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略论六朝地理书写景艺术 六朝文化艺术特色
 

略论六朝地理书写景艺术 六朝文化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9-03-30 04:37:40 影响了:

  摘要:六朝地理书在数量上呈现出其繁盛之貌的同时,还在写景状物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手法。南朝刘宋人盛弘之所撰《荆州记》,就是六朝时期地理书中山水描写的典范。学术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地理科学价值的研究,对其文学、史学价值研究甚少。本文拟从《荆州记》山水描写为切入点对其文学研究进行梳理与讨论。
  关键词:地理书;《荆州记》;写景艺术
  六朝地理书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呈现出繁盛之貌,还在写景状物上呈现出独特的山水形貌,使无生命的山水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灵气与情感色彩。盛弘之《荆州记》是晋宋时期地理书的杰出代表。它在记述山川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大量的着笔于山川河流,草木虫鱼,飞禽走兽等自然景观和亭台楼阁,宫苑园林等人文景观的描写。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它也是一部优美丰富的写景散文集。《荆州记》出色的写景艺术也颇受古今学者赞赏,类书与其他地理方志引用也颇多,其中尤以郦道元《水经注》对其引用次数最多,引用材料也最为丰富。与南朝山水散文相较,盛弘之《荆州记》又呈现出其完全独特的写景艺术。大致表现在:一、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的统一起来,二者相互辉映;二、将民间歌谣或神话传说借用到景物描写中,使得写景状物更加生动活泼;三、善于从多角度运笔,抓住景物特征,使山川描写更加个性化。下面分别就其书对雁浮山以及黄牛山的景物描写片段,探讨其独特的写景艺术。
  一、雁浮山得名与其山川描写
  据地理方志《梁州记》云:“梁州县界有雁塞山,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雁棲集之,故因名曰雁塞。”①此处的雁塞山即荆山之首景山。
  关于景山又一名称,雁浮山的由来,盛弘之《荆州记》作了详细说明:“景山在上洛县,西南二百里,东与荆山连接,有沮水源出焉。其山一名雁浮山。荆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归,偏经其上,土人由兹,改名为雁山,又为雁塞山。”②这段材料取自《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地部十四,景山。此处关于景山的材料,只此一条。可见盛弘之《荆州记》所保留的地理资料也为类书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其文献价值也可见一斑。
  又《荆州图记》曰:“沮县西北平里,有雁浮山,是《山海经》所谓景山。沮水之所出也。高三十余里,周回三百里,修岩遐亘,擢幹干霄,雁南翔北归,遍经其上,土人由兹,山名改焉。”③据此可观,《山海经》对景山的记述,应当是目前可见文献中最早记述景山的地理材料。而此处对雁浮山的描述,与盛弘之《荆州记》描写此山的文字表述大致相同,可见当时六朝地志之间,已互相参详补充,这无疑也是促进六朝地理文学的发展原因之一。 盛弘之《荆州记》曰:“雁塞北接梁州汶阳郡,其间东西岭,属天无际,云飞风翥,望崖迴翼,唯一处为下,朔雁达塞,矫翮裁度,故名雁塞,同于雁门也。”④
  又《水经注?沮水注》曰:“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
  又曰:“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猨流声于白云之上,遊者常若目不周翫,情不给赏,是以林徙棲讬,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廬焉。”⑤
  此处郦道元在为沮水作注时,也明引了盛弘之对景山景色的描述。此处采用四言,对仗十分工整。更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的统一起来,相得益彰。对照《荆州图记》和盛弘之《荆州记》两处对雁塞山的描写,盛弘之的记述显得更加练达传神,对仗也更为工整,笔下景山之景也更加壮阔雄奇,其高超的写景艺术更显熟练而与众不同。
  二、黄牛山之歌谣
  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西南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迴,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暮,黄牛如故。’”⑥
  《太平御览》引《荆州记》云:“南崖有重岭叠起,最大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此崖既大,加以江湍萦纡迴,途经宿,犹望见之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夜,黄牛如故。”⑦
  另《通典?州郡部》曰:“夷陵,汉旧县也。吴之西陵,有黄牛山,。高崖间有石,色如人牵牛,人黑牛黄,故名之湍险纡迴,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⑧
  此三处都几乎是对《荆州记》原文全文征引。描写黄牛山时,并未似以往普通的手法描写,而是抓住民谣,以行者之歌来歌咏黄牛山之壮美。 《水经注?江水注》曰:“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跡之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迴,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玉纡深,迴望如一矣。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声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臨懼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⑨
  关于黄牛山的记载,守敬按:“《隋志》,宜昌有黄牛山。《新唐志》,夷陵有黄牛山。在今东湖县西北八十里,亦曰黄牛峡。”又按:“《类聚》九十四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自峡口泝江百许里,至黄牛滩。今去东湖尚不及百里。”此所指黄牛滩应该正是位于盛弘之笔下的黄牛山下。 可见,盛弘之《荆州记》在描写自然风光时,还时常运用到民歌、民谣,此黄牛山描写便可看出,这些民歌民谣的不仅能够和所描写之景物互相对照,还能使得山川描写更加具有文学意味,具有浓厚的文学氛围。并能在景致描写中取得画龙点睛之效。 此处并不平铺直叙黄牛山之雄奇壮美,也不直接描写黄牛滩江水的迂回曲折。避开了一般地理书山川描写的通病,而是另辟蹊径的活用民歌,生动形象的衬托出黄牛山的高峻雄伟,这首歌谣出自行者,它来自行者行走黄牛山的真实感受,以及眺望黄牛滩的蜿蜒曲折。使得读者眼前为之一亮,极大地增强了文学可读性和审美性。
  三、结语
  六朝时期,地理书呈现了繁盛之貌。地理文学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还在山水描写上得到了突破,地理书作家们运用他们敏锐的审美洞察力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描山画水。为魏晋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初学记》,卷三十,雁第七,叙事,p735,唐 徐坚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② 《太平御览》,卷四十九,p238,宋 李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③ 《初学记》,卷三十,雁第七,事对,p735,唐 徐坚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太平御览》卷九百十七 案,《初学记》无周回三百里句;
  ④ ⑤ 《水经注?沮水注》,卷三十二,p619-620,北魏 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⑤ 《艺文类聚》,卷七,p122,唐 欧阳询撰,汪绍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⑥ 《太平御览》,卷五十三,p788,宋 李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⑦ 《通典》,卷一百八十三,州郡十三,P4866,唐 杜佑撰,王文锦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⑨ 《水经注?江水注》,卷三十二,p648,北魏 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参考文献
  [1] 唐.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 赵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地理学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第1期
  [5] 姜武福.《盛弘之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第4、5期合刊.
  [6] 刘赛.《盛弘之与成书关系之考察》[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总第65期 [8] 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M].《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影印本.
  [9] 清.陈运溶.《麓山精舍丛书》[M].王漠.《汉唐地理书钞》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初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