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的意识】 小学生数学意识
 

【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的意识】 小学生数学意识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3:23 影响了:

  格拉斯曼说:“数学除了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发现真理外,还具有训练全面考查科学系统的头脑的开发功能。”学习数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从培养学生数学创造能力方面着力,让学生逐渐获得创新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数学专业方面知识的缺乏,要他们在数学上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可以培养他们数学创造的意识,为他们以后在更高一级的数学知识上有所建树奠定基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意识,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1,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
  
  徐利治先生指出,直观就是借助于经验、观察、测试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_由此可见,直观能让我们从一个层次看到更深刻的层次或本质。所以,要得到新的数学结论,直观能力不可或缺。
  我们将1对应一个圆点,显然,2就是2个圆点,3就是3个圆点,依此类推,100就是100个圆点。然后我们将这些圆点排成等边三角形,如图1。这样,如果要求1+2+3+…+100,就只要求出这个等边三角形所包含的点数。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决策性的工作,仍然是这些圆点,不过我们将它们倒过来,排成倒等边三角形,然后移至正立的等边三角形旁边,如图2。现在我们看看,它们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对,漂亮的平行四边形。根据这个图形特征,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一个公式:l+2+3+…+n=n×(n+1)÷2=n(n+1)/2。这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而恰恰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的拟形数。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培养小学生的直观能力的上乘选择。
  
  2,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数学发展到枝繁叶茂的今天,多亏了人们超强的归纳能力。尽管数学的所有结论需要严格的逻辑证明,但是,发现这些结论的过程,归纳能力功不可没。
  从数学的发展可以看出,许多新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的形成,都经历过积累经验的过程,从大量观察、计算中归纳出其共性和本质的东西。
  例如,三个很普通的加法算式:3+7=10,3+17=20,13+17=30。3,7,13,17都是奇素数,10,20,30都是偶数。是否两个奇素数之和都是偶数呢?这是显然的。
  但是,任何一个偶数都能分解为两个奇素数之和吗?6=3+3,8:3+5,10=3+7,12=5+7,14=3+11=7+7。16=3+13=5+11……这样下去总是对的吗?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吗?不管是不是正确的,起码我们归纳了这样一个结论(当然,归纳与猜想是分不开的):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雏形。经常用这样的经典例子熏陶学生,那么学生遇到难题时“不会作诗也会吟”。
  
  3,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开普勒对类比方法情有独钟,推崇备至。他说:“我们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一”类比是根据两个(或多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推理。简单地说,类比就是由此去发现彼(或由彼去发现此)。类比为人们思维过程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创造的天地,它也因此而成为科学研究中非常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受到了很多著名科学家的重视与青睐。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类比思维对发展他们的创造意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已知甲校学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40%,甲校女生数是甲校学生数的30%,乙校男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42%,那么两校女生总数占两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
  设甲校学生为40,则乙校学生为100,甲校的女生是12,乙校的女生是58,所以,两校女生总数占两校学生总数的(12+58)÷(40+100)=50%。
  总结此类问题的特点是:已知和所求仅仅与百分比有关,而与具体数无关。于是,我们便可以用特殊值来巧求。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特点,我们就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那么,在解答更难一些的问题时,心中便有数了。
  如,某出版社出版的某种书,今年每册的成本比去年增加10%,但仍然保持原售价,因此每本盈利下降了40%。但今年的发行册数比去年增加80%,那么今年发行这种书获得的总盈利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几?
  学生通过类比很容易得出结果。设去年每本盈利10元,则今年每本盈利6元。又设去年的发行册数为100册,则今年的发行册数是180册。因此,今年获得的总盈利比去年增加了:(6×180-10×100)÷(10×100)=8%。
  连设两个特殊值,使问题得以巧妙地解决,这一解题过程充分体现出类比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类比是发现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