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区域活动中“提供范例”的有效方法] 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中“提供范例”的有效方法] 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发布时间:2019-01-23 04:09:04 影响了:

  区域活动中教师常常为幼儿提供各种范例,让幼儿借助范例进行活动。本学期我在区域活动中尝试了各种提供范例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方法一:提供“图片范例”。
  
  王琦小朋友一直在拼圆形,可是几块拼图拼来拼去就是拼不出一个圆形。急得他直咬牙。为了防止他放弃活动,我递给他一张圆形图片,让他照着去拼。他看着图片顺利地把圆形拼出来了。接着,他又照着图片拼出了正方形、三角形等。
  
  分析:王琦是第一次接触拼图。没有掌握拼图的方法,不能顺利完成活动。因此我给他提供了图片做参考,由于材料的难度适中,符合他的认知水平。所以他能顺利地完成活动。
  
  反思:1,在幼儿还没掌握某材料的操作方法。活动不能进行下去或幼儿开始厌倦时,教师应及时介入。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水平差异,教师在采用该指导策略时也要因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而有所改变。
  
  适用时机:1,当各种操作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共性时可以采用“图片范例”。如要让幼儿拼各种圆形的物体,就可以提供手镯、铃鼓、球、眼镜等物体图片,因为这些东西都具有圆形这一共性。2,当幼儿还没掌握材料的操作方法时也可以采用“图片范例”。如在小班幼儿还没有掌握拼图方法时。就可以提供原拼图内容的图片,让幼儿边看图片边拼。
  
  方法二:提供“作品范例”。
  
  我要求动手区的幼儿按规律来串珠子。并在墙上展示了多种有规律排序的作品范例。泽州小朋友先串了一条同一种形状的珠子,再串两条同颜色的珠子。我提醒他说:“你串的珠子很美。要是按规律来串就更美了。”他停了一会儿,笑着对我摇摇头说:“我不会。”我便指着墙上的范例对他说:“你看看这些珠子有什么不同?”他看了一会儿说:“有大的,有小的。”我忙鼓励他说:“你说得很好。看看这些大珠子和小珠子是怎样排队的?”他看了一会儿摇摇头说:“不知道。”“这些大珠子是妈妈。小珠子是孩子,再认真看看妈妈和孩子是怎样排队的。”他又看了一会儿说:“一个妈妈带一个孩子排队。”“你看得很认真,每粒大珠子都和一粒小珠子拉拉手、排排队,就像妈妈和孩子在排队一样,这就是规律。你也可以让你的珠子有规律地排排队。”泽州看着墙上的范例顺利地串起一条有规律的项链(按大小),接着他又学着范例串出按颜色规律排序的项链。
  
  分析:泽州小朋友刚开始没有按规律串珠子,我便引导他观察范例,并用“一个妈妈带一个孩子”的形象语言引导他发现规律和模仿范例上的规律串出各种有规律的项链。
  
  反思:1,在区域活动中,有些操作材料不需教师事先示范讲解玩法,只需提供“作品范例”,让幼儿边观察边模仿就行了。2,提供“作品范例”后,能力较强的幼儿会边模仿边学,但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范例所蕴涵的知识技能。让幼儿把观察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再进行表征。当幼儿还不理解范例的含义时。教师应用直观形象的语言进行指导。
  
  适用时机:1,当幼儿完成一件作品,不愿再深入探索时,可使用作品范例。将比他更好的作品拿出来让他比较,从而让他触类旁通,激发他进一步探索的欲望。2,当一些能力差的幼儿对操作材料无从下手,不会操作时也可以采用作品范例,让他们看看同伴的作品。或让同伴教教他们,对他们来说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方法三:提供“素材范例”。
  
  昕喃小朋友在结构区里用花片拼长条,拼了一条又一条。过了一会儿,他用手拿起一条长条在桌上敲,使长条断掉,接着他又心不在焉地拿起第二条、第三条继续在桌上敲。我来到他身边,用花片拼了三条长条,说:“长长的一条像魔术棒。”他静静地站在我身边看着。接着我又说:“我要变魔术了。”说着把两个长条用花片连接起来。昕喃看完后嚷起来:“这是楼梯。”我又说:“我再变一个。”说着在长条的两侧拼上两条短的长条。昕喃说:“是飞机。”当我要离开时,昕喃要我再变一个,我指了指桌上剩下的长条对她说:‘你自己来变吧!“他开始拼长条了,拼完后还在长条的基础上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分析:昕喃小朋友只是反复无目的地拼长条。在感到厌倦时,他开始拿长条在桌上乱敲,毁掉自己的作品。我介入的目的是引导他通过想象,改变自己作品的造型。我的引导方法不是直接要求他怎样做,而是以平行游戏的方式,为他做出进一步游戏行为的示范,将进一步建构的建议暗示给他,结果他在看完我“变魔术”后也学着变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反思:1,当幼儿对正在进行的操作活动难以深入时,教师可以以玩伴的身份介入幼儿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将原来的作品作为素材进行改变,塑造出更有难度的作品。2,在使用“素材范例”时,教师可通过角色语言和行为暗示对幼儿进行指导。
  
  适用时机:当幼儿已成功地完成一件作品,并有继续探索的欲望时可以使用,这时需要教师通过语言提示进行点拨,使幼儿的操作更上一层楼。
  
  方法四:提供“实物范例”。
  
  晶晶和培森正在美工区里捏苹果。一会儿两人的苹果就捏好了。培森:“我这个苹果比你的像,我上面有一根棒(柄),你没有。”晶晶不服地反驳道:“我的比你的像,我的苹果上面和下面都有洞(坑),你没有。”两人就这样争论起来。我看到这情形忙问:“有事吗?要不要我帮忙?”“老师你看看我们的苹果谁的比较像?”他俩异口同声地问。我拿出苹果(实物),对他俩说:“你们一起观察真的苹果,看看谁的更像它。”经过一番的观察后培森发现自己的苹果上下都少了坑,晶晶发现自己的苹果少了柄。这时我提议:“现在你们都知道苹果是什么样了,有什么办法才能让你们的苹果像真的一样呢?”“有了,我们修改一下。”说完他俩又再次投入到操作中。
  
  分析:小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较直观。多数幼儿知道苹果的外形是圆圆的、红红的,但对苹果上有柄和坑并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注意到。所以案例中的两位幼儿塑造的苹果虽然外形像,但细微部分并没表现出来。为此。我给他们提供了苹果的实物范例。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
  
  反思:1,我采用的是中途呈现实物范例的方式,即当幼儿的操作遇到困难时才呈现,这能在幼儿遇到纠纷时引发幼儿不断地探究。2,教师以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并用语言、行为暗示幼儿,使幼儿在教师提供的隐性支持下激发出探究的热情,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
  
  适用时机:1,当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能逼真、形象地塑造出物体的细微部分时使用。2,当幼儿对物体的印象较模糊,在表征出现困难时使用,如幼儿在泥塑或拼插时不能表现出物体的外形特征时就可使用实物范例。
  
  方法五:提供“图示范例”。
  
  张文小朋友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折房子,她也拿起手工纸要折。但却无从下手。她边看同伴操作边折,可是当学到第二步时就不会了。看我在旁边,她忙向我求教:“老师请你教教我吧!”“好的。”我指着贴在墙上的折纸步骤图对她说:“这就是折房子的步骤图。你先看看,哪个地方不明白再问我。”她看后告诉我第三步的折法不懂。我便将范例打开。让她一步一步学习,后来她学会了。
  
  分析:图示范例就是将抽象的操作方法用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有时可注释简单的文字,让幼儿根据图示来探索。我将折纸的步骤用图示的方式展示,让幼儿尝试按步骤学习。并在幼儿折纸的过程中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将范例打开,让幼儿一步一步学习。
  
  反思:1,区域活动更多的是为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活动空间,因此有些活动过程孩子有独立操作、完成的能力。教师应减少显性指导,可提供图示范例让幼儿自主学习。2,图示范例将抽象概括的要求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幼儿一见就懂、一看就知道怎样做。既面向全体又能因人而异,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适用的时机:1,幼儿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或初步学会看图谱。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教师要事先教会幼儿学会看图谱。2,主要适用于一些操作步骤明显的材料。如音乐区的节奏图、动手区的实验或操作流程图、美工区的折纸步骤图等。
  在区域活动中,每个幼儿的个性、能力、经验水平不同。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差异和活动内容提供不同的范例指导幼儿活动。提供范例是个动态的过程,各种范例使用的时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有时可以交叉或重复使用。具体的操作方法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才能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