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高等教育的本质_从教育改革语境看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
 

高等教育的本质_从教育改革语境看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9-01-21 04:23:11 影响了: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改革语境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语境的本质,即大学教育管理者和大学教师过度的“有我”,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及业界人士的作用;通过对一个大学生自主创新团队案例的解析,指出教育改革的语境其实折射出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文中呼吁高等教育改革的话语角色应该包括学生及业界人士,从而构建一个有教育者、学生和业界人士共同参与的更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改革;语境;教育生态环境
  
  在高等教育界,人们经常谈论教育改革。这当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因为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偶尔想到人们谈论高等教育改革的语境,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语境指语言环境,是文句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特征。语境既包括话语的语境,也包括思考问题的语境。本文尝试探讨一下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语境,这种语境说明了什么?我们又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去讨论教育改革?语境的不同是否说明了人们对教育本质不同的理解。
  
  一、大学教育管理者的语境
  
  大学教育管理者当然会重视教育改革。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话语,诸如“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革思想政治课教育,以利于培养有知识、有情操、有理想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等等。
  可以说,以上这些话都不错,但仔细分析其语境又觉得欠缺了什么。
  譬如说,“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管理者们的意思无非是,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如多学科知识),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等。更进一步,管理者们还组织一些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让教师和学生申请。这些当然是有益的,但同样是不够的。试想,学生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中进行创新,所受到的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都是有限的。如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从队伍的组织、课题的选择(包括需求调查)、研究方案的制定等都是学生“自主”或者“以学生为主”完成的,那情况又如何?至少学生的潜能有可能被充分挖掘出来。这无论对于创新意识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会有更好的效果。当然“自主”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去请教老师和接受老师的指导,“自主”的含义在于学生主导他们创新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包括请教老师或其他人)。
  又如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组织了大量的人力,对课程从体系到内容上进行改革。所编写的课程教本凝聚了众多教师的心血,从这个意义上讲,绝对是优秀教材。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就止于此吗?显然是不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不能仅靠“教”。如何让学生有意识地在某些实践活动中去感受、体悟,如此而得到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将远优于仅仅是“教”的效果。
  大学管理者们的确需要思考一下,是否应该更多地站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立场上去进行教育改革。
  很多时候,大学教育管理者们不仅没有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立场上,甚至没能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所有的管理者们大概都会同意,教育改革一定要把教师和学生发动起来,问题在于如何发动。真正在思考具体措施时,管理者们不自觉地更多地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譬如说,关于精品教材,管理者们往往在教材还未写出来的情况下首先组织评选出待编的精品教材。这样做虽然有产生好教材的可能,但至少部分优秀的教材常常无缘入选。那么,真正有生命力的精品教材是如何产生的?往往是在百花齐放的环境中,经过教学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在众多的同类教材中有少数几本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自然认同,如此而产生的优秀教材才能真正堪称精品。
  看来,管理者们过分看重自己的作用。管理者应该营造一个环境,以便让教师和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让他们有积极性去主动参与教育改革。这个环境对管理者而言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无我”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的政策、获得的效果可能是管理者所驱动的某些项目所不能比拟的。
  总之,教育管理者关于教育改革的语境中,“有我”的成分太多了,哪怕动机绝对是好的。
  
  二、大学教师的语境
  
  大学教师们在如何思考、如何谈论教育改革?多数教师肯定关心教育改革,有的甚至对教育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深感忧虑。关心教育的老师们常常认为:“课程体系要改革,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太专”,“课程内容要精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增加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等。
  以上这些话都对,但仔细分析其语境也觉得欠缺了什么。
  课程体系是要改革,课程内容是要精简,并且我们已经进行过不只一次的这样的改革。但是以往这些改革依然是基于教师自身的判断和设计。不能否认这些设计凝聚了很多教师的心血,但很难说一定是很好的方案。
  不错,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加强。但是大学教师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想象,告诉学生们进行什么样的实践以及如何实践,这样的实践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创新能力培养,其作用显然是很有限的。
  即便教师们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试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然而,多数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要指导学生做什么样的课题,以及如何创新。那么,学生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去发现需求、发现问题,从而自己决定做什么呢?
  同样的,教师们关于教育改革的语境中,“有我”的成分太多了,哪怕动机绝对是好的。
  
  三、教育改革之语境中存在话语角色缺位
  
  现在谈论教育改革的语境其实是尊者的语境。管理者们和教师们不自觉地居高临下地看问题和思考问题。中国传统中的师道尊严肯定会起作用。在教育者的潜意识里,学生总应该听教师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当然领导者、设计者、发动者。
  现在教育改革的语境其实只是传道者的语境。 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告诉我们,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传道。长期以来,教师们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道。至于教育之道,教师们觉得恐怕不需要其他人告诉自己。
  教师的传道作用是毋庸质疑的,问题是仅限于此否?
  现代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很多是直接为业界服务的。即使很多专业教育人士强调通才教育,毕竟很多学生还是会进入业界。那么,业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类问题,业界人士恐怕是最有发言权的。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他们最了解业界的需求,还因为他们自己曾经受过高等教育,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哪些适应业界需求,哪些不很适应,他们体认更深。
  然而,教育改革的语境中显然缺少业界人士的角色。因此,探讨教育改革,应该有业界人士的参与。或者说教育改革的语境中应该有业界人士的角色。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难道只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其实不然。即使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教学相长之说。 学生对于教育环节中的很多问题有时甚至比教师更有体认,如哪些知识适用?各个环节的效果如何?诸如此类,学生显然是有发言权的。
  然而,教育改革的语境中显然缺少了学生的角色。因此,探讨教育改革,应该有学生的参与。或者说教育改革的语境中应该有学生的角色。
  教育改革中话语角色的缺位显然是不利于教育改革本身的。因此,教育改革的语境中,不仅应该有教育者(包括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还应该包含业界人士和学生的角色。
  
  四、语境本质折射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1.过度“有我”的语境
  不妨分析一下前述语境的本质。教育改革的语境表明,教育管理者或教师们不仅认为自己是教育的主导者,甚至忽略了对方(即受教育者)的存在,至少是不自觉的。
  从哲学意义上讲,教与学、教师与学生都是矛盾的两方。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矛盾的双方有“对立”的一面,但又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即便承认教育者是这个统一体中的矛盾之主要一方(下面将会看到,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矛盾的主要一方),即便承认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他们在讨论高等教育改革时也不应该忽略受教育者的存在。教与学的过程必须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密不可分。通常,教育者在讨论或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时,很少与学生一起讨论,这就很难不产生偏颇。另外,教学活动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好,既然如此,作为主导的教育者,就应该更多地从另一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此外,不同于初、中等教育的是,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大学生理应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作用。
  教育改革语境的本质是什么?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本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组成并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内,教育者却过度地“有我”,不自觉地忽略了另一方的存在。
  教育者们过度“有我”的语境,绝不是一个话语或思维方式的问题,其实可以折射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概一方面源自“传道、授业、解惑”,这完全来自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大概源自西方大学的影响。当代西方很多著名大学认为其使命有三:通过教育传授知识;通过研究扩展知识: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保存知识。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们多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传授知识,是训练学生。而传授也好,训练也好,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就是很多教师潜意识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长久以来,人们这样认识,也是这样做的,并没有对这种教育的本质产生非议。
  是否存在更好的教育模式呢?其本质又是什么?
  
  2.联创团队的启示
  回答此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个实际中的例子。华中科技大学有一个由本科学生自发组织的团队,名曰“联创团队”。其成员的选择,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具有多学科的背景。此团队的主旨是自主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除了分别参加各专业所要求的学习活动之外,常在一起研究、讨论、并做课题。创新实践活动的选题也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当然选题以及做课题的进程中不排除求得老师的咨询。联创团队已有多年的实践,其早期的成员有些已经是微软等大公司的骨干。2007年,联创团队的一个软件组在微软“创新杯”中国区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受到比尔・盖茨的接见,并获得代表中国参加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微软“创新杯”世界大赛的资格。其后在首尔的大赛中又进入决赛。团队成员陈志锋更是表现非凡,他在“创新杯”的IT挑战个人赛中一举夺得世界冠军,也是中国在此次大赛中获得的惟一冠军。
  我们首先要问,联创团队的成员是不是人才?大概没有人怀疑这一点。事实上联创团队已经受到微软公司的关注,多人进入该公司工作。总体上讲,他们绝对是学校中更具创新能力的一批人。
  我们又要问,他们所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是由谁主导的?毫无疑问是由他们自己。
  我们还要问,他们进行的创新实践活动是不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环?当然是。他们在创新活动中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而且多是老师在课堂中未教过的知识;他们在与其他同学协同工作的过程中学到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团队的活动中,他们还得到“软能力”或“软技术”(如交流沟通能力、协同能力、领导能力等)的锻炼。如此等等,这难道不是更好的教育?反过来说,我们的教育中为什么不能多一些类似的活动呢?
  
  3.挑战教育的本质
  如前所述,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多停留在传授知识及训练学生,并且教育活动的设计、进行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并非言这些不需要或者不起作用,毕竟,多少年来世界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了很多人才,包括杰出人才。但不等于说,就不存在更好的模式;也不等于说,教育从本质上没有改善的空间。
  联创团队的实践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学生完全可以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潜能可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联创团队的成员们而言,在团队中的创新实践活动是比普通学习更高层次的学习,其环境也是比课堂更好的学习环境。在那里,他们的活动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更不是一般的技能训练。这种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学习,而非被动的知识传授:是学习潜能的开发,而非一般的技能训练;是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或许有人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只适合少数精英学生。其实不然。对于普通学生甚至接受能力弱一些的学生,一样需要尽可能开发他们的潜能。如果也把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挖掘出来,对于他们自己而言,绝对有更好的效果。当然,不能期望他们也能达到如精英学生的水平。简而言之,学习潜能的开发对于所有学生都是需要的,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而言,不同的只是开发的手段以及最终达到的能力水平。
  联创团队的实践其实是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挑战。当然,主动学习或者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还有别的形式。联创只是诸多形式中的一种。五、需要改变高等教育改革的语境
  知道了通常的教育改革语境中的过度“有我”的本质,就不难判断应该如何改变教育者的语境了。那就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在部分“无我”的语境中思考教育问题。
  所谓“无我”,当然不是置身事外,不是无所作为。相反,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更有责任心的作为。
  “无我”的本质其实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因为其宗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无我”需要教育者更多地让业界人士和学生参与到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首先要营造一个使业界人士和学生参与的环境。
  “无我”需要教育者常常从业界及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教育问题。
  “无我”需要教育者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好的舞台,以便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总之,一定程度“无我”的语境使得教育者有可能构建一个有教育者、学生、业界人士共同参与的更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文和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