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宽容度 [中国大学生同性恋心理与社会宽容度初探]
 

宽容度 [中国大学生同性恋心理与社会宽容度初探]

发布时间:2019-03-30 04:32:50 影响了: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日趋多元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同性恋也愈发受到关注。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文化建设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当前中国各地高校大学生同性恋心理现状,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对策,探讨社会对此的宽容度,以进一步明确国民对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端正心态,尊重人权,彰显人文关怀,创建和谐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同性恋;心理现状;社会宽容;人文关怀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性角色自我认同的变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发生。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了社会整体认知态度的重要发展方向[1]。而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全球最大的同性恋群体。社会对同性恋的误解,人们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都使对其的研究迫在眉睫。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中国大学生同性恋心理与社会宽容度,阐述了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社会宽容度对这一群体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深化对同性恋的正确认知,解放大学生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一、大学生同性恋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是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确定其定义为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及社交上的兴趣,无论该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同性恋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现象。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播绥铭教授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占11.4%。200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调查显示,认可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的受访者仅为10% 。2003年,曹宁校等的调查显示,63.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朋友是否是同性恋并不太在意。2004年,索阿娣等对北京广院学生调查表明,认为同性恋不违反伦理道德的占67.4%,认可同性恋之间的恋情的占50.9%,认为同性恋婚姻应当合法化的有39.6%。同年刘电芝等研究表明,18%的大学生对“同性恋倾向”在观念上持接受态度,42%的大学生对同性恋表示宽容和理解。2005年张龙杰的调查表明,41.4%的学生表示对同性恋持比较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据南方网报道,近期华南地区较为知名的某同志社交网站,在广州同性恋群体中,在校学生占12%。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与香港小童群益会性向无限计划,曾“就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问题在网上问卷调查,超过9成学生接受同性恋者。几家机构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校对1200名在校大学生就“现代青年婚恋观”核心问题进行调查,接受同性恋的近两成。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从“保守”到“开放”,对于同性恋现象多持宽容态度。然而,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当前中国大学中同性恋的现状更值得各界关注。张北川对同性恋者进行的调查发现,30% - 50% 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 - 13% 的人有过自杀行为,6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63%的人感到“相当压抑”,21% 的同性恋者在身份暴露后受到异性恋者的伤害(包括当面侮辱、殴打、敲诈等)[2]。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现象呈现出多样性、压抑性、两极性的特点。在外界压力(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的刺激下,大学生同性恋自我认知有一定偏差,在承受焦虑压迫的过程中逐渐转变对此的看法,这种内心矛盾终会促进这一新兴群体的发展变化,这就迫使社会对此加大关注度,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与援助,缓解心理压力,以形成和谐宽容的环境氛围。
  二、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引发的社会争论及影响
  张北川调查估计,目前我国15岁至60岁同性恋人数约为3000万。著名性社会学教授李银河表示,按照金赛对美国同性恋者数量的统计和怀特姆关于各个社会和各类文化中同性恋者所占比例均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的权威说法,可以推测,同性恋者在我国约为3900万至5200万。这些数据表明,随着人们观念意识的逐步转变,同性恋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大学生同性恋现象也成为社会的重要话题。
  法学界和医学界对同性恋的认识经历了从罪行化-病理化到非刑事化- 非病理化的曲折转变。在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之后,我国于2001年4月20日出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规定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这无疑是我国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
  在社会对大学生同性恋现象的调查中发现,40%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是“一个特殊但并没有危害性的群体,需要社会的特别关注”,54%的人则觉得他们“跟其他的大学生没什么两样,很正常”,在被问及“您认为现在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普遍态度”时,58%的人觉得社会对他们的态度是“鄙视,厌恶,排斥”的,仅有10%的被调查者认同社会的普遍态度是“宽容,表示理解”的。
  由此可见,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同性恋仍持怀疑态度。究其原因,可能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及媒体对同性恋的宣传力度有着直接关联。大学是校园与社会的交接之地,也是大学生的性取向走向定型的关键时期。除了生理(遗传、激素等)因素,成长环境(报刊、影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在个人性别身份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先天说与后天说的争论使得同性恋一词更加神秘。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由于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社会上处于尴尬地位。然而,这一新兴的弱势群体却对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伦理道德方面来看,这一群体冲击了传统文化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了宽容社会环境;从科学法律方面来看,他们促使人们对性取向问题的深入思考,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例证,也使有关的婚姻法律得到进一步系统地完善,维护了社会秩序。但是,大学生同性恋群体也会成为传播某些疾病(艾滋病等)的流动载体,不仅对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会引起大范围的社会恐慌现象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宽容度在逐步扩大[3],我们要在保持冷静理性的基础上,给予平等地理解,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群体会发挥其更好的社会效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