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感悟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言语境
 

[感悟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言语境

发布时间:2019-01-26 03:48:10 影响了:

  语境是语言环境,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具体场合。一般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听读对象、作者心境、语句的上下文。归纳这些因素,无非两个方面,即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的是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有时还涉及到当事人的有关背景;内部语境指的是语言自身所构成的条件,在书面表达中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要准确地感悟语言含义,必须对该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揣摩和思考,然后再给以确定。
  例如《荷塘月色》里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要想理解这个句子的深刻含义,就必须了解朱自清先生所处的特定时代――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笼罩着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局面尚未到来”,“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朱自清《哪里走》)由此可知,“心里颇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是作者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借助内部语境分析,前面的一个“睡着”告诉我们马克思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后面的一个“睡着”有“永远地”一修饰语,可知它确切的语境义是“逝世了”。作者用“永远地睡着了”这一讳饰的修辞格,表达出人们对马克思的无限敬意。感悟两个“睡着”的含义,对恩格斯发表讲话时的情感可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下面就“准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准确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谈谈“语境”的作用。请看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里的一段话: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有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摇动地位。
  问:“相机破例”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顺应形式,改变常规
  C.等待机会,破除习惯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相机”一词指的是“察看具体情况去做事情”。根据上文“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又根据下文“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推断,“相机”不是主动地把握时机,而是被动地顺应形势。“破例”是动宾结构,在文中不只是指破除习惯,因而解释为“改变常规”更为合适,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由此可见,感悟词语的含义,要分析它的语言环境。
  正确理解语言里句子的含义,是语文阅读题要考查的重要内容。感悟句子往往不能孤立地看,要通过对语境仔细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它的含义。还以钱种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里的一段话为例: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文中“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的比喻说明了当时的什么现象?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联系语境。先看词语所在的句子:“这类……的事例。”可见“事例”已在前边了,即明清批注家和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的研究活动。再看这些活动说明了什么。前面“例如”一词很重要,表明后面均是例子,例子必是说明事理的。再往前看,就会找到一句表达自己见解的话:“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就是“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的含义,也是明确当时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的现象。通过对语言环境的分析,对文中比较含蓄的语句的理解就比较准确了。
  感悟语言,应抓住首句、尾句、中心句、点睛句、辞格句、抒情句、警句、转承句,以及结构特殊的句子。结合语言环境,对它们进行揣摩,就能够迅速提高阅读的能力,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时候,也就得心应手了。
  
  李通海,河北省语文特级老师,现居河北河间。本文编校:老 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