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思索 [思索者联创]
 

思索 [思索者联创]

发布时间:2019-03-19 03:55:53 影响了:

  联创绝对是时代的宠儿,从出生之日起就接连赶上“十五大”提倡的股份制改革、18号文件、政府采购办法、47号文件等国家振兴软件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不知是一种巧合、一种幸运,还是冥冥中的注定。但站在窗前,孙力斌想的却并不是这些,他在思索,联创可以做多大?应用软件可以做多大?中国软件产业可以做多大?中国软件路该怎样走……
  
  道路选择
  
  亚洲金融危机前夕,1996年,熟悉国内投资环境的人都知道,国内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狂热的崇拜软件,追逐软件,重视软件,“应用软件”这一概念对业界来讲也仍是那样陌生,如果再提什么电信应用软件、金融应用软件的话肯定会被认为异类。
  同样是1996年,国外软件大举进入中国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也开始通过建设软件园的方式来推进本地区软件企业发展。但或许是因为模式的不恰当、或是大环境的不成熟、或是企业的不争气,最后往往是政府花了钱但软件企业并没有成长起来,整个中国软件界被一个大大的“?”号困扰着,对软件也慢慢望而止步!
  但正是这个时候,一向以沉稳、谨慎闻名的南京却少有的爆出了大新闻:三家国有企业共同投资成立应用软件企业南京联创,且主攻电信!业界在疑惑,南京是不是看到了什么?
  的确,虽然当时国内并不太重视软件,但南京市主管科技的市长却认为软件在未来几年肯定会获得较快发展,并开始着力部署南京软件发展战略。
  1997年5月,六朝古都南京,由南京市科技局、南京市开发区、南京市财政局下属三家与软件相关国有企业共同投资的“南京联创系统集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
  此后联创更是切中管理制度的要害一路领先进行创新。1998年1月联创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国有股部分退出,员工股扩大。2001年11月,联创再次进行股份改制,国有股份陆续退出,仅仅2个月后,联创成为真正的民营企业。到了2002年4月,在吸引到GIC、INTEL、SOFTBANK三家国际投资集团的风险投资后联创又成了一个中外合资软件企业。
  在业绩上,联创也是一路飙升,由最初的几百万发展到今天近10亿的年营业额。联创怎么偏偏就选中了后来被证明最有前途的应用软件,又偏偏选中了最大的电信市场呢?如果当时这两步棋没走对,那联创今天也只能是改行大军中的一员,而不会是电信应用软件领域的领头羊之一。上天注定吗?
  “这并不是撞大运,”在孙力斌看来,联创能有今天是长期摸索的结果使然。凭经验他们选中了应用软件,又凭经验选中了电信、金融等重点行业,这都是基于联创对行业的理解、对技术的理解基础上的,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不可能出现像微软那样的巨头,做底层软件肯定没前途,应用软件才是机会。
  而今天,联创已做出了再次的选择――不再只是单做电信应用了,城市信息化、外包、增值服务、税务行业应用都做,因为他们知道必须这样来规避单行业风险,避免企业本身没问题但由于行业不景气而举步维艰的情况。
  
  自我认识
  
  提起联创不得不提他的老对手亚信,这位可敬的竞争伙伴现已成为海归派创业成功的代表。而联创却是彻头彻脚的国企,虽然经过股份制改造引进了外国投资,但其仍是一颗“中国心”不容置疑。
  而正是这看起来毫无相同的两家企业,当其竞争企业纷纷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他们却双双成为了电信应用领域的寡头。
  “海归派创建企业成功关键在融合,国企改制企业成功关键在体制、技术、伙伴”。在孙力斌看来,海归派创建企业拥有国内企业难求的先天优势,起点高,一开始就拥有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激励机制和运营思想,但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先进的国外文化和国内文化相融合,很多类似企业失败的原因也在于此。而国企改制企业非常熟悉国内环境,劣势在于缺乏国际先进经验,合理的体制和激励机制,而由于缺乏这些导致内讧而倒闭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海归派创建企业由于资金雄厚,行事大都大刀阔斧,“迅速”是其特征;而国企改制企业由于靠实业滚大,因此大都行事谨慎,一步一个脚印。比如亚信看中某领域肯定通过收购马上进入,而联创则是基于自己的“资源共享”原则,依托已有资源、技术来稳步涉入。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亚信和联创具有很多共同特点:引导市场规律、足够技术人才、良好的企业体制等。其实这些就可以看作是软件企业成功的充要条件。
  “不论是海归创建企业,还是国企改制企业,技术为王是铁的定律”。只有那些拥有技术、人才双重优势的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联创是这样,亚信也是这样。那下一轮竞争的核心是什么?
  “统一版本!”,在孙力斌看来统一版本无疑是下一轮技术竞争的焦点。就拿电信应用软件领域来说,当前情况是各地移动分公司,虽然同属中国移动,但各自的核心运营支撑系统――BOSS系统的版本并不统一,即使是一家软件商提供的版本也不一定统一。其结果是A省移动推出的业务可能在B省就没用了,严重滞后于市场。所以联创推出了各地统一的BOSS版本,目前在六省移动行业做试点应用并准备推向全国。同样,在城市信息化技术上,联创推出的“苏州一卡通”也是基于统一版本设计的,试点成功后就可以迅速推向全国,而无需另行设计。当今社会人的流动性大,任何应用产品只有统一版本,提供用户在各地无缝使用才可能最终赢得市场。
  但光凭统一版本够吗?经过多年发展,用户需求向集中、个性方向急速发展,单家企业不可能提供用户的全部需求,那行业龙头企业该怎样来做?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个中线条,那就是龙头企业做应用系统时只做一个支撑平台,提供其它应用如交通方面的、银行方面的、社保方面的系统在此平台上的无缝运行,而龙头企业的角色就好比今天的电信运营商”。看来,联创又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了运营,不知会不会像当年进入应用软件一样引领另外一个潮流。
  
  管理为先
  
  孙力斌的领导风格果断、严格,他决定的事轻易不会更改,对职员的技术要求也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由于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控制力,今天的联创虽然有了很多的独立法人子公司,但他仍要求所有子公司财务和总公司统一管理,所有大额投资都须经他本人批准,这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人力资源和资金可以进行整体调配,很大程度解决了资源不足的困惑,这是多少企业渴望达到的境界呀。
  同时,他又有着心胸开阔、开明、大方的一面。正是这种个人魅力将企业从一次危险的分裂危机中挽救了过来。
  那是1997年底1998年初。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这不可避免地打破了好多人手中认为的“铁饭碗”,思想认识根本就转不过来,不少员工选择离开了公司。但是,所有骨干,从销售到市场,从技术人员到核心高层领导,都因为相信孙力斌选择的方向一定没有错而留了下来。因此,联创不仅没有倒下,反而随着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1998年当年就得到了市场承认,被中国移动确定为7家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虽然身为南京联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一个年产值近10亿、下属六大子公司的软件企业总裁,当记者问他现在主要的工作安排时,得到的答案不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而是“随便走走,看看”――到客户单位串串门,拜见拜见老朋友,看看自己下属,除了非常重大的决策,一般经营都交由各高级经营管理者了。
  至此,总算可以总结孙力斌的管理哲学或者说是联创的经营哲学了,“严谨+无为而治”。正是管理上各子公司必须紧紧和总公司相连,投资、开发新领域必须基于先有资源、技术、能力,员工会见客人必须穿西装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定,以及高层给下属以广阔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可以做的事这种无为而治,联创才走到了今天,并走向更好的明天。
  
  产业困境
  
  总是在别人尚在苦苦思考之时,孙力斌已经做出了他自己的判断。
  “如果不改革的话,也许中国软件业将陷入冬天的冰雪中,虽然也许有人说我的看法不入流”。对习惯于用“风景这边独好”来形容我国软件业,特别是电信业这几年发展势头的业界来说,这是真的还是联创在耸人听闻?
  但仔细分析孙力斌所说的,却发觉不无道理。这几年虽然看起来国内软件业发展很快,涌现出了很多的软件公司,但这都只是在量上的。而在质上呢?大部分软件企业经营惨淡,年营业额上50个亿的软件企业目前还只是个梦想。再来考察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政策上不会有哪个国家对软件的政策支持有我们的18号文件更好,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提供像我们这样多的人才(或说劳动力),也很难有我们这样大的内部市场需求,环境真的不可能再好了,但国内企业总是“欲大而不能”,到底是怎么了?
  “造成目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完善的行业大环境、采购体系和对18号文件落实不彻底”。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信息化关键是什么?是软件,或者直接说是应用软件。不可否认其实当前我国应用软件的主要市场是政府、国有企业(包括市场化了的国有企业),但目前我们的采购体系还不完善。因为以前政府、国有企业采购是软硬件一起采购的,而现在实行软硬件采购分开,与硬件不同的是,软件缺乏明确的打分标准,再加上招投标方法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政府部门、国企在采购时“只买不贵的,不买对的”,在整个政府采购中软件所占比例也小得可怜,这当然与软件无价论的传统认识也是分不开的。
  其实没人可以怀疑采购竞标本身的优越性,但从当前来看通过竞标并不能完全体现软件价值。因为除了缺少一个采购标准外,还缺少一个对竞标企业的信用评定,不管多大项目阿猫阿狗都来,最后肯定只能是低价格的鱼死网破,企业与用户两者通输。
  提到18号文件给软件企业带来的实惠,可以说最显著的就是“退税”,但“退税”只等于是在“秋后减租”,而不能解决企业“春天播种”的问题,企业只有在春天播撒更多的种子,才能在秋天有更多的收获,“减租”的实惠才能体会得更多。而这“春天播种”的问题则只有通过营造更好的产业环境才能得以实现了。
  
  未来之路
  
  继应用软件、信息化后,哪个领域能成为助推中国软件蓬勃发展的源推动力一直是业界思考的问题,但暂时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而孙力斌将这个角色给了软件外包,“外包是中国软件业下一堆金矿!”
  在他看来,软件外包是今后几年内中国软件业发展的另一大趋势,也是中国软件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切入口。因为据保守估计,到2008年全球将有一个2000亿美元的外包市场,而有10%将落入中国,那就是200个亿,按每人每年2万美元来算,这至少也需要100万人来做外包,按目前中国外包的能力来看肯定吃不下,还需要太多人的加入。
  外包其实和电子产品有点类似,它也需要规模经济。人家给你一个项目要5000人来做,你只有2000人肯定做不来;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人家给你一个项目就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人力做出来,不可能等你几百人慢慢做。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悖论,没有大项目企业肯定没必要招5000人,但没有5000人就招不来项目,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而当前国内做外包的企业,50-100人的居多,上千人的寥寥无几。
  面对严峻形势,国内企业该怎样面对?必然要求各行业的龙头企业站出来,引导外包这股潮流。据悉,联创已经准备在上海成立一家500人左右的公司专攻日韩电信软件的外包,而孙力斌心中的下一步棋,则是借船出海,有朝一日出口自己的产品,真正吹响进军国际市场的号角!
  对孙力斌而言耿耿于怀的还有香港主板的上市计划,插上资金翅膀的联创到底能够飞多高,孙力斌的胸中恐怕已经有了新的盘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