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艺术家画廊怎么样_画廊与艺术家的那点事
 

艺术家画廊怎么样_画廊与艺术家的那点事

发布时间:2019-07-17 04:19:01 影响了:

  从1991年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在中国创办红门画廊,到2003年之后北京798等艺术画廊聚集区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中国画廊行业已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  尽管国内画廊市场有了20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我看来中国的画廊市场连刚上路还谈不上。为什么这么说?其中第一个原因是国内画廊的发展其实“名不正,言不顺”。为什么“名不正”?因为说起来比较荒唐的是国内行业分类中根本就没有“画廊”这个行业类别,画廊在注册经营商不能作为运作实体出现,因此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画廊只能以注册成为文化艺术公司的方式出现。“画廊”既然连行业都不算,何谈“名正”。“言不顺”则体现在目前国内画廊发展缺少政策面的支持。一个行业要充分发展必须要有政府在政策面的支持和扶植。回顾过去的20年,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分支中分支—画廊给予的关注和政策支持是较少的,但在国家将文化产业视为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的大的政策背景下,画廊作为艺术品市场最为基础的一级市场将会受惠于国家这样的政策扶植。2011年在北京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北京市画廊协会,随后上海也出现了“画廊联盟”这样的行业自发组织。画廊协会和画廊联盟的出现标志着地方政府对于画廊发展的一种扶植和支持。有了这样的支持,想必画廊业在不远的将来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行业估计也会很快成为现实。画廊“名正”,发展的步伐才能加快。
  但上述只是国内画廊业发展的外部因素,真正发展20年下来大家普遍都觉得中国画廊市场的发展较慢,慢主要是相对于拍卖市场发展的迅速,国内拍卖市场无论是从发展规模和影响力而言都过于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压制了画廊的发展。这也使得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结构出现了所谓的一二级市场倒挂的特殊现象。画廊本应该是艺术品交易的一级市场,拍卖市场是二级市场,拍卖的拍品应该是在画廊市场中经过一段时间流通之后,经过市场的检验,其中较为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才在或者说可能在拍卖市场上出现,而国内的拍卖市场其实一部分承担更确切的说是抢了画廊应该做的事情,使很多作品并未在画廊中充分流通接受检验就直接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因此,中国的画廊等于与拍卖公司变成了平行的竞争关系,而实际上两者应该是递进关系。
  国内固然存在画廊和拍卖公司之间的这种奇特的倒挂关系,但我认为国内画廊业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最重要原因是画廊和艺术家之间的签约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个问题比画廊现在是否有“名分”要更重要。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人在国内开设“画廊”这样专业的经营艺术品的机构其实最主要的是将画廊与艺术家签约代理机制引入到了国内,这种签约机制是画廊专业化最主要的标志,引入这20年,按道理来说,理应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规范,但现实却恰恰相反,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真正互相信任、有长久签约的机制没有得到完全的建立,反倒是越来越松散,目前画廊与国内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不是签约,更流行的词儿是“合作”。
  签约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其实对于画廊的发展的致命的。一个画廊能够长期经营发展靠什么?我认为一要靠画廊有自己的品牌和特点;二要靠画廊主或者说画廊负责人有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三要靠画廊能够有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四要靠画廊拥有足够的藏家资源。画廊品牌的建立是画廊发展的核心,品牌和画廊的特质靠什么?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画廊的艺术家资源。就好像提到达明·赫斯特就会想到白立方画廊和萨奇画廊;提到贾斯
  帕·琼斯、安迪·沃霍就会想到里奥·卡斯蒂利画廊;提到村上隆、杰夫·昆斯就会想到高古轩画廊;提到曾梵志就会想到香格纳
  画廊;提到张晓刚就会想到汉雅轩画廊、佩斯画廊这样,画廊品牌的建立是和所代理的艺术家密切相关的。画廊选择与什么样的艺术家合作,能为这些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做出怎样的推广成为画廊品牌的逐步建立的关键。签约、合同说到底只是一种形式,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签约制度真正双方“签”的是一种互相之间的信任。就好像20世纪最声名显赫的画廊主里奥·卡斯蒂利从来不和艺术家签约、签合同,但你可以看到里奥·卡斯蒂利画廊旗下的艺术家有贾斯帕·琼斯、劳森伯格、安迪·沃霍、马克·罗斯科都是20世纪现当代艺术的“大腕”。之所以这些大腕都乐于与卡斯蒂利合作就是因为他们双方互相的信任。画家觉得卡斯蒂利专业,不仅懂他们的画、懂如何销售他们的画,更主要的是懂艺术家所想、所需,这是他们之间能长时间默契合作的根本原因。
  和谐的画廊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成就的关系。这当然也取决于画廊和艺术家的水准,简单归纳分析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恋爱型”,这种类型主要指的是一些新成立的画廊和未成名的年轻艺术家之间的从合作到签约的过程。新画廊可能缺乏的是经验和自身的定位,开始几乎不可能和已经成名成家的艺术家合作,而对画廊而言经营初期贸然和艺术家签约合作其实也是草率的,要在经营一段时间的基础上选择艺术家。因此对于新成立的画廊来讲经营策略最好是选择未成名的年轻艺术家进行合作,从中选择合适的艺术家进行长期合作。目前国内很多新成立的画廊普遍打的也是年轻牌,选择年轻艺术家合作。这种模式就好比画廊和艺术家之间在谈恋爱,能不能走,能走多长时间,这其实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画廊要借展览、深入艺术家工作室的机会更深入了解艺术家,艺术家也要借展览的机会多了解画廊的能力,说到底是双方通过合作双方在试探对方是否专业、是否合适,最终形成对互相的一种判断。互相磨合得好了最终可能恋爱会走向婚姻,走不好,双方各自寻找合适的其它人。
  第二种是“朋友型”。这种关系在国内画廊界是较为普遍的。画廊和艺术家的合作普遍也都是从朋友关系最终变成商业合作伙伴关系的,没有基本的信任,双方无法合作。画廊主要通过各种商业和非商业手段最大限度地推广艺术家的作品,而同时艺术家也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向前发展职业生涯。双方共同成长这种愿望当然是好的,但这毕竟只是理想,当其中一方成长的步伐慢于另一方的时候,双方的“朋友型”合作关系就很可能变成阶段性的。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都会结识不同的朋友一样。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可能算是曾梵志,曾梵志与上海香格纳画廊合作多年,香格纳对于曾梵志作品的推广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他知名度的提升,创作再上得台阶,自然就会选择与全球更好的画廊合作,例如他就与美国老牌的经营现当代艺术知名的阿奎维拉画廊合作,去年也还于更大牌的高古轩画廊合作,这是艺术家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香格纳画廊不好,而是艺术家需要找到不同阶段的朋友,曾梵志目前仍然与香格纳画廊保持着很好的朋友关系,这就是此类最典型的例子。
  第三种是“婚姻型”。这种类型在现代社会并不多见,因为画廊说到底是一门生意,像卡斯蒂利这种类型的画商可以说是基本绝迹,在国内尤其不太可能出现。国外画廊业发展比较成熟,他们很多画廊主对于画廊的认识很深刻,都有着很长远的打算,并且很职业,艺术家也很职业,因此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合作相对稳固,有的确实是这种长期类似于“婚姻型”一辈子的合作。
  但是以上三种类型都只是理论上的,甚至只是很个人化的简单总结,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前两种类型的混合。当然国内的画廊和艺术家之间目前更为流行的是“合作关系”。国内很多艺术家并不与画廊签订定期合约,而是与画廊合作,将展览变成了一个个项目,这样的发展结果是很多画廊都没有自己独家签约代理作品的艺术家,所以你逛798艺术区就会看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很多家画廊都有展出就是这个原因。可能是现在画廊太多了,可能是画廊不专业?很多国内的艺术家不愿意与画廊签约,美其名曰是因为怕受到画廊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更多体现是在经济上的,当然创作方面也有。但其实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来讲,艺术家不应该变成经营自己作品的那个人,那个人应该是画廊,尽管很多艺术家明白这个道理但也仍然不愿意和画廊建立固定合作关系,说到底是不少艺术家不想让出部分利益空间给画廊。自己直接在工作室能卖画为什么还要与画廊进行分成?这可能是很多艺术家的真实想法。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合作是双方的,一味强求艺术家要职业起来是单方面的,画廊的专业性更为关键,相对于艺术家的个体来讲,画廊是一个团队在运作,它的职业水准不仅体现在展览、推广上,还体现在与艺术家的利益分配上,经常听见身边的艺术家朋友吐槽一些画廊展览做的不专业、也很难支持艺术家一些创作想法,更有些经常延期付给艺术家费用。画廊和艺术家之间都要职业起来,试想如果一个画廊没有独家签约一些重要的艺术家,形成经营的特色,那么画廊的品牌其实就很难建立起来,这就好像如果滚石唱片公司没有李宗盛、周华健、陈淑桦这些优秀的歌手和创作人,滚石唱片公司能够屹立30年吗?同样的国内的画廊如果一直都是这种和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缺少长期的合作的模式,这样发展下来的结果就仅在经营方式上和国外接轨,但实际还是摆脱不了沦落为画店的尴尬命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