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我国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我国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

发布时间:2019-04-13 04:05:56 影响了: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与自然关系逐渐异化。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来看我国人与自然失衡的根源便于我们在今后生态文明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理论来指导实践,给我们在建立生态文明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根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与自然界是内在统一的,自然、人、社会是有机整体发展的,并认为违背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对抗的认识论根源,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以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与自然关系逐渐异化。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来看我国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种种现象,可以总结以下几种根源:
  一、认识论根源
  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认识论方面理解,就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古代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可见古代人没有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思想,当然也就不会把自然当作异己的客体去加以征服。马克思自然观也主张,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自然、社会是共同发展的。当代社会,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导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导致了一系列的自然生态问题,这就反映了主体和客体的严重分离。
  一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导。有的学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在于其主体主义预设,即认为可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划分为主体和客体,而人是宇宙间仅有的主体,其它一切存在物都是毫无灵性、毫无神秘性可言的客体。”从这一点出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居于核心地位,自然则被看作是可以恣意利用的人类附属物。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对于很多自然现象人们都不能解释,所以在价值观念上就表现为自然崇拜。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支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支配自然界的规模越来越大,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人对自然的关系也由对自然的崇拜转变成对自然的占有。
  二是人文精神的缺失。随着科学技术迅速进入生产领域,大工业第一次大规模地、富有创造性地实现了人与机器作用的结合,使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不断推进。科学技术使人类感受到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实惠,从而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推崇备至。于是科学文化占据了人类文化的中心,而人文文化的阵地逐步陷落,“唯科学主义”思想逐渐突起。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也正因为科学文化的支配与人文文化的缺失,使人类丧失了自己的人文精神,变得心灵空虚、陷入了机械、世俗、实用、唯利可图的思维。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思想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改革开放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国对经济政策做了极端化、片面化的理解,“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肆虐,基于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的不断加深,阻碍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二、经济根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社会中,由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基础——劳动异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同自己相对的异己世界的关系。进入工业社会,人类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用一切手段掠夺自然,使有限的自然资源更加紧张,进一步加剧人与人的对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一是经济效益的推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都在尽可能地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处在优先地位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年来我们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首先,经济总量发展迅速。改革开放30年来,GDP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其次,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50年只有62亿元,同时,以2008年为例,该年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2008年底达到194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由此可见,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尽可能地对自然开发和消费,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我们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是经济发展观的局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发展经济是硬道理。然而,几十年来,我们局限地将经济发展理解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并把国内生产总值看成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快慢的唯一指标。这是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的发展观,这种传统的发展观往往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却忽视了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是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忽视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衡量指标,简单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可以征服的对象,却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在这种工业时代的发展观的指引下,人们秉持着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态度大举向自然“进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生态失衡和能源枯竭,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落后。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相对落后的,长期以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以粗放性、外延型为待征,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经济增长。虽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造成了自然界的物质失衡。一方面,对自然开采过多,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另一方面,大量废弃物被排放到自然界中,远远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维持能力,造成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开始向集约型转变,但总体而言,依旧没有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仍然是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持续下去,势必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生产资料的短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