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追求教材主题图的高效价值】知识的价值申论
 

【追求教材主题图的高效价值】知识的价值申论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9:16 影响了: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其“主题图”就是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比旧版教材更具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图画的五颜六色,故事的生动有趣,小动物和卡通人物的活泼可爱,习题和例题的形式多样,常常使低年级学生爱不释手。它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体现了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新课标理念。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难以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与媒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挖掘“主题图”的潜在功能。
  
  一、展现“主题图”的语言情境
  
  主题图是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它受篇幅、文字、声响、动作等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主题图”的意图,创造性地发挥“主题图”的功能。利用“主题图”教学,需要用精确、恰当、生动的语言来展示图意,使其形象化、生动化。否则,再精彩的“主题图”没有了语言的润泽,也会削弱它的价值,失去它的光彩。如:在教《1-5的认识》时,老师先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生:“喜欢。”师:“那我们现在一起去参观野生动物园吧!看看你们认识哪些动物?”教师的只言片语便很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学习“主题图”的情境。此时,出示“主题图”,老师又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几个数字小朋友也正和我们玩迷藏呢,它们已经藏好了,我们赶快去找吧,看它们藏到哪个动物背后?”学生便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学习意境。老师用言语迁移、引导、点拨、启发,把主题图构建成了一个完整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展现在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知不觉地主动地投入了学习。
  
   二、引发“主题图”的数学趣味
  
   讲解“主题图”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具有数学味。所谓数学味就是数学的文化意味。在“主题图”中,编者有意将数学知识渗透在每一幅图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待着学生去发掘。利用“主题图”教学就是要突出数学的特点,而不能把“主题图”上成语文课或思品课,从而使“主题图”失去应有的价值。所以在讲解“主题图”时,老师应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如在教《10的认识》的主题图时,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画面,然后让学生找隐藏的数字。学生回答了:“10个人。”老师马上进一步点拨:“怎么知道有10个人。”学生纷纷再次把眼光放到“主题图”寻找答案。想不到学生得出各种答案:“9个小朋友和1个老师组成10个人”“5个女的和5个男的组成10个人”“5个带红领巾的和5个没带红领巾的组成10个人”,有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自己站起来说:“老师,还有1个带帽子的和9个没有带帽子的组成10个人”……,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数学味还不浓吗?反之,如果当初老师说:“从这幅漂亮的图画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就会漫无边际地谈自己看到了什么,自己去过什么公园,在什么地方见到什么,玩了什么?教师到时候想要收场也得花费大气力。
  
   三、揭示“主题图”的隐含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主题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要适当启发、诱导,让学生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如《9加几》一节“主题图”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首先教师让学生从场景图中去发现“数”,然后找出数与数有什么关系,再引导学生用数学问题提出来。如“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后,还有多少瓶饮料?”并围绕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还剩多少瓶饮料”“再买来5瓶,一共有多少瓶”“还差多少瓶就是20瓶饮料了”。这时,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注意到一个平时胆小的学生也慢慢地把手举起来了,我马上叫了他,他站起来怯怯地说:“老师,我的这个问题不知道可不可以?”我鼓励他说:“大胆地讲出来。”他说:“箱子里的饮料和外面的饮料,哪儿的多,多多少瓶?”他刚一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啊,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把学生教成“问题儿童”,让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从学生的头脑中“喷涌而出”,使我们的课堂变成不断生成问题的“问题课堂”。
  
  四、激发“主题图”的动态情感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是静态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无法同时兼顾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并与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融为一体。而动态的演示更为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如在《减法》教学中,将“主题图”制成刺猬偷苹果的课件,并且配有动作的声音。在呈现“主题图”课件之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把看到的过程说给大家听,看谁说得准确。画面出现了:五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不停闪现,突然来了一只刺猬,它东瞧瞧,西望望,见没人,马上挨着苹果打了两个滚,背上就稳当当地立着两个苹果,然后,带着两个苹果飞快地逃离现场,画面此时只剩下三个苹果不停地闪现,加上配音的效果,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这时,叫学生把看到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学生讲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老师乘胜追击:“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列出了减法算式。又如在教《第几》的内容时,课件先出现“售票”的场景,然后依次来了穿红衣服的阿姨、穿绿裙子的阿姨、背书包的小弟弟……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他们的序数又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动态演示,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很自然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序数。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为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探索“主题图”的灵活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主题图”的教学也是一样,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让你去生搬硬套,同时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接受能力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灵活使用各种“主题图”。如《笔算连加连减》的“主题图”是:几个小学生帮农民伯伯摘西瓜的图和三个小组摘西瓜个数的统计表。在导入时,我先出示图,不出示表,并适时引入:“同学们,在暑假中你做过有意义的事吗?你瞧,这些小朋友分成三个小组,正帮农民伯伯摘西瓜呢?”老师说:“你们想知道第一小组摘了多少个西瓜吗?我们来猜一猜,它是一个两位数。”然后又接着问:“第二小组比第一小组多6个,第三小组比第一小组少5个,你会算吗?”这样利用表格上已有的数让学生从猜数到结合“比多比少”来呈现,既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六、挖掘“主题图”的育人因素
  
   新教材的“主题图”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还有机渗透了德育教育。如在教学《8和9的认识》时,教材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呈现学习内容,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和热爱劳动教育。又如《美丽的校园》展示的是我国新农村的乡镇中心小学,教育学生在学校里要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尊重师长,互相帮助。再如教学《第几》中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基数与序数外,还要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教育,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买票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学中忽略了渗透德育教育这一任务,再好的教学也是有遗憾的。
   总之,新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了教学视野,教师必须用科学教育观来看待主题图,透过纸背,走进图意,充分挖掘其潜在功能,追求实现其最高价值,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吴阳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