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过程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三、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地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由上面的教学例子可以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集体思考、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和心理活动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正是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体现。
  使创设的情境有更强的现实性,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热情。然而我们教师在对教材的生活化处理中,不仅仅将生活情境看成激趣的一种手段,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多种数学技能而已,更重要的是利用生活情境自身蕴涵的启思价值,启发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考虑数学问题,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以教学促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问自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重要”。
  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应关注“趣”,更应关注“思”。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正视、发挥教学情境的潜在功能,善于在“趣”与“思”之间寻求结合点,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思考数学、探索数学,参与数学的“再创造”活动,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反客为主。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更有作用,更有意义吗?
  总之,情境设置还不能只为某一个教学环节服务,而是要将一个情境用足用活,巧妙贯穿多个教学环节中,让它从头到尾发挥作用,使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为了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情境非常重要。要根据教学需要,围绕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创设能贴近学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活跃,务实高效的情境,从而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郑兆顺.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