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养鸡场生物安全措施【浅谈养鸡场疾病综合防制措施】
 

养鸡场生物安全措施【浅谈养鸡场疾病综合防制措施】

发布时间:2019-02-14 04:42:26 影响了:

  摘要 介绍了养鸡场疾病综合防制措施,包括:鸡场严格的隔离和净化、鸡舍环境控制、全面适量的营养供给、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和投药方案,从而指导养鸡场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以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养鸡场;疾病;综合防制;措施
  
  随着我国养禽业的快速发展,高密度、集约化、规模化养鸡取代庭院养鸡将成为我国养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能否有效地控制疾病发生已成为养鸡场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制约因素。实践证明,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是鸡场达到控制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唯一选择,包括从场址选择、场区布局规划、鸡舍建筑设计、饲养环境控制、全价饲料营养到病原微生物的清除、杀灭以及科学的免疫接种和投药。
  
  1鸡场严格的隔离和净化
  
  鸡场应建在地势平坦、排水通畅、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方便而又避开城市、村镇居民区、主要交通干线及其它畜禽饲养场、屠宰场的沙质或沙壤土地上。鸡场内部办公区、种鸡舍和孵化厅必须严格分开。每场最好饲养同一日龄的鸡,最起码在同一栋舍内不要混养不同日龄的鸡。舍间距离在15m以上,每批鸡出栏后必须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并至少空置2周以上。
  在生产过程中坚持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并认真检查落实。非生产人员一律不得进入生产区;进出场、生产区和鸡舍必须有相应的消毒和更衣措施;鸡场内执行清洁、污染道路分开,场内垃圾、鸡粪、病死鸡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将其他禽类或禽产品带入场内,严防野禽、鸟、鼠等进入鸡舍,要定期驱蚊蝇、杀虫灭鼠等;鸡舍周围10m以内每15d清扫消毒1次,整个生产区每月消毒1次,鸡舍内每5d消毒1次,消毒液必须交叉使用,每次消毒后应检查消毒效果,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2鸡舍环境控制
  
  鸡舍环境控制是加强饲养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为鸡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创造优良的条件,减少鸡群发病的机会。适宜的鸡舍小气候是鸡群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鲜的空气、适当的光照和饲养密度等。
  (1)温度是影响鸡群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其生产性能充分发挥与否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育雏的起始温度为35℃,以后随日龄增加而逐渐降低,每周降低3℃,直至18~21℃。成鸡的适宜温度范围13~28℃,对蛋鸡来说超出这个范围可影响到产蛋,对种鸡而言既影响产蛋又影响受精率。因此夏季防暑和冬季防寒保暖是减少冷、热应激致病而必须采取的措施。
  (2)鸡群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65%,比此稍高或稍低对鸡影响不大,但高湿可加剧高、低温对鸡的影响,特别是高湿的情况下还会给许多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而湿度过低则会引起雏鸡脱水、羽毛生长不良和啄癖。
  (3)加强鸡舍通风即可降低鸡舍温度,也可减少舍内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等)及尘埃细菌的含量,减少鸡群的致病因素。但在冬季如气流的速度过大可使鸡只体热散失增多而加剧低温对鸡的影响,故严冬鸡舍内气流速度应以0.1~0.2m/s为好,不要超过0.3m/s,而夏季则可达1.0~1.5m/s。
  (4)对鸡产生影响的光照参数主要有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和光照制度。光照时间的长短主要影响鸡的采食、起卧等行为及种鸡的性成熟,光照时间过短有可能使鸡采食不足,导致营养不良,并使种鸡性成熟推迟而影响产蛋量;光照强度过大则可能引起鸡群啄癖并影响鸡的休息,但光照强度不足又难以使种鸡充分发挥产蛋潜力;光照制度是某地区针对某个品种鸡群整个生长、生产期间系统进行光照的具体方案,生产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严格执行。
  (5)鸡群饲养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鸡舍的卫生状况和鸡群的采食、起卧行为而影响鸡群的生长发育。特别是种鸡和产蛋鸡的育雏期和育成期要及时分群,以免影响以后产蛋期的生产性能,密度过大,致使鸡采食不均匀、个体发育不整齐、生长慢,而且使鸡舍内灰尘、微生物和有害气体含量增高,从而使鸡群易染疾病和发生啄癖。一般来说,平养条件下种鸡性成熟期间的饲养密度不得超过4.8只/m2,肉用商品鸡在冬季饲养密度最高时可达12~14只/m2。当然,不同品种、不同饲养方式下鸡的饲养密度也不相同,实际生产中要根据情况确定。
  由于应激能使鸡的抗病力下降,致使许多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病、禽霍乱、传染性鼻炎、鸡白痢、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由此而激发,这就要求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保持环境条件和管理方式的相对稳定,避免任何不必要的应激;如发生应激时,则需要在鸡的日粮和饮水中加大维生素用量和适当使用一些药物以缓解应激给鸡群造成的不良影响。
  
  3全面适量的营养供给
  
  营养物质的全面适量供给是鸡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必须条件,也是预防鸡营养代谢病和其它疾病的关键措施,每个品种的鸡都有其营养标准,饲养管理者要据此标准配制全价日粮。需要注意的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或其它应激),鸡对一些营养成分的需求会增加或减少,在生产实践中要适当调解,以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4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和投药方案
  
  科学的免疫接种和投药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病机率。免疫接种是控制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世界上没有一个对任何地区都适用的免疫程序,因此鸡场应根据本地疫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疫苗的性质制定适合本场特点的免疫程序,并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的变化及免疫效果适当进行修订。近几年必须预防接种的传染病疫苗有鸡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鸡法氏囊病、禽流感疫苗;蛋鸡和种鸡还必须接种传染性脑脊髓炎、减蛋综合症等疫苗。
  免疫前要了解鸡群的营养健康状况,对于营养不良或正在患病的鸡群应暂缓免疫,以免降低免疫效果或发生危险。免疫注射部位要准确,注射疫苗前将注射器、针头煮沸消毒,注射过程中1只鸡1个针头。饮水免疫前要根据情况适当限水,使疫苗在1h内饮完,并在饮水中加入2%的脱脂奶粉,以增强免疫效果。饮水免疫的前后3d内不能进行消毒。有些鸡场将饮水免疫改为滴口免疫,这样免疫更加确切,但会增加对鸡的应激,饮水中应加入抗应激药物。气雾免疫应使用良好的喷雾器(喷出的雾粒直径在10~30μm),而且喷雾时密闭鸡舍,喷完后20min通风换气。无论哪一种免疫方法,免疫剂量都必须充足。免疫后要对所使用的免疫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疫苗瓶要深埋。用苗2周后检查免疫效果,对效果不佳的鸡群要分析原因并立即进行补免。抗菌药物可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的抗病力,特别是对目前还没有理想疫苗的传染病,更具有实际意义。在药物防治上要注意:
  (1)正确的选用药物。用药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否则不仅造成药物浪费,而且会延误病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适量用药,交叉用药。用药量不足,不仅达不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病原微生物还易产生抗药性,而用药量过大则有可能造成机体中毒。同一类药物(不一定是同一种)如果使用过久,即可造成机体内药物蓄积中毒,还易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适量用药和交叉用药。
  (3)正确的用药方法。大群鸡用药最常见的是饮水投药、饲料投药和喷雾投药。饮水投药和喷雾投药要注意药物的水溶性和药物在水中保持有效的时间以及喷出雾粒的大小。饲料投药一定要使药物和饲料混合均匀。
  (4)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以增强药物的防治效果,有利于减慢细菌抗药性的形成,扩大抗菌范围,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但必须具有协同作用或累加作用的药物才能联合使用,如青霉素、链霉素。有些药物如土霉素和青霉素等一些药物则严禁合用,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5)用药要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切忌乱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以免破坏机体正常的菌群状态。用药期间密切注意鸡群状况,认真观察用药后有无疗效和不良反应或中毒现象,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养鸡场疫病防治的重要原则主要强调鸡场的整体规划布局及鸡舍的设计,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以净化场区、鸡舍内环境,提高鸡群的营养水平,不断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为主,辅以科学的免疫接种及完善的投药方案,才能保证鸡群健康无病,从而提高鸡场的综合效益。
  
  5参考文献
  [1] 陆连山,李霞,吴福喜.规模养鸡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05.
  [2] 俞仁彬.集约化养鸡厂疫病防制体系的新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158.
  [3] 刘文华.提高家禽免疫效果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7(4):11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