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返璞归淳 正“本”清“源”,返“朴”归“真”
 

返璞归淳 正“本”清“源”,返“朴”归“真”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7:56 影响了:

  【摘 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乱象丛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考试制度之外,还有我们师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本末倒置的教学。因而,作文教学须要正“本”清“源”,返“朴”归“真”。
  【关键词】作文教学 高考作文 正本清源 返朴归真
  
  前些年话题作文盛行,宿构套作仿作泛滥,文体模糊的“四不像”涌现,作文语言貌似华美却空洞无物,而中学作文教学也是怎一个“乱”字了得。好在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加强了命题的限制性、时效性、思辨性,又保留了话题作文的灵活性,让考生戴着镣铐跳舞。而高考阅卷在秉持公正公平、“尺度”统一的原则下,更着眼于审题的精准、材料的鲜活、情感的真挚和表达的个性等方面。期待高考这根指挥棒引领作文教学回归本源,返朴归真。
  一、正“本”
  作文和作文教学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就是学生,就是作文主体和作文教学主体。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不仅是一堂课,它更是个体生命重要的生存、生活方式,而作文教学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更在于优化思维方式,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从某个角度讲,作文是一个人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品行个性、人格意志的外化,故而有“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之说。自古就有“欲学作文先学做人”的说法,中国古代讲究“文以载道”,叶圣陶与夏�尊先生合著的《文心》中指出“文心”既是写作文章的核心,更是写作者的良心,“以我手写我心”。
  既然作文之“本”就是“人”,那么作文与做人就一致了。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确立做人与作文内在合一的文风,推动学生人格情操的健康发育与成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体验生活,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创造以及思维能力,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观察、感受、思考、总结、倾吐生活感悟的过程,是涵养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是丰富知识、探索真理、交流感情、历练思维的实践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作文不再是一种技能,而是学生自我成长、成就优秀人生的一座桥梁。
  因此,无论是以学生的终生发展还是应付高考为出发点,作文教学都不能抛弃“人”这一作文之本,而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应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规定,立足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切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感知、读悟和练笔的习惯,加强理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境界,促进学生观照自我、注重自我修养。有了一个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自我”,用“心”写带灵性的作文,作文有文品,做人有人品,“文人合一”,正是作文教学和语文教育价值所在。
  二、清“源”
  作文的“源”无疑就是生活实践包括阅读实践。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这就是以生活为本源的写作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感悟生活,有心积累整理和表达自己的思悟所得,长期坚持这种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并将之与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相结合,就汇聚成一股涌流不断的泉源。古人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理念,可见读书和行路都是生活实践活动,都能广见博识,包括读书活动在内的生活实践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然而,当今教育环境之下,学生的生活实践空间和时间被严重制约,“行万里路”者有几人?同样埋头于题海之中的莘莘学子“读万卷书”的又有几人?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乎高中生把小学初中的作文做了一遍又一遍,历史名人名家被一次次请出来,陈芝麻、烂谷子倒了又倒,这些主旨低幼、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叙述平面化的“套话作文”在话题作文的土壤中疯涨。而另一方面,教师迫于升学压力,需要“阶段性”成果,不惜代价投机取巧,于是进行一系列“技术型”指导、“套路化”训练,甚至有一些所谓的名师到处“招摇撞骗”兜售考场作文“速成法”,什么“移花接木”,什么“穿靴戴帽”,还有“万能素材”、“万能开头”之类的……于是成千上万的“屈原向我们走来……”这种套作宿构泛滥,敷衍成文,看似文采飞扬,实则空洞无物。此种情形实在堪忧!
  好在从2008年起高考作文命题的所呈现出来的对现实生活和人文的关注,闪现了回归生活、返朴归真的曙光。如2008全国卷“抗震救灾”、四川卷“坚强”、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一举突破维持了十几年的“规避社会热点”的禁区;2009―2010年则再上一个台阶,江苏卷“品味时尚”及“绿色生活”、江西卷“议兽首拍卖”等等,这些关注时代、贴近现实的命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事和物,引向关注我们生活的世界乃至地球。希望这一正确的导向能延续下去,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和现实社会,了解平凡世界中的点滴细节,对人生进行思考,积累写作材料,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文思泉涌。同时也希望这一正确的导向能引领中学作文教学重新回归生活这一本源上来。
  三、返“朴”
  朴实自然应该是中学生作文的本色,更应该成为学生习作追求的风格和境界。中学生作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或华丽,或朴实,或典雅,但作为一种写作境界来说,朴实自然远胜过语言浮华而不实的作文。在感人的场面、震撼的事实、巨大的幸福或痛苦等面前一切语言和技巧都是苍白的。巴金说:写作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巴金年轻时写的散文,语言是比较华丽的,而晚年的《随想录》,语言就非常朴实,几乎不加任何修饰,但较之他先前的散文,更具激荡人心的力量。所以,朴实不仅是作文本应具有的特色,更是人生练达后的一种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朴实也可看作是一个人作文成熟的标志。
  中学生的作文技巧和语言本就不丰富,时常是“心里有话说不出”,或“爱你在心口难开”,要么是“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更有甚者“满纸荒唐言”,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但是学生们偏要所谓的“美文”,死记硬背优美语段,到处“倒卖兜售”,于是考场作文中到处充斥着寻章摘句的铺陈和矫揉造作的“匠气”,然而,那种“美”是模仿之华丽,那种“文”是技巧之文彩,少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与清纯,多了“浓妆淡抹”的脂粉与俗气。教师为了获得短期效应,有时也只能拔苗助长,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授一些投机取巧的技巧和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模仿、借鉴乃至创新。于是排比段层出不穷,创新文体不断问世,从“产品说明书”到“医院诊断报告”,从“文言小说”到“新版名著”,真可谓令人耳目一新,而在这些标新立异的语言和形式背后,又有多少激荡人心、触动灵魂的东西呢?文章的本质在于“载道”,语言、形式是“道”的载体,“本末”岂可倒置?
  真正优秀的作文是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用自然朴实的文字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能激发读者内心的共鸣。好文章是不需要刻意包装的,只要内容实在,语言朴素一点并无大碍。如2008年上海一位考生用朴实的文笔把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文字流畅却并无炫耀,精准的视角和恰如其分的表达,自然流露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关注和同情,言为心声,该文获得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并最终赢得满分。由此可见,作文只要有独到的视角、鲜活丰富的素材、深挚的旨意以及规范的表达,就算没有精美的语句和精巧的构思,同样可以获得成功,赢得高分。当然,现在中学生作文对文字的优美、文辞的华丽的这种追求,对提高语言表现力也是有帮助的,但我们必须避免陷入“华而不实”、“为作文而作文”的泥潭。
  四、归“真”
  作文应该回归表现“真实的自我”,作文教学“归真”的核心是回到学生自由地表达“自我个性”上。也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程倡导学生要“做生活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让写作文成为表达心灵的需要”。好作文无不是作者真实生活、真情实感的个性化艺术再现,决不是千篇一律、万人一腔的模式化产品。
  然而,“在话题作文虚浮繁荣背后,“伪化”现象严重,加上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形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作文不再是学生真实生活、情感心迹的自然流露,而成了不同场合说的“应景话”、“套话”或是“违心之论”。高考作文中竟出现了颇为壮观的“借尸还魂”、“录鬼簿”,何永康教授曾有戏言:“古代文人每年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上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了。学生一写到李白便是‘酒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一提陶渊明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些作文中,已看不到学生的真实的想法,只有口是心非的虚伪,连学生自己看着都厌烦了。”
  祸福相倚,这种严重“失真”的“套话作文”的泛滥倒逼出命题方向的改变,近三年高考作文中贴近现代生活、关注时代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好题纷纷登场,重新引领学生作文回归生活、回归自我,以真实生活为本源,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浓缩生活,最后用个性化去表现生活。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将作文教学真正汇入生活的清泉,把作文能力的提高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