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新课程下数学学科的合作学习_
 

新课程下数学学科的合作学习_

发布时间:2019-01-30 03:55:41 影响了:

  [摘要]合作学习是重要的现代学习方式之一。为了取得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需要为合作成员提供一定的条件:提供一些适于学生合作的内容,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培养合作的默契。从而达到让全体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学会学习,掌握技能锻炼能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合作氛围;合作组织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的方式应该包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它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方式对于教学的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合作学习,创造最佳学习效果呢?
  
  一、提供一些适于学生合作的内容
  
  为了证实什么内容才是学生喜欢去合作的,我做了许多成功的尝试。现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为例加以说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①布置合作任务: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知道如何计算面积的图形,并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②量一量:合作量出需要量出长度的线段,并尝试计算转化后图形的面积。③思考并讨论:转化前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④探讨: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首先。步骤①和③显然都在要求学生去合作完成,而且这些内容也都是适于合作的,不是一个人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比较大,需要组员相互之间弥补不足。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合作操作效果。其次,步骤②和④这些任务的强操作性、强探讨性,都需要学生们集众人之力,相互协作解决问题。这些都从客观上、实践经验上说明:为合作小组提供有一定探索空间的学习内容,有助于优化合作的效果。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容易激起合作成员的求胜心,像步骤②和④都不是靠一个人的思考就能轻易地得出结论的。它的一定难度需要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它的一定难度将合作成员拉到了同一条战线上:去合作,去探讨,去讨论。去操作。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偏向于对有一定难度的操作的喜好。美国著名教育家戴维在《课堂管理技巧》中说:“在青春期阶段,少年正在努力树立个人存在感,需要同班同学的认可就格外强烈了。”而想在同龄人面前赢得地位与特权,解决一些在别人看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也正是由于有了我们的同学极想树立个人存在感,需要同班同学的认可,以及认为解决一些在他人看来是有难度的问题是一种好途径,才更激励学生去探求答案或路径;只要所要解决的问题有难度,才更让学生迫切地感觉到协作与配合是必要的。
  一个有难度的内容,并不是不可解决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办得到的,或者通过相互的协作是能够解决的。学生并不会对那些看上去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感兴趣,而对那些似曾相识的、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很感兴趣。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合作的兴趣和欲望,让他们努力地去尝试,让他们完美地去配合。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合作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有适当的难度,是可以操作得来的,但不通过好好合作或努力探索又是不能轻易完成的。
  
  二、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培养合作的默契
  
  要想随时都能进行着良好的合作学习,必须在学习环境中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有固定的合作组织,培养合作的默契。
  有固定的合作组织也就是要经常进行学习上的合作,使合作小组成为经常性的日常学习方式的一种,并形成相对固定的合作成员。并以此为基础产生固定的组员之间的关系,像谁应该是小组内的组长,谁应该可以成为小组内的活跃人物,谁在小组内会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帮助,等等,都是在不断的合作学习中慢慢形成的,并且是不断巩固与发展的只有在小组内有了固定的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系,特别是有了其自身的组长或者活跃人物,小组就有其中心与凝聚力,组员之间才会有合作的默契,小组合作学习就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我们一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全部得益于小组之间有了相对固定的关系,才能进行默契的合作。因此,要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要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必须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驾轻就熟地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还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对互助学习多加关注与指导,使其与学生相对独立性的合作学习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还要在引导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上多下工夫,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受挫。这种意识有助于我们有目的、有信心、实事求是地完成任务。要为合作成员提供实现合作的能力准备,就需要老师去指导他们发现,或者引导到让他们相互的协作也能够发现为止。
  合作方式的多样化同样应该得到提倡。合作方式的多样化,让互助式学习小组成员在合作中获得乐趣,愉快地学到能力。要让合作小组成员乐意为之,让他们在互助中品尝乐趣,体验成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