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合为一科的可行性: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合为一科的可行性: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0:49 影响了:

  为什么要将《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两个科目合并为一个科目?这主要是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思想品德》教学状况的“穷则思变”   《思想品德》是新课改后,由《思想政治》易名而来。为什么要易名?首先是过去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比较高;另外是内容过于笼统和模糊,课程目标高而远、大而空,忽视了初中政治课程与高中政治课程之间的区别,以及基础教育课程与大学政治课程的区别。易名后的《思想品德》在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作了明确、恰当的表述:“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这种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四个特点,即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思想品德》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位,这说明政治课的功能要发生变化,不应再是机械刻板的说教,而是要充满情感和人情魅力。课堂知识将由原来的单一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扩增为教科书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综合知识体系。
  虽然新课改后,《思想品德》较之以前的《思想政治》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但问题仍很突出:不考试,师生不重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考试,教师就给学生画重点,出考试提纲,学生就背干巴巴的条文,达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预期效果。在两难之间,更多地方的中考,甚至是期中、期末的考试也都不考《思想品德》。这样一来,问题就更加突出。
  1.课时少。“法”定的课时得不到保证,平时哪个学科教学任务紧张,期中、期末的考试复习各学科要时间、要成绩,就争着去抢《思想品德》课时,任课教师也高兴有人“抢”,因为不去上课照样拿钱,可谓双方“互利互赢”。
  2.师资弱。不考试不被重视,不愿教与学的现实,对于进取心较强的有能力的教师而言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于是就纷纷跳槽去教其他学科……
  3.工作积极性低。没有作业,也不用花多少时间去备课;听课检查一般也不“光顾”于此。于是,教师平时就看看报刊和杂志,甚至是大部头小说,有电脑的就上上网、聊聊天、玩玩游戏,悠哉游哉……
  面对这种状况怎么办?唯有“穷则思变”,才能盘活思想品德课。
  二、 中考将两科合为一卷,为两科合为一科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随着《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试行,许多地方的中考也尝试着将两科合为一卷。从这些试卷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学科合为一卷时的一些特点,进而为我们的两科合为一科提供了一些整合教学内容的探索思路。
  以2009年杭州市的《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两科合为一卷的中考命题为例,它在坚持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着力体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在历史和社会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试卷在立意、选材、设问和答案要求上全面渗透了具有德育功效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如36题,将浮雕与碑文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画面,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材料,通过对其解读,使学生加深印象。
  2.以现实为主线,关注社会热点。试卷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身边大事、感受社会发展变化为命题的基本原则(实例略)。
  3.两科知识相互渗透和包容。考查两科基础知识,一改过去死记硬背的弊端,并明显体现学科间相互渗透和包容的特点。如11题,以1919年春,胡老太爷到上海探亲为背景,将“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种种场景集中展示,通过对这些情景信息的判断,考查学生知识综合辨别的能力。学生在删选答案的过程中,既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回顾,又要对政治观点及立场进行选择判断,更主要的还是要对各科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否则难以完成该类问题的解答。
  4.多种方法技能的综合运用。如34题,由能源分布示意图来判断能源的种类;36题的第一二问,强调了对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27―30题,通过对考点、知识点、社会热点、学生的认识实际和生活实际的有效整合,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进行了全面诠释,立意高但落脚点低,知识蕴涵其中,方法技能得以提升。
  三、 关于两科课堂整合的方法
  用历史故事来进行政治、历史、地理的整合。如在中国的南北方气候差异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从南北方自然地理差异内容入手,从降水量、地形、气候带、农作物、耕作制度、河流的径流量、结冰期等列表比较,说明南北方地区的人们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并点明秦岭――淮河是我国东部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而后结合历史故事“赤壁之战”,提出“为什么孙刘联军能够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军队,有何政治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用历史事实和图示法来进行政治、历史、地理的整合。如在讲解地球运动时,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用历史事实和图示法来说明问题: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材料,查看《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其航行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的思想品质;思考分析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意义。这样就把思想品德、历史及地理知识通过地图紧密地联系起来,图文结合,相辅相成。
  还有以思想品德来贯穿整合历史、地理知识的方法,如某些因思想品德素质高而成就事业的杰出历史人物,带动了地方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谱写了历史的新篇章等;以地理知识来整合历史、政治知识的方法,如用某区域内的人文地理特征来揭示其形成的历史及政治原因等。由此看来,本来就应是综合性的知识,是不能分而教之、分而学之的,只有综而合之,才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教与学的良好状态。
  四、 两科教学思想与内容的交错相通
  课改后,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是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到一起的,这次再将《思想品德》整合其中,它们有可融性吗?答案是肯定的。中高考将两者合为一卷的成功尝试就是最好的答案。另外,2005年教育部就决定设立人文教育本科专业,这是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的新兴师范类本科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形成了新的以基础教育主干课程《历史与社会》为核心的综合性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这种举措,又为我们的《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的科目整合提供了师资保证和理论与实践的佐证。
  《思想品德》与《历史与社会》两个科目迫切需要整合,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之间内容的交错相通性。
  单说历史与政治的问题,历史和政治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同属社会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所不同的是,历史更注重客观的史料,而政治则是把这些史料通过整合、加工,抽象为一种理论。它们是对相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而往往得出相同的结论。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历史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历史的提升。当历史与政治交汇在一起时,它能使学生更加深信政治课程中的观点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总之,我们有理由说,《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需要合二为一,整而合之,并且势在必行。因为只有两相结合,才能形散神聚、有理有据,更主要的是可以让学校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而实施素质教育。
  整合后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的名字可以仍然叫做《历史与社会》,也可以只叫《社会》,因为“社会”是个大概念,既可指社会形态,又可指社会中的自然形态,还包含着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等意义;假如说需要另起名字的话,笔者认为叫做《社会与品德》为佳,这样也可以与小学的《社会与品德》相衔接。由此推而广之,高中的政、史、地最好也合为一体,叫《社会与政治》比较恰当,并且要作为文理科的必修课,或者只作为理科的必修课,粗而学之,而文科的政、史、地仍分而设之、细而学之。
  整合后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其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最好以《历史与社会》为主要参考系,同时,要统筹兼顾《思想品德》。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