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_“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_“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07 03:56:32 影响了:

  【摘 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使校园文化得以传承,他们身上所天然赋有的时代性推动着校园文化的演进。
  【关键词】高校;学生;主体;校园文化;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群体所特有的“文化标签”,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利益出发,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放在第一位,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能为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且在潜移默化中用文化培养学生,用文化塑造学生。
  第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最佳的实践舞台。通过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启迪想象力、提高艺术素养,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参加架起课堂与社会桥梁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发散思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大大增强。因此,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角色的转换,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创新的灵感。
  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是仅靠课堂上老师所讲述的知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不仅得不到合理的调整,而且会发展的越来越倾向于自己专业知识结构的那一方面。因此,要想让学生们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必要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那这个第二课堂就是校园文化。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弥补自己单调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总体趋势是好的,但是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在精神文化层面,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校园精神文化发展水平大学生是我国教育中文化层级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活跃和健康的。但由于他们进入大学后,正处于青春期中后期,心理发展是从成熟向不成熟转变的过渡阶段,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快节奏,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许多不适应。
  第二,在制度文化层面,学生参与学校校园文化管理不足。
  学生在学校中是受教育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扮演着接受管理的角色。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是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发展中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但在学校里,学生相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是弱势群体,只有执行权,没有知情权、讨论权、监督权和决定权。在有些问题方面,即使有学生参与讨论,同时有些事情也征求了学生的意见,但在实质效果方面,学生参与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第三,在物质文化层面,学校环境缺乏人文关怀。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也在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招生规模。招生规模扩大之后,原来的校园面积和资源就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只有不惜花大代价进行新校区发展。新校区建成之后,规模是大了,但是新校区在建成初期可以说仅仅是面积的扩大,无法建出像老校区那样的人文环境,缺乏独特、典雅、人文的气息,缺乏与历史积淀的融合。
  第四,在行为文化层面,校园文化活动品位不高。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提升平台,但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调、缺乏独到的创作、缺乏新意、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不能体现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从活动的质量上看,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常年不断,但质量不高,品味不高,多数活动只是对过去模式的低层次的重复,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从活动的形态来看,校园活动文化发展已渐渐偏离了主流文化的发展,而走入了庸俗化误区。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营造:学生特色“的精神文化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营造“学生特色”精神文化的重要渠道。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思想政治的“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对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以及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大大的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2.培育校园精神,推进学风建设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反映学校学生的共同精神信念、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理想追求、共同意志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在学风的建设中,通过培育校园精神,把学风建设的精神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发挥学生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的作用保障学风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创建“学生参与”的制度文化
  1.创建学生参与的互联网媒介制度
  可以利用网络工具的便捷性,让学生通过网络间接的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这样的措施有利于学校尽可能了解学生们的意见,为学校整体性决策提供基础。在利用网络这一媒介时,首先,可以设立“校长在线”栏目作为学生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其次,可以建立方便和广泛的电子沟通机制。电子沟通机制也学生对管理制度的网上参与的一种方式,是高校为学生参与管理建立的电子沟通机制,同样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2.创建学生参与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制度文化的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参加学校的管理制度。高校应鼓励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学校制度的管理。高校各项规章和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角色,并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对管理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高校应及时的开通顺畅的反馈渠道,并在学生的参与下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及学校决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规范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