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语文教育专业【语文教育有没】
 

语文教育专业【语文教育有没】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5:24 影响了:

  一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理解的偏差和实践的走样,近些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股“泛语文”现象(细分下去还有“乏语文”、“非语文”和“反语文”,我将这四者合称为“F4现象”)。这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惕,不少人对这种语文新课改中的新现象进行批判,这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泛语文”,顾名思义就是本真语文的泛滥化,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当然有它独自的疆域,泛化语文教育自然会稀释了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削弱它的功能,模糊它的焦点,乃至冲淡它的味道。“泛语文”教育充斥大量与语文无关的东西,那就是“乏语文”、“非语文”;“泛语文”教育发展到极端非但无助于反而损害了语文教育本身,这就是“反语文”。当然,语文学科(教育)的疆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时代甚至同一时代不同地域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等也可能大相径庭。所以,要画出固定的、唯一的“语文框框”确实不可能,也不应该。然而,如果由此就认为语文教育“怎么都行”,语文教育的界限可以任意认定甚至干脆否认语文边界的存在,那就堕入了不可知论或者虚无主义了。这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鉴于“泛语文”现象在新课改中确实存在而且还较为普遍甚至有愈演愈烈趋势,对其进行批判遏阻是必要的。当然,对“泛语文”批判进行反批判同样也是应该的――就在“泛语文”大有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际,有论者挺身而出为“泛语文”辩护,对“泛语文”批判作出反批判。这确实让人眼睛一亮,这种学术勇气是非常可嘉的。当然,这种反批判同样也要接受来自事实和逻辑的检验。
  二
  自称“语文乌鸦”的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程少堂老师在《语文月刊》2009年第5期发表“万言书”《“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兼对“泛语文批判”的初步批判》(以下简称“初批”。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该文)文章的第一部分用了六千多字来谈“语文味”,第二部分则“顺带一枪”,用了三千多字对“目前很主流很盛行很堂而皇之因而似乎见不到有人公开质疑”的“泛语文批判”进行了“提出问题式的初步批判”。由于认为自己的“反批判”不只是“不主流”“不堂而皇之”,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他竟然作好了在论战中“牺牲”当个“语文烈士”的准备――在给自己做通了思想工作之后他就“鼓足了勇气拟在这个初步批判的基础上对‘泛语文批判’进行一系列批判”,于是我们便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1期看到了程老师的另一篇大作《“泛语文”批判之再批判》(以下简称“再批”)。程老师还在该正文前郑重宣布了自己对“泛语文”批判进行反批判的决绝态度:“不但‘敌退我进,敌进我也进’,而且准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也要打’!”展现了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气概。不过末了他又表态“欢迎语文界同行对我的‘反批判’进行再批判”。唐某作为程老师的“语文界同行”,恭敬不如从命,斗胆对程老师的关于泛语文批判的“反批判”进行“再批判”。
  程老师对“泛语文”批判是一批再批,有十足的火药味,也许还有些他自认为的“语文味”,遗憾的就是缺乏一点“逻辑味”。综而观之,程老师的“初批”和“再批”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在此先对程老师的“初批”进行辨析。
  在“初批”一文中,程老师对“泛语文”批判的反批判主要观点如下:
  1.认为别人批他这个首倡“语文味”、反语文异化者的课反而是“泛语文”的代表,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本人是反语文异化的嘛,怎么会犯类似于“泛语文”那样使语文教育异化的错误呢?问题是,口头说反语文异化,事实上在实践中却异化;或者主观上反语文异化,客观上却异化了语文则是有可能的。
  2.认为别人批评他的“语文味”课属于“泛语文”是由于彼此对“语文”、“泛语文”、“非语文”理解有偏差所致:“语文界对语文的本质,以及‘泛语文’、‘非语文’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存在重大偏差。说我的语文课缺少‘语文味’也与这种偏差有关。”这个判断非常正确,问题的关键是,程老师与语文界其他同仁对“语文”、“泛语文”、“非语文”理解存在的“重大偏差”在什么地方?程老师不再论及。
  3.认为批判“泛语文”者是“用形式逻辑方法定义语文的本质,即认为语文的本质是基于同一性的自本质”,也就是划定“语文”的范围将这个范围之外的称为“泛语文”;认为“泛语文”批判者的“这些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企图要给语文教学画一个明确的框框”。
  4.认为“以辩证逻辑的眼光看”的话,“泛语文”也是语文。“批评我的《荷花淀》是‘泛语文’以及其他一些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文章,宣扬的是同一个观念:语文就是语文。但是实际上,语文还有其非语文的一半。以辩证逻辑的眼光看,‘泛语文’既不是语文也是语文,‘反语文’既不是语文也是语文(美学界就有著名学者写有《反美学》的专著,仍然属于美学范畴),同样,所谓‘伪语文’既不是语文也是语文。”
  5.也承认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也认为有必要“纯化语文教学”。“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主张凡是不属于语文的东西在语文课上都不能教)”。“要改造当今的语文教育,就必须纯化语文课本、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语文味教学流派所主张的‘纯化语文教学’不是有的专家所主张的狭隘的‘纯化’)。请注意我在括号中强调的话。”
  程老师一方面承认当今语文教学存在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但另一方面又特别“说明”自己并不是主张“凡是不属于语文的东西在语文课上都不能教”。至于哪些不属于语文的东西不能在语文课上教哪些东西能够教则就不再“说明”了;程老师既强调“纯化”语文教育,又说自己的“纯化”与别人的不一样,但彼此如何不一样则语焉不详了。
  三
  程老师在“初批”中对“泛语文”批判的反批判的以上观点可以简单归纳为两个点:一是认为他所主张和践行的“语文味”课不是“泛语文”课;二是语文的“泛”与否难以确认也不该否定。
  程老师认为他所主张和践行的“语文味”课不是“泛语文”课,他的主要理由是他本人是反对语文教育异化的,如果“泛语文”是语文的异化,那么他的语文课当然就不(能)属于“泛语文”范畴了。这是类似与从动机推导出结果一样,两者是缺乏因果联系的。程老师倡导的“语文味”本意似乎是语文的“原汁原味”,但是批评者却认为他的所谓“语文味”课(如他将《荷花淀》上成“中国文化课”的课例)所体现出来的不是语文的“原味”而是“异味”,因此将其作为“泛语文”的范例。程老师当然可以不同意批评者的观点,但是他无法仅通过表明自己也反对语文教育异化就排除他的语文课是异化的“泛语文”课。因为批评者程老师都承认他的课有一种特殊的“味”,程老师本人认为那就是语文“原味”而批评者认为是“异味”。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双方辨析看这味到底是哪种性质,要求助更上位的概念――关键在于对语文以及“泛语文”的定义上。
  程老师认为语文的“泛”与“不泛”标准难以确定,划分难以操作,言下之意是说要认定“泛语文”是徒劳的,最后竟然认为“泛语文”也是语文,甚至连“伪语文”、“反语文”也是语文!说“泛语文”难以确认这个判断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作进一步推论时,程老师就逐渐走到了反逻辑的轨道上去了。语文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内容的综合性,界限的模糊性确实在认定一种语文教育是不是“泛”了非常困难。这不像一件商品那么清楚,如珠才是商品,椟则是商品的包装,所以“买椟还珠”就闹笑话。为了论证语文内容的多元性,程老师竟然对“语文就是语文”提出质疑,公然向逻辑上的同一律即“A是A”发出挑战,这有点像唐吉诃德向风车作战,真是勉为其难了――如果说“‘泛语文’也是语文”还勉强说得通的话,那么认为“伪语文”、“反语文”也是语文其谬误就没有任何讨论余地了,因为“伪语文”和“反语文”都是非语文,根据逻辑上的同一律,无论如何“辩证”都绝都无法从“A是A”推导出一个“A是非A”的结论来!
  四
  “初批”所显示的“泛语文”批判和反批判的焦点在于:语文学科(教育)到底有没有一个它独自的与其他任何学科不重叠的疆域?相信作为语文教育行家里手的程老师对这个问题也会给予肯定的回答――我们都十分清楚,如果那个独自的疆域不存在,那么语文教育也就不复存在,或者说语文学科(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也就消失了。“划定‘语文’的范围将这个范围之外的称为‘泛语文’”乍听起来很草率,因为“划定”主观性太强了,划定者的身份,划定的标准等都是不明确的,所以这极可能将“泛语文”中部分仍属于语文的范畴剔除到语文的疆域之外造成对语文教育被窄化(这是程老师合理的担忧!)。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问题就明朗了许多:“确认语文的独自疆域将疆域之外的称为‘泛语文’”。一旦承认语文有其独自疆域,你就无法否认其疆域外的所谓语文教育属于“泛语文”。那么“确认”语文独自疆域的标准是什么呢?原则上说当然就是“语文的独自疆域”本身!但是“语文的独自疆域”又是什么呢?这当然得从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来确定;可是谁的“考虑”是正确的呢?谁又来判断这种“考虑”的正确性?而判断者的判断的合法性又如何获得呢?我们可以不断地追溯下去,以至陷入无穷还原的陷阱之中。然而,即便这些追问难以得出确定的答案,这样追问和探索也是有意义的,它们虽然无法支持我们“企图要给语文教学画一个明确的框框”,但是却让我们相信语文学科(教育)肯定有一个其他任何学科无法覆盖和取代的“框框”,并且引领我们无限地趋近“明确”那个“框框”(疆域)的所在。
  其实我们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向程老师证明语文的“框框”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程老师是“语文味”的首创者,我们就以此说之。程老师提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就意味着至少是程老师本人认为有“非语文味”的语文课存在。那什么是“语文味”呢?程老师曾经给出明确的定义,也就是说明确界定了“语文味”的内涵和外延(任何概念必然具备的两个要素),那么,不符合其内涵并在其外延之外的自然都属于“非语文味”――程老师会承认“非语文味”也是“语文味”吗?如果我们将很多似是而非的很多“味”都理解为“语文味”,致使所谓的“语文味”泛化了,出现了“泛语文味”,那么程老师态度如何呢?假如程老师本人也反对“泛语文味”,那么我说他“企图给‘语文味’画定一个明确的框框”,程老师如何回应呢?
  语文教育泛化是不应该的,以反对语文教育泛化为由人为窄化语文教育的领域也同样有害,所以,“泛语文”批判和反批判都十分必要。程老师发人所未发,为“泛语文”声辩,对“泛语文”批判作出反批判,本意应该是想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划定语文的边界,不要将本来属于语文范畴的内容也斥之为“泛语文”而必欲除之而后快。这种批评提醒是可贵的,甚至说是及时的。就这一点而言我对程老师怀有足够的敬意!在此与程老师坦诚“商榷”,意在表明,我们不能在注意到并论证了语文教育界限模糊性的同时,连语文教育的合法疆域也反对甚至不承认其存在。从事实上,我们无法否定“泛语文”现象的存在;从逻辑上,我们无法由语文学科(教育)界限的模糊和难以确定就否定其独自疆域的存在――语文应该也必然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框框”。
  
  唐子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改革。现居广西桂林。本文编校:王 玲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