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_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_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

发布时间:2019-07-11 03:59:53 影响了:

  中国文化与山水有着永恒的血缘关系。中国文化离不开山水,如果离开了山水,那就失去了一种亲昵的人文文化,失去了一种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失去了无数中国文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渴盼,也便失去了生命文化旅程的起点和终点。
  中国文化与山水千丝万缕的宗族式的血缘关系,使山水成了生命的图腾、文化的图腾;也使山水成了生命的禅床、文化的禅床。
  文人在山水中进行人格修养,他们信仰山水,崇敬山水。宁静的自然山水总能使人产生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是一种宗教性的归宿,山水的人化是人向自然的真正迈进,是人对自然的皈依。无论是生命的南山,还是灵魂的草庐;无论是游者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漂泊人的听雨亭。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已经变成了一种象征——被文化抽象后的象征,浸透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躲避不开它。山水,成了文化人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宗教化了的山水和理念化了的风物,最能使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于是生命深处的那种野朴的欲求便自然放纵。所以,找几丛花树,觅几竿修竹,辟一处荒林,寻一座南山……用这种自慰和自卫掩埋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幻化知识分子的智慧,让不能实现的志向躲进这样一个逼仄的天地自乐耗散。这种安贫乐道的修身养性,成了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单调平淡,也安全宁静。
  隐居西湖的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离官场和市嚣,吟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惬意,还有刘羽锡“陋室”的闲然,陶渊明“南山”的悠然,柳宗元“孤舟”的恬然,王维“山居”的怡然……
  这些纯粹的文化人在社会人格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无法与世俗力量周旋抗衡,无法与尘世中最普遍也最现实的观念相处而居,逃避与远离是最好的办法。这一方面保全了自己免遭排挤打击,另一方面又不违背内心灵魂并可以以清高自诩。所以,不管是身居逼仄的客舟,还是卜居狭窄的山水,都是疏淡了官场名利而又深明大义的。无论是草庐下听雨的老汉,还是孤舟上垂钓的渔父;无论是登山远啸的仁者,还是临水长叹的智人。他们对人生与社会具有洞幽悉微的评判能力,即使屈居荒野之中、偏僻之里,也不会使自己的生命枯竭。
  这样一来,山水就成了他们生命修炼的禅床,就成了文化徜徉的禅床。我们整个民族残断零落的精神史,终于在这些山山水水中找到了一个安闲舒适的落脚处。这些落脚处都是文人们用一生的阅历提炼出来的情景。
  作为文化智者,他们可以安适书斋吸附灵魂,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的惆怅痛苦和游离于尘世凡俗里的孤独寂寞收伏在无数清静的山山水水中。只有在这样的山山水水中,中国文化才能在人格方位上实现独立。这样,文化山水所浸透的雅韵可以是古筝独奏的清丽淡雅,可以是洞箫呜咽时的深沉,也可以是横笛高远的超脱。
  让生命流连山水,让湖光山色消磨他们的世俗的志气,让兰菊的清香洗濯他们原有的俗浊,生命文化需要芬芳;让修竹之叶拂去尘世的庸姿俗粉,生命文化需要气节;让小桥流水荡涤凡世的尘埃,生命文化需要圣洁……此后,文人们就可以呼啸山林,纵情山水,甚至可以“羽化登仙”了。
  山水与文化遥相呼应,是山水走向了文化,还是文化走向了山水?反正山水文化已经融为一体了。当苍劲的山水被注入了文化生命的血液,山水被文化调理得异常的文雅,成了一种可供观赏的景致,中国文化需要这种景致。
  可以说,山水解放了文人,山水解放了生命,山水解放了文化。文化在禅床中涅槃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