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语文中折射与映射区别【语文赛课折射的思考】
 

语文中折射与映射区别【语文赛课折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2-05 03:42:48 影响了: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赛课活动。活动要求参赛教师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结果发现,同年级的每位教师教学时选取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以课文其中的某一段为教学重点;有的带领学生熟悉课文,进行字词教学;有的却引导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分析与理解……听完课后,很多教师在评课时都产生了一些共性的疑问: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还需不需要一个主导方向?如果有,每课时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以体现这个主导方向?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象产生原因之一:授课老师的主观因素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一篇文章只要选进了教材,就含有“教”的成分。对于该教哪些知识,应该选取什么内容来教这些问题,课程标准和编写者都有所界定,并通过教材“物化”出来。然而,教材只是一篇篇文章,它是静止的。所以,这个“物化”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当教师选取文本中的某一内容来教的时候,才能使这个“物化”更具体化、实际化,因此,每位教师处理的侧重点会各不相同。目前的情况是,由于教师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教师把教材理解成了什么,学生就学这个“理解”;教师从教材中“体验”到了什么,就以这个“体验”为教学重点。(当然这个理解、体验是以不偏离教学主导方向为前提的。)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角度不一样,选取的“切入点”就有所区别,课堂实际当然也就不尽相同了。(实际上,就是再一般的教师面对文本都会有所“生产”的,只不过因为个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了其“生产力”而已。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高素质的教师面对文本能“生产”出一些超出教材所含盖的“新内容”并把它作为教学内容来教,这就更显其个性了。)
  2.现象产生原因二:传统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影响。众所周知,教无定法。在教学时,教师不应该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体的教法上。但事实上,如果给哪位教师评课,我们总是习惯地评价这位教师素质怎样,教法如何,从技巧、风格及课堂教学艺术等方面着眼于教师的“怎么教”。大家关注的层面、价值的取向还集中甚至局限在“法”上,而对于“这节课教了什么”“教学内容切合实际与否,是不是这课时最适宜的”“这样的内容采取这样的呈现方式适宜不适宜”之类的问题考虑得很少。因此,一旦遇到此类问题就感到不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3.现象产生原因三:赛课方式的转变。原来的赛课活动,一般是给每位教师提供的教材文本、安排的课时都不一样。所以,一旦有“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的赛课活动,“问题”就产生了,困惑之事也就绝非偶然了。
  
  二、初探问题的解决方式
  
  教材的编者为教者提供了一个教学时所用到的工具――文本。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教师只是在“用文本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文本”。文本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物化”于教材中的“抽象物”需要通过教者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使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理化”的认识,以突出和强化教学的目标。形象一点说,编者就像采购员,精挑细选了大量以备加工的原材料;教师就像厨师,首先应该做的是有目的地在原材料中作出选择,再从多方面考虑如何初加工、合理搭配这些原材料,最后再考虑运用什么样的烹饪技巧以使得所烹饪的膳食更利于营养的吸收。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这里的教学其实是指的“教学方法”,而“语文”就是指“教学内容”。在现实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开始就陷入“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还没有确定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教学方法,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正确、有效地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以突出和强化教学目标呢?笔者通过不断地摸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关注教学的价值。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教材主题不等于教学主题,教材价值不等于教学价值。课堂教学时,作为执教者不应该只是引导学生一篇一篇地去理解课文。语文课无论怎么上,都要引发学生期待,都要优化学生的言语活动方式。其次,一节课该教什么,应当有一个“基本标准”,有一个“基本策略”。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笔者认为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教材的原生价值,又要考虑到师生实际,然后再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现它的教学价值。只有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契合了,才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通过实际教学不难发现,教材中有的内容与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有很大的差距,“麦苗与韭菜的笑话”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鲜见且时常上演。城市学生也好,农村学生也罢,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的盲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材价值的体现与发挥,必须正视。因此,在处理、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学会灵活地选择,“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体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2.关注文本的类型。“文章斯有络,遵络斯始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笔者常常和学生说,“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从中读到你自己。也许是生活的,也许是实践的,也许是思想的。总之,要有你自己在文章中,你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阅读者。”在新课程理念中,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一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关注生命的高度,关注学生成长痕迹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某一个文本的教学。因此,教师在处理、选择教学内容时,还应该考虑到不同文本类型和功能,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文学语言文本”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领悟作品内涵,建构文本的“意义”,比如诗歌、散文的教学;“科学语言文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例子”,一个“资源”,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说明文、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只有当文本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发挥,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成功的。
  3.关注“动态生成性”。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所有文学作品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文本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不可以违背这一客观规律。事实上,文本中的确蕴藏着最适宜的课堂教学内容,但是“最适宜的内容”更具有“动态生成性”:教师认为最适宜的,学生或许有时不认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通常情况是,“适宜的内容”往往蕴藏在课堂上“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多重对话中。所以,教师在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的同时,应该密切关注最具创造性的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的独特体验。汉语是意合的,文本意义也是多元的,适度模糊、个性化、不确定性是语文教学应有的情怀,语文课的生命力也正是来源于师生的个性化。正是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上演了多重“不可预约的精彩”。
  另外,关于适宜教学内容的选择,笔者认为还可以从教学时机的出现、利于师生情感体验延伸、利于学生的动态生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去考虑。
  
  三、思考问题后的一点想法
  
  编者往往只是提供了一篇课文,而选取什么知识来教,则需要教师好好把握。但这个“最适宜的教学内容”的确很难掌控。笔者罗列的几点也不过是一孔之见。由此想到的是:
  1.其实,每节课的教学价值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教师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将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和教材指引的主导方向(当然这个“主导方向”应该与课程目标相契合,包括编者的意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实际需求等)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要允许教师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允许教师采取不同的教法和思路来授课,而不一定非要按照教学参考的要求界定好几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改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赛课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学现象恰恰反映了教师身上那种敢于突破固定思维的束缚,敢于创新的可贵精神,这也是课改过程中所迫切需要的。
  2.现实中,许多一线的教师对如何处理课时内容的“度”和“量”还是有点迷惑。如果这个“度”和“量”把握不准,势必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适宜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这个“度”和“量”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法层面,更应该努力并且习惯去寻找文本中蕴藏的“适宜的教学内容”。
  3.看课的态度。我们会为不具备名家的教学技巧而感到遗憾。跟着学,没有实践的基础,一时还学不来,甚至还会落得个“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下场。揣摩名家教了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母语的规律,这才是看课的一种正确态度,才是思考教学的正道。
  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确遇到了许多具体操作性的问题,使得我们深知课改“任重道远”。 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会用语文,用好语文!因此,笔者抱着“发现问题,弥补不足,改进教学”的初衷,拟此拙文,旨在与诸位同仁共议课改良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