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9-01-17 03:48:14 影响了:

  在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家长的教养方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学习负担重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在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师资不足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主要阐述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环节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引起了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课去帮助学生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积极的情感,消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消极心理状态,还是远远不够的。心理辅导也只能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个别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辅导。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把全体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提高其心理素质,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它不仅仅是一门知识,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的教育观念。
  在学校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师组织的各科教学活动中度过的,在这么多的时间内绝不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探索兴趣、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正常的交往能力与健全的个性品质,因此,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证。
  一、教学内容上,结合各科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每一学科内容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努力挖掘本学科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各学科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合理利用,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如通过语文课中的范文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让学生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对比,评价自己的功过得失,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数理化教学中,通过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及自然界中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科学学习策略、坚强的意志和合作意识等。历史教学中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地理课上了解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风土人情,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坚强的意志,陶冶情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易和份量,不能使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而引起精神负担,要使学生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保持愉快的情绪,防止产生焦虑恐怖情绪,保证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学方式上,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的主导性,轻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也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产生不良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的机会。在保证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前提下,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如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积极思考,而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他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上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既可以鼓励成绩好的学生挑战自己,又给了成绩差的学生以信心。教学方法的多样灵活既保证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的组织管理上,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协调师生间、同学间的人际关系
  学科教学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包括了师生之间和生生间的互动。在这种人际交往中,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合理地组织教学,正确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组织课堂,抓住教育的时机。比如,由于心理不够成熟等多种原因,少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走神”现象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强弱适度、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提醒监控学生。而有的老师上课只管自己看着天花板或教室的某个点讲,既不提问,也没有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容易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四、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自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力量,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开朗乐观的老师带给学生的是一种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教师满面春风、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伊始就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这样的“人师”,才能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学校工作的特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既要反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反对脱离教学内容,牵强附会,附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把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