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妙笔绘景色,,景显情自浓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妙笔绘景色,,景显情自浓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7:05 影响了:

  古诗鉴赏作为中考的必考题型,对于相关知识储备较少的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从近几年的古诗鉴赏中考题来看,所选的诗歌,从题材上,以唐诗为主,而从内容上看,写景抒情诗入选率最高。所以我们在备考中必须重视写景抒情诗的鉴赏。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写景抒情诗中景物与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一、以乐景写乐情
  情景相生,相得益彰。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类是写景诗,有的甚至纯粹写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就是这样的作品:“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诗人饱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之后,独自沿江畔漫步时所见景色。诗歌描绘的是春花满蹊、蝴蝶翩跹、娇莺欢啼的场面,流露出杜甫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心情,传达了诗人暂得欣慰的情怀。他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也有同工之妙。
  二、以哀景写哀情
  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快乐的景色需要优美的景色表现,忧伤的感情则要靠凄清的景象寄托。这类诗歌寓情于景,表面写景,而意在抒情,情隐景显,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一首元代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一幅深秋出行图:夕阳斜晖,老树悬挂枯藤,归鸦瑟缩身躯;小桥横跨村头,流水哽咽不畅,房舍稀疏冷清;古道绝少人行,秋风萧瑟砭骨,瘦马趔趄低头;远在天涯的羁旅游子愁眉不展,举步维艰。画面显示的是游子身处的环境,眼中的情境,更是游子的心境——天高路远,孤独寂寥,身心倦怠,情绪低迷;身似荒郊憔悴,心比秋风更冷。这是一重含义,若把思路拓宽一格,联系散曲的标题“秋思”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不难看出思者的立足点应在游子的家乡,思者应是游子的亲人,是思妇。这样散曲的画面便是思妇想象的情景。这种想象就表现出思妇对游子的惦念、牵挂和担忧,苦苦的思念之情便不言自明。两重含义,诗人都是把人物的情感全部融注到景物之中,这是因为作者明白,真正的惆怅不是表面的挂于口中的文字可以表达到位的。展现情境,让读者感同身受,方可精确地体味人物的心情,把握人物的情绪。作品的感染力在这种表达技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以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云:“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抒发思念、惆怅等感情可以用萧条冷清的景物表现,也可以拿明丽的景色衬托,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凄凄,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写景小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抒发的是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人选取的意象都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了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我们可以通过抓“自”“空”两字,体味出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又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也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景的描写,透露出羁旅异乡而思归的感伤。
  这类诗单抓景物特征意境氛围特征是很难把握住作者情感的,但诗题、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个别透露作者情感的字词、背景等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的。
  四、以哀景反衬乐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如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而是悲壮,豪壮了。
  李渔《窥词管见》中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可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抒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明朝胡应麟在谈到诗歌创作时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词散曲表现手法是一致的。
  通过赏析以上几首古典写景诗歌中的景与情,可以看出;鉴赏写景抒情诗,只要善于抓住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整体把握诗歌所创设的独特意境,由此进入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品的精髓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将不是一句空话。
  (曹二兰 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初中部北校区 2213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