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究竟有无其事]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究竟有无其事]

发布时间:2019-06-16 04:14:03 影响了:

  杯酒释兵权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黄袍加身。当时禁军的九名高级统帅,或是太祖称帝前的结拜兄弟,或是赵宋集团的中坚人物,都是集兵权、功勋于一身的赵氏王朝的开国元勋。这种功高权重的情形,对太祖及其子孙的皇位,确乎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一天晚朝结束,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太祖开始推心置腹地向他们诉起了衷肠。他说:“做皇帝太艰难了,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从来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忙问何故。
  太祖不慌不忙地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置,谁不想坐坐呢?”
  石守信等人听出了话中之音,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多买些良田美宅,为子孙置下永久的产业。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我再同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
  第二天,石守信、张令铎、高怀德、王审琦等,都上表声称自己有病,要求解除军职。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上去任节度使。
  上述故事主要取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后来几乎所有相关的历史书籍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故事,很少有人提出怀疑。
  最早的记载
  现存“杯酒释兵权”的最早记载,是北宋真宗时的宰相丁谓所写的《丁晋公谈录》和北宋仁宗时宰相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
  丁谓的《丁晋公谈录》记述了赵匡胤与赵普的一段对话。赵普对赵匡胤说:“禁军统帅石守信、王审琦兵权太重,不能再让他们领兵了。”赵匡胤听后不以为然,说道:“石、王这两位老将是我多年的老朋友,难道还怕他们造反吗?”赵普说道:“石、王这两位老将肯定不会造反,但他们缺乏统帅才能,日后肯定制服不了部下。如果其属下将官要造反的话,他们也会身不由己的。”太祖仍然表示怀疑地说:“这二人受国家如此重用和恩惠,难道会有负于我?”赵普从容答道:“只怕就如陛下,怎么也负于周世宗了呢?”太祖顿时大悟,就听从了赵普的提议,罢了两人的兵权。
  这段记载说明,太祖是在被赵普说服后,才开始按照赵普的建议着手进行解除兵权的。其中并没有戏剧性的“杯酒释兵权”故事发生。
  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中就出现了“杯酒释兵权”的雏形。他是这样描述的:相国赵普屡以为言,太祖于是不得已召来石守信等到宫中酒宴,谈到过去彼此亲密无间的快乐往事时,乘机进言:“我与诸位,兄弟相称,义同骨肉,哪里有什么芥蒂?但是言官们进说不已,我也不得不有所考虑,以今天的情况讲,不如各位自选风水宝地,出守外藩,世袭官爵,租赋所入,也足以自奉,这样优哉游哉地安度晚年,不亦乐乎?”石守信等人都心领神会,叩首称谢。
  这段记载说明,“杯酒释兵权”的故事,首次出现于仁宗时期,但情节较为简略。直到神宗时期的《涑水纪闻》,故事才变得有声有色起来。子虚乌有吗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学者对史料仔细考证后,对“杯酒释兵权”提出了有力的质疑。
  首先,《丁晋公谈录》只讲罢去石守信、王审琦二人的兵权,并无设宴请客这一情节。而《王文正公笔录》记载罢去兵权的夙将,除了石守信、王审琦外,还有其他几位将领,并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夙将“道旧相乐”的情节。后世所谓“杯酒释兵权”一说,基本上都出于此。《涑水纪闻》则称石守信、王审琦等皆被罢军权,以散官就第,而又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看来,该故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递增过程。
  其次,三书都说此事与赵普有关,但说法却不一致。据《丁晋公谈录》,罢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是宋太祖听了赵普一次谈话之后决定的;据《王文正公笔录》,则是在赵普多次苦谏之下,太祖“不得已”才同意的;而到了《涑水纪闻》,却是太祖、赵普两人共同谋划的结果。
  第三,上述三种史料,对石、王被削去兵权后的出路,说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只说“不令石、王主兵”,有的说他们“寻各归镇”,有的则说他们“皆以散官就第”。到底他们“释兵权”之后干什么去了,没有可以取信于人的一致的说法。
  第四,“杯酒释兵权”这样一件大事,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均不见片语。
  第五,“杯酒释兵权”这件事究竟发生在北宋哪一年,以上三本书均没有记载,而比司马光还晚一百多年的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说它发生于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仔细阅读《宋史》可以发现一个很大的漏洞,建隆二年六月甲午(初二)太祖母杜太后病逝,六月初到七月初,按照当时的惯例,应是国丧期间,当时朝廷上下不准作乐,更不准宴饮。
  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这件事虽然听起来很有趣味,但经不起推敲,是子虚乌有的。反驳的意见
  另一些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对宋代的政治、军事历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不可能是杜撰出来的。其理由如下:
  一、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兵权的确是在建隆二年七月后罢免的,北宋的官方档案,如《太祖实录》、《三朝国史》等均有明确记载,无可置疑。
  二、从方式上看,“杯酒释兵权”或许如后人所言,极具戏剧性,但若考虑到太祖与“义社十兄弟”的特殊关系,把它放在宋初特殊的政治环境中考察,却又是一件极合情理的事情。
  三、王曾只比丁谓晚生十一年,二人基本上是同时代人。《王文正公笔录》乃王曾亲笔所撰,丁谓的《丁晋公谈录》并非丁氏亲撰,而是其后辈对丁氏谈话的追述,至丁氏外甥潘延之时方才成书面世。如此说来,王曾《王文正公笔录》的成书面世必早于《丁晋公谈录》无疑。所以,认为“杯酒释兵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编造过程不能成立。
  四、皇太后的丧期问题。《宋史·礼志》载:“建隆二年六月二日,皇太后杜氏崩……二十五日释服。”杜太后六月二日去世,按“以日易月”算,“服丧三年”实际只需二十四天。从六月二日到六月二十五日,正好为二十四天。二十五日即脱去丧服,标志着朝廷规定的法定丧期已过。“释服”后,除特别隆重的国宴之外,已不禁止一般的宴饮和娱乐。
  由此看来,说“杯酒释兵权”经历了一个从简到详的发展过程,也许可以成立。但说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编造过程,则是不能成立的。(摘自《细说大宋王朝36大悬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