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发布时间:2019-01-15 03:56:20 影响了:

  [摘要]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改革。在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应如何做,才能实现新课改的课程目标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转换角色;二要认真研读和正确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三是要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观念 角色 历史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
  教材功能也一改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单向传输的模式,变成了“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第一线教师,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我想就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历史课,谈几点体会,与同行们共享。
  
  一、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转换角色
  
  1.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成为当务之急。
  2.提高素质。教师的史学功底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的广度也决定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阔与否。因此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史学功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
  3.转换角色。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迅速转变角色,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搬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
  
  二、认真研读和正确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尤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更务实,适当淡化了历史课程的政治功能,突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高中课标》是课程教学的依据,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
  2.要正确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课标》是一份对历史教学宏观指导性的文件,它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如内容标准的叙述比较概括,都是原则性的话,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因此,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写法上就不一样,给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又如,《高中课标》中的“教学活动建议”内容很多,而所授历史知识多、课时少,因此这些活动不可能全部实施,这就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可见,历史教师在使用标准时,需要吃透它,在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过去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语言的传递,但是过多的讲授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被动接受,听课效率低。多媒体教学能突破单纯语言呈现的局限,教师可以把图片、地图、表格、各类文字材料以及歌曲舞蹈、影视剧片段等通过如Flash、Powerpoint、Photoshop和Authorware等等,制作成课件,充分发挥声音、色彩、图像等效果,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生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2.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养成思维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只有质疑,才会真正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问题要反映学生预习时提出的带普遍性的和有深度的问题;二是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实际,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创设活动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就可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事先安排三位同学查找美国总统、国会参议员、联邦法院院长的职责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在课堂上由这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的模拟表演,效果就特别好。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