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由陶渊明、辛弃疾的入仕看他们的生存状态】 宋词300首中的辛弃疾词
 

【由陶渊明、辛弃疾的入仕看他们的生存状态】 宋词300首中的辛弃疾词

发布时间:2019-03-30 04:37:28 影响了:

  摘要:陶渊明和辛弃疾都是有着卓越才能的文人,他们有着相同的雄才大略,又有不得施展的身世遭际,更有着坚持理想、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时代氛围的不同,使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有很大不同,虽然两人心灵深处都有一座“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之城,但在黑暗的时代里他们是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的。最终他们选择了归隐田园,并在归隐中借助诗和酒“顺物”、“游心”,从另一方面成就了一代文豪,同时我们也从中窥探出了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人生;陶渊明;辛弃疾;生存状态
  陶渊明是灿烂辉煌诗歌殿堂里的一颗巨星,他开创了中国的田园诗;辛弃疾是词的集大成者,开创了一代词风。在复杂的环境中,他们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用优美的诗词、高洁的人格,引起后人极大地共鸣。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志士歌咏他们,并从他们身上找到人性最闪亮的东西,那就是世人难以企及的精神世界,看透了人间纷扰,别有旷达的胸襟。他们的傲然、率真、不似人间天地的精神境界,是在不断地锤炼思索与抉择中形成的。
  一、出仕之苦
  陶渊明是中国文坛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开创了平淡自然的诗风,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生活在魏晋时期的陶渊明,从小受儒道学说影响很深,青年时代就有着“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并以儒道中庸的方式规划自己的人生。潜移默化中他继承了现任的入世思想,聚集起人生理想的巨大能量。魏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广大的人民饱受残酷的剥削,这些现实使积极入世的陶渊明深受打击。而他追寻的“明君贤主”的愿望终究不能实现,处在黑暗的时代背景里,陶渊明既无力改革时弊,又不愿同流合污。出仕与归隐是陶渊明一生轨迹的界限,在这个界限里,他时出时入,来回游走于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之间。在矛盾中他苦苦挣扎,痛苦中他选择了独善其身的方式,在艰难困顿的躬耕实践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他有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不愿用同流合污的手段赢得官位的升迁,所以只能以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来排遣心中的愁思。
  辛弃疾与陶渊明不同,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生活在朝代更替的时代。从29岁到42岁,13年竟调换了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职任期间有大的作为,正当壮年被弹劾罢职,闲居上饶带湖十年。在闲居的时期里,他深深思索着自己的人生,发现自己不是回到家乡,而是到了一个颇受猜疑与防范的地方。从他的词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南宋朝廷对他的猜忌和排挤,“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抗金复国大业也只能借助词作来传达。
  飘泉时期后,辛弃疾意识到收复失地的无望,支持他的奋斗一生的精神支柱突然倒塌,从此心灰意冷,极度悲伤。最终借助老庄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悲伤,他将眼光放到了先贤的身上。自然联想到与自己同样遭遇的陶渊明,并从这位异代知己身上寻找一种精神,坚定自己的信念。
  总之,辛弃疾处在一个“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颓靡的政治背景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位北来人将是一位失路的英雄,特定的时代决定他悲惨的命运。封建时代的各级政府是君主统治思想和政策得以实施的权利机构,它以森严的等级、平庸的性格建立起维护王权利益的统治模式,而这种统治模式从根本上是排斥有独立性格的个人,甚至排斥他的理想主义精神,像屈原、陶渊明、杜甫等等。他们虽并不属于同一时代,但都不得不接受命运最合理的阐释。
  陶渊明与辛弃疾时间相隔七八百年,但陶渊明在辛弃疾的笔下是如此的亲切,还常把他引为知己。他们时代虽然相距很远,个性与生活遭遇的差别极大,几仕几隐地人生经历无形中把他们联系到一起,两人最终都选择归于山林,远离世俗的喧闹,摆脱污浊的官场,为疲惫的心找一个栖息地,并在这片栖息地里对生活有所期待。
  二、爱国情结
  历代文人几乎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济世建功的愿望,可是在黑暗的现实的面前,他们的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名将之后的陶渊明是古代知识分子在人格上充分独立、智慧上完全成熟的一个典范。具体而言,在人格独立方面,表现为不为物质世界所吸引,不受统治秩序所束缚。经历了官场的洗礼,陶渊明已深深意识到他是不能融入这个社会的。因此,他选择了远离政治,归于田园。在诗作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归依,为自己愤懑的心找一个载体。由于陶渊明生活在复杂的时代里,他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出一种孤傲的态度。在《饮酒》诗二十首里,借着“醉人”的言语,指责社会上颠倒黑白,揭露政治的黑暗。其中一首:“如何绝世下,六藉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中虽是美化了孔子,但更主要是对追逐名和利的世俗之风感到愤闷,从而表现出一种浓厚的爱国情结。
  后人之所以推崇陶渊明,不是因为他是“隐逸之宗”,而是因为他是继庄子之后,摆脱自我放纵与欺骗的诱惑,解开物质锁链而主动选择人生信仰与生活道路的第一位文人。他就像一盏指示灯,照亮后人的心,并产生了神奇的精神召唤力。从而也使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达到最高境界,他代表了是隐士精神中最光彩的部分。无论是人格,还是智慧,都对后世的文人有很大的影响。
  辛弃疾与陶渊明是不同的,他的一生以英雄自诩,梦寐以求统一大业。可是他收复中原的宏愿不能实现,政治军事才能不能发挥,被封建君王呼而来,挥而去,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他初经战事即功勋显赫擒贼杀敌不过手起刀落,曾经的战斗经历使他具有终生不改的英雄本色。这一本色又使他确立了为民族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和不达目的誓不罢的历史责任感。如他词中“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如心铁”(《满江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表达了他流落江南的漂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和远大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他栏杆拍遍,宋廷也没有人理解他临望故国的万丈雄心,他已被折断翅膀,在落日搂头,看故国江山,忧愁风雨,洒一把英雄泪,只是无人为他拭去纵横的忧国之泪。
  为了实现复国大业,他不顾个人安危,制定救国计划。可是计划刚刚起步,却无缘无故的被取消。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瞬时化为乌有。如他的词中“雕弓无用”“长剑生苔”(《水调歌头》),一介武夫,无缘疆场,只得笔作剑锋将满脸热血,一身豪气化为滔滔诗句,壮丽诗篇。历史的错位竟将一位侠骨男儿抛落词坛,迫使他以千钧之力挥笔杀敌,于疆场碌碌无功遗恨绵绵的同时,却适就了词坛的伟业。同时,他之所以被后人敬佩赞叹,固然有他给后世文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就其根源,还是他光辉的人格魅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