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让科普作品显灵光 灵符显灵光
 

让科普作品显灵光 灵符显灵光

发布时间:2019-01-30 03:51:17 影响了:

  科普类作品在小语教材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授知识、培育情感、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的任务。在教学这类作品的时候老师们常常会犯难,觉得不太好教:感情朗读吧,读不出多少语气和感情,理解感悟吧,没有多少深层意思可供挖掘,如果上升到思想教育的高度让学生接受点什么教育,题材多样的作品一起指向了“培养科学兴趣,进行科学启蒙”这一共性目标上来。教学的乏味源于对科普作品的误读。其实,科学与文学是有联系的,科学需要文学的想象、文学的思维、文学的审美,科学也需要用文学样式传播。科普作品具有文学之美。阅读教学应以开放心态和广阔的视野。把科普作品的美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一、理解:“领悟力”在与语言牵手中提升
  
  “领悟力”是人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是理性视觉穿透力,是透过表象把握本质进而获取知识的本领。科普作品以语言为载体传播科学知识。“领悟力”的生长必然是在与语言的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实现的。与语言牵手,在精准处推敲,在矛盾处发现,在美妙处品味,让学生在“第二种生活”中自在游历,深切体验,获取精神境界的提升。
  
  1.在精准处推敲。
  在用词造句、结构布局、修辞运用、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科普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有着共通之处。此外,科普作品在语言表达方面更加体现为结构严谨、用语精准。如《神奇的克隆》中有个句子:“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句中“一般”值得品味。教学中可让学生说说“一般”的意思,它与平时我们讲的“一般”有什么区别。在这里为什么要加上“一般”,再用“一般”造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还有一句:“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许多”、“都”两词起修饰作用,前者对“植物”作了限制。意指不是所有的植物,而是植物中的大部分;“都”是对“许多植物”的限制,指前面提到的植物的全部。
  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揣摩体会,学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养成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
  
  2.在矛盾处发现。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有一些知识会超出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的范围,新的境况与原有心理图式不能重叠,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如教学《金蝉脱壳》时,有学生指出:“雄的蝉会叫,雌的蝉不会叫。课文开头并没有讲这只蝉是雄的还是雌的,在还没有弄清楚是雄是雌之前,怎么可以说‘歌唱生涯’呢?”这类问题与文学思维的特殊性有关。文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是有区别的。科学讲求严密,行走在逼近“终极真理”的道路上,因此科学结论常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化而变化。需要不断修正。而文学思维具有模糊性,在对某一事物“完全”认识之前,人们已经开始表达,并在表达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范式(概念、语法)。“表达”先行于“认识”必然会带来一些“科学性错误”,如勤劳的蚂蚁(有的蚂蚁并不勤劳)、酿蜜的蜜蜂(有的蜜蜂并不酿蜜)、吸血的蚊子(有的蚊子并不吸血)等等。这些说法虽不科学,但不影响表达和交流。这是艺术的“合理”。为了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我通过与其他动物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因为听到蝉会“唱歌”,我们就用“唱歌”说蝉,不去管它是雄是雌,慢慢地“唱歌”就成了蝉的特有属性了。
  
  3.在美妙处品味。
  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科普类作品中有许多精彩美妙的句子。这些句子如同精美的艺术品让人驻足、停留、回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你觉得哪个句子比较好”、“你最喜欢哪句话”、“把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获得阅读的趣味,学会自主阅读。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让学生找句子时,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了这两个句子上――
  句1: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当年火星上洪水的咆哮声。
  句2:在太阳的照射下,火星表面的水蒸发成气体,这些气体很快就取得了足够的热量,达到能够脱离火星的速度而一去不复返。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使得火星表面的液态水难以长时间存在。
  细细品读句子,不难品出一些味道。句1打通了视觉与听觉之间的通道,由火星照片得出火星上曾经有水的结论,并产生丰富的联想。把火星上的“水”呈现于读者的眼前。句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耳畔仿佛响起了洪水的咆哮声。句2中吸引我们眼球的显然是“集体大逃亡”这一拟人化的手法,“集体大逃亡”把火星气体离开火星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语言的精妙处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其中的灵动、优美、壮观,语言的感受性会变得越来越敏锐,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也在这样的品味中渐渐萌发。
  
  二、惊叹:让“好奇心”陪伴一生
  
  “好奇心”如同一缕阳光,让人的精神生活呈现灿烂光亮的一面。当一个人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的时候。眼里多了点色彩,生活中多了点味道。好奇心人皆有之,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好奇心在渐渐地减弱。黑格尔说:“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当一件本来复杂的事件因为常见、“常挂在嘴边”而懒得去问“为什么”的时候,人开始滑向惰性,远离智慧。
  应该说科普作品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然而我们还须面对学生的“已知”对好奇心的干扰作用。读《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学生感受到奇妙了吗?没有――电脑早已普及,不再是新鲜之物;读《神奇的克隆》感到神奇了吗?没有――他们已有所闻,不少同学知道的要比书本知识多得多。面对如此境况,我们的教学该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1.还原丰富性。
  (1)通过想象,感受丰富性。《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中有一句话:“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汇成了一张团团包裹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句子用形象的比喻让无形的互联网变得可视可感。读到这样的句子。如果眼前没有一张巨大的网,如果心里不发出一声惊叹,那实在是太遗憾了。“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此分析显然难以让学生理解句子描绘的情境。难以感受其中的美妙,也难得阅读之真谛,句子的丰富性也会在这样的分析中流失。对于这样的句子,只有让学生静静地阅读,默默地想象,从内心深处中发出“不可思议”的感叹。
  (2)通过思考,感受丰富性。凡事必须经过思考才能在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印记。《维生素C》中就有一个重要的思维过程在里面:那些船员都会病死。可他们居然还活着。因为吃了野果,所以没有死。那原因就在野果里面,这么一想,就发现了维生素C。是人类特有的“思考力”才有可能揭示现象下面的本质,获得新的发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展开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让学生学会阅读,爱好 思考,不断发现。
  另外,阅读教学中通常要补充一些材料,来丰富阅读教学。大量的阅读材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大量的阅读材料面前,我们才会发现:课文提供给我们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所知实在是太少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未知世界,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前行。
  
  2.揭示局限性。
  科普作品对于学生来说处于“完美”的状态。面对“完美”的事物,人的主体自信多少会受到影响。还会形成全盘的认同和无条件接受的心理倾向性,其实,世界万物不可能完美无缺,一切都是可以重新假设,甚至可以推倒重建。就拿《恐龙》这篇课文来说,各种类型的恐龙是根据恐龙化石推想出来的。几千万年前的事情,到底是怎样的状况,谁也无法退回到过去去感知,只能从想象中寻找答案。好在课文给出了这样一个缺口。课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人类至今尚未解开这个谜团。”“这个谜团”给学生的“好奇心”打开了一扇窗,从这扇窗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发现。
  生:恐龙灭绝是一个困扰着科学界的谜。根据恐龙化石在冰中发现这条线索。我可以想象出在很久很久以前,彗星突然撞击了地球,虽然以前地球总是被彗星撞击,但是这次正好轮上万年冰川期。本来恐龙能逃过一劫,就因为“大冰块”彗星撞击了地球。使得天气出奇的冷,地球一下子被冰雪包裹。恐龙一下子变成了“冰化石”。过了几万年。一次火山喷发才使得冰融化,生命才有了新的开始。
  生:话说有一种虫子,它们的血液里有病毒,只要它们飞过的地方、碰过的东西,都会被感染上瘟疫。那些虫子大量繁殖,趁着茫茫夜色,给恐龙带去了疫灾,恐龙相继死去。有一些恐龙与虫子们展开了殊死搏斗,但最终没有逃过死亡的厄运。
  生:恐龙是爬行动物,以产蛋繁衍,我们就从这里入手。一种微小的细菌侵入它们的蛋内,使得恐龙蛋不能孵化,恐龙不能繁衍生息,渐渐地,恐龙的数量逐渐减少,直至灭绝。
  一个“谜团”引发出种种猜测,每一种猜测都是有可能的,每一种猜测都让人兴奋不已。童年的好奇与惊异不仅是推动解决各个具体问题的开始,而且还可能是一生所追求的伟大课题的肇始。这些想象和猜测对于人的一生将是何等的重要!
  
  三、发现:给“再造力”一个舞台
  
  从成果形态上来看,科普类作品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高于学生能力范围的可能的世界,是人类精英们的“创造”。但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以此为出发,不仅让学生受到科学启蒙,为未来作准备,而且就在今天的课堂上有所作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造”一个世界。若能如此,那今天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年月被记录在年轮中最核心处,尽管它已被后来的岁月所包围,但那最初的年月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
  
  1.创造在想象中展开。
  在现代人未登上月球之前,嫦娥已先到达月球,人的精神其实早于各种飞行器到达火星、到达太空、外太空。想象是比感观体验更为重要的精神活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的时候,我让学生以《我来到了火星》为题,写一篇想象性作文。这样的题目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到火星上去潇洒“走”了一回:
  生:我穿过时光隧道来到了一千年后。我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张海报。上面写着“火星之旅”。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此时不去,更待何时?我立刻报了名,开始了我的火星之旅。我坐上超光速飞船向火星前进,不一会儿我就来到了火星上面。哇!火星上真不一样,到处是喷发着的火山。火星人都住在火山底下,因为没有水,他们都很矮小。我与火星人打了一个招呼,他们回了句话,因我带上“星际通”。听懂了他们的话语,他们是欢迎我来到火星的。我跟火星人来到了地下宾馆,原来这儿的人能存活的原因是他们发现了地表下一种物质中有AAA素。可以代替水,他们制造出了人工植物,可以结出各种果子,他们用化学方法合成可食用的东西。我津津有味地听着,在火星上居住了3天,学到了不少知识我用电脑记录了下来,玩够了,我返回了地球。
  孩子的创造能力是无法限量的,他们没有成见,没有偏见,他们喜欢异想天开,他们基于文本的再造想象充满了奇丽的色彩。闭上眼睛,神游于太空,心力所到之处,“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获得的是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这样的“体验”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2.创造在规约中提升。
  无疑,自由自在的想象可以让人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想象的欢乐,然而我们还须从虚幻中走出来,回到现实世界之中,直面当前问题。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对于“克隆”这项挑战“人类自身是什么”这一基本课题的顶尖科技,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然而还有许多的现实问题正等待未来的开创者去面对。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对克隆这一新生事物的看法。
  生:克隆有着非常诱人的前景,它能培育优良的品种,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挽救濒危物种,调节生态平衡,还能培植人体器官,让人们身体健康,总之克隆有着很多益处。但是,克隆技术要是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那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祸害。他们利用克隆可能会造出对人体有害的物品,他们将克隆出的东西非法出售。唉,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啊!
  生:克隆什么都不能克隆人。否则会把人际关系搞乱了,并且会让家庭关系变得复杂。假如把我爸爸克隆出来,那他还是个婴儿,我叫他爸爸,他没我大,他叫我哥哥,但他又是我的爸爸,你说怎么办?
  儿童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世界。他的思想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的,而是他自己构建的。成人往往不知道,儿童只要醒着,便积极主动地构建着他自己的世界观念。“我甚至不会注意到,我们家中那张新买的婴儿床上,有一件神奇的事正在发生。就在那儿――婴儿床的栏杆后面――世界正被创造”。(刘晓东语)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与文本接触融合形成个体的“理解”,在与文本碰撞的过程中发出“惊叹”,而通过“再造”想象,阅读主体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