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创者:中国航天事业开创于1956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创者:中国航天事业开创于1956

发布时间:2018-12-24 09:32:29 影响了:

  中国电影的历史,像电影放映机上的胶片,一秒钟24格地快速滑过镜头,向世人呈现着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种种故事和影像。有些历史和人物如此生动清晰,令人难以忘怀,被津津乐道;有些却如此简单模糊,令人难以详述,常常被忽略。
  1938年,在延安那个山沟里出现了一个电影团,就那么几个人,第一次举起革命电影的旗帜。在世界的电影历史上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情况?后人不禁要问,电影团都作了些什么?它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让我们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下,革命圣地延安组织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它最初属于八路军总政治部,后来改属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它虽然称作“团”,其实它的成员加在一起不过十来个人,分成一个摄影队,一个放映队。它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是曾经参加过党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接受过革命思想影响的同志。他们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投奔到延安献身革命。延安电影团的成立,开创了我们党直接掌握电影事业的历史,也开创了我国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人民电影的历史,更可以说是党的左翼电影运动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延安电影团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肩负起开拓人民电影事业的历史重任。
  黄土高原的陕北,历史上就是非常贫瘠的地方。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后,又遭到敌人的反革命封锁,经济极端困难。在这样的环境里建设电影事业,开展电影制片工作,确是很不寻常的。摄制电影是一项复杂的工艺过程,需要机械化的技术设备,需要各种消耗材料,还要有能适应近代生产的各种条件。可是那时电影团的全部“家当”,只有几孔阴湿的黄土窑洞、两台小型摄影机和很少的胶片;后来增加了一点放映设备,仅此而已。延安既没有电和自来水,又缺乏技术设备,制片材料更没有来源,加上延安生活又是那样艰苦,要在这里建立电影事业,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电影团没有被这些困难难倒,他们在延安革命精神的激励下,面对物资匮乏的一系列困难,创造性地采取各种革命的办法,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坚持工作。他们深入敌后战场,深入边区群众火热的斗争中去,把反映革命斗争的影片摄制出来。电影团就是以这种革命精神,艰苦奋斗,从无到有地把人民的电影事业开创起来。
  延安电影团从1938年成立,到1946年结束。它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袁牧之编导,吴印咸、徐肖冰摄影)、《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吴印咸、徐肖冰摄影,钱筱璋编辑)两部长纪录片,以及一些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片。数量虽然不多,但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后来因为胶片将尽,只好不拍电影,利用剩余的少量胶片,改拍照片,拍摄了陕甘宁边区各方面的战斗风貌,供给国内外报刊发表,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所拍的那些纪录影片,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火热斗争,表现了创造那个时代伟大历史的广大人民群众。如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就是反映八路军三五九旅全体战士,在陕甘宁边区遭受敌人封锁的严重经济困难时刻,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挺身而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赴南泥湾地区,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屯田生产,实现经济自给,达到丰衣足食的惊人事迹。三五九旅的创举,对当时克服边区的经济困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电影团抓住这个题材,及时深入部队,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在他们劳动的过程中,把那些感人的事迹,真实地拍成影片,历尽艰难制作出来,在边区各处广为放映,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影片歌颂了八路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宣传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为动员边区军民奋起战胜反革命封锁,坚持抗战,起了有力的鼓舞作用。影片上映后,轰动了边区,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这是电影团实践毛泽东同志的革命文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服务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此外,电影团的放映队也是陕甘宁边区唯一的放映队。它长年累月地在延安和边区各地巡回放映电影,给从未看过电影的边区群众带来新的文化生活。那时的放映工作也是非常艰苦的。不管是数九寒天,还是炎夏酷暑,他们靠着两条腿,爬山越岭,涉水穿沟,到处奔波,走遍了边区各地,把影片送到党政机关、部队、工厂、农村中去。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陈旧,所用的燃料,是边区石油工人自己用土法炼制的汽油,标号低,容易凝结,经常堵塞油管,造成故障。那时放映的影片绝大多数是苏联早期的影片,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夏伯阳》、《十三勇士》、《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这些影片都是俄语对白,观众听不懂,也就看不懂影片,所以必须在放映时进行现场口译。为了适应陕北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口译不仅要通俗易懂,还要解释清楚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的相互关系,题材的历史背景等等,帮助群众正确了解影片的内容,达到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受到有益的革命教育,使他们能够从影片主要人物所表现的先进思想和革命情操中,得到激励和鼓舞。这样就把电影放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了。电影团在放映工作上的革命自觉性和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的精神,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感动地认为,电影团给他们送去的不仅是电影,也是党的温暖和关怀。
  党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都十分关怀电影团的成长。电影团从延安出发到华北敌后根据地去拍片时,毛泽东同志亲切地同他们话别,并高瞻远瞩地指出革命电影事业的光明前景,坚定电影团的同志们建设革命电影事业的信心。历史验证了毛泽东同志的预言。周恩来同志更是关心备至,在电影团筹组期间,亲自帮助制订方案;建立放映队时,亲自手把手地教大家放映技术。影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在党中央大礼堂首映时,周恩来同志高兴地特意走到后台扩大器旁,仔细地询问影片情况,称赞影片的成绩,勉励大家广为放映影片。朱德同志热情地把在前方拍好的底片安全地带到后方。这种事例还多得很,难以一一叙述了。电影团能够在漫长的艰难处境中奋斗不懈,坚持革命,在困苦中乐观地放眼未来的事业,能为迎接人民电影事业在全国的大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都是和党的爱护和教导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在其艰苦发展的过程中,对电影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不仅于30年代在上海的私营电影企业参与了进步电影的制作,培养了自己的电影骨干,而且于70年前的抗战初期,在武汉酝酿谋划,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延安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电影事业――延安电影团。这是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组织机构,是一支人员精干、能征善战的电影队伍。它开创了党自己掌握电影这个最有力的宣传武器的历史,肩负着开拓党的电影事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服务的历史使命,迎着抗日烽火,走上艰苦创业的道路,谱写出人民电影事业的最初篇章。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延安电影团创造了电影历史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整整8年的奋斗,以简陋的设备记录了我国人民在苦难中创造辉煌业绩的真实形象,为推动抗战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做出了贡献,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打下了基础,为历史留下了非常珍贵丰富的电影和摄影的影像资料,奠定了“延安风格”的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延安电影精神”,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永远的丰碑。
  抗战时期,电影团局处一隅,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不可能开展更多更大的活动,事业还处在萌芽状态。但从开拓的意义上来看,它有如人民电影事业的星星之火,做出了良好的开端,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延安到兴山,从电影团到东北电影制片厂,这是一段艰难的历史进程。随着革命形势的大发展,星星之火终于燃成燎原之势,人民电影事业扩展全国,空前兴旺发达。延安电影团当年的一切,同今天电影事业的巨大发展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党的电影事业刚刚开创的年代,延安电影团能够屡经艰难曲折,仍然斗志不衰。他们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了信心,对未来将成为中国电影的主人充满了信心,对未来的电影将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充满了信心。他们以执着追求的革命精神,坚持完成开拓党的电影事业的艰巨任务,是极不容易的。
  衡量一个电影机构的标准,首先要评价它制作的电影。电影是艺术作品,延安电影团在极其艰难条件下所拍摄和制作的电影,用我们今天现代的标准和发展的眼光来评价,仍然能体会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震撼力,惊叹其电影的专业艺术水平和不拘一格的制作技术创新。早在赴延安之前就已有成名作品的袁牧之、吴印咸、钱筱璋,成为延安风格电影作品的领军人物。正是这些在艺术上的成就使延安电影团的电影具有真正巨大的政治宣传力,由此而让今天的电影人和观众不得不钦佩延安电影人的智慧、魄力和高超的专业水平。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曾对延安电影团有过评价:“根据地电影创作,开创了中国纪录影片创作的新时代。它记录的现实生活是全新的,它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创作态度也是全新的,同时,它的影像形态以及激情高扬、战斗性和感染力强烈的内在情绪,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纪录片创作风格,为‘延安纪录电影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在此之前和除此之外,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还没有将如此庞大的构想、明确的主题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100多年的电影史,曾有无数的电影工作者和电影制作单位,但从没有一个单位及它们的全体工作者能像延安电影团一样,以成熟的民族责任感和艺术责任感,用电影完全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作用,弘扬民族优秀品质,鼓舞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争取解放的士气。延安电影团就是制作“主旋律”电影,倡导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的一面光辉旗帜。用电影和照片纪录党和革命的历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生活的根本目标和导向。他们“一切为了党的电影事业”的革命激情,从来也没有因为任何原因而熄灭过,并燃烧了一辈子。延安电影团是八路军的文化工作队,是我们的人民军队培养出来,成为电影战线上最能战斗的队伍。他们的摄影机和照相机如同战士的枪和炮,以深刻生动的镜头向敌人“开火”。
  延安电影团具有“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延安电影精神,革命是翻天覆地的事业,就是要在千难万险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壮举。为了建立我国无产阶级自己的革命电影事业,延安电影团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冲破一切困难,在艰苦奋斗中创业。他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成了他们的本能。以献身精神开拓党的电影事业的人们,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事业:摄制出许多影片,培育了一批革命电影事业的骨干,在从未映过电影的陕北山沟村寨里放映了很多革命电影,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广场电影,使电影真正成为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媒介。这就是延安电影精神所创造的奇迹。
  延安电影团是延安时期党中央指定的新闻及重大事件的电影和图片的专业摄制机构,虽然条件极其有限,仍然创造性地摄制了许多极具文献价值的纪录片、电影资料、照片资料。70年过去了,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艺术和影视的观念和技术日新月异,这些资料有了更多的使用价值,真正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瞻远瞩在最艰苦的抗战初期建立延安电影团的意义,实现了延安电影前辈贡献的青春与心血的价值,使延安电影团的继承者能够在这些宝贵资料的基础上开拓更大发展机遇,使后人能够共享这些前辈留下的史料。
  令人遗憾的是,延安电影团的很多老人已经离开了,带着未完成的心愿走了。而在过去的年代里,除了电影团成立50周年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内部出版过一本纪念册,以及电影团老前辈零星发表过一些回忆文章外,对这段历史的讲述还几乎是一片空白。研究中国电影史的权威程季华先生,曾与延安电影团的主要领导人共事多年,在他的著名之作《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用相当篇幅首次简述了延安电影团的历史和作用。除此之外,在其它少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专业书籍中也有提及,但多是短篇带过,难表其全面的历史和评价。在2005年,中国庆祝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也鲜有叙述。甚至有不少学习电影学和电影史的博士毕业生居然没有听说过延安电影团。
  2008年对延安电影团来说是极其有意义的,是它成立70周年的纪念。在如此漫长的70年里,延安电影团的历史功绩真实地显现出来。延安电影团主要成员吴印咸的女儿吴筑清和钱筱璋的女儿张岱尽其努力,在2008年5月完成了一部40万字400幅图片的传记,《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故事》。作者满怀延安电影团前辈的青春、心血与愿望,重新踏上他们的历史征程,沿着他们的心路历程,再现延安电影团的详细历史,再现许许多多人们熟悉的领袖、著名人士、电影人物所经历的前所未闻的历史事件。
  正如延安电影团成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老厂长钱筱璋所说的:“延安电影团的成立,代表着一个新生的力量,对中国的电影历史是一个划时代的事情。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是,解放战争胜利以后整个全国电影的大发展,延安电影团是一个根子。”从1938年至2008年,延安电影团成立整整70年了。在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的时候,回顾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端是极其有意义的。延安电影团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中国电影史做出杰出贡献的。我们今天纪念延安电影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延安电影团的光荣历程和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重张艺术与政治完美结合的“延安电影风格”,弘扬开拓创新的“延安电影精神”。
  
  
  [右上] 电影团成立合影(1939)
  左起:李恩荣、袁牧之、王旭、勤务人员、徐肖冰、叶苍林、吴印咸、魏起
  
  [右下] 纪念延安电影团成立50周年领导接见合影(1988)
  1988年9月5日星期一下午在人大会堂四川厅举行纪念延安电影团五十周年座谈会。国家副主席王震,党中央书记芮杏文出席,到会120余人
  前排左起:苏云、吴雪、陈播(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艾知生(广电部部长)、吴印咸、芮杏文(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中宣部)、王震(国家副主席)、王忍之(中宣部部长)、王阑西、陈昊苏(广电部副部长、纪念延安电影团成立50周年筹委会主任)、陈荒煤、吴祖强
  二排左起:何文今(科影)、薛伯青(八一厂)、包同之(电影局副局长)、郝玉生、石益民、XXX、索心忠、唐泽华、罗光、王乐民、罗光达、张可奋、丁峤(广电部副部长,主管电影)
  三排左起:程默、XXX、周从初、翟超、姜云川、王永振、刘长忠、张建珍、徐肖冰、徐怀中(八一厂)、肖穆(八一厂)
  四排左起:XXX、吴本立、曾萍、XXX、陈锦(儿影)、杜修贤、鲁明、高振宗、葛雷、刘沛然
  五排左起:钱江、钱筱璋、侯波、王紫非、刘德胜(后调延安留守组放映队)、席珍、李彦(后调延安留守组放映队)、张家克、吴国英、杨采
  
  
  [上]毛泽东为《南泥湾》影片题词
  [下]周从初在用伊文思赠送的摄影机拷贝影片
  
  责任编辑:冯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