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麦当劳的故事 麦当劳里的故事
 

麦当劳的故事 麦当劳里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0:28 影响了:

  读研的时候,我做过的家教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教一个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7年级学生Mike的SocialStudy、Geography(美国本土教材,系全英文的。)还有一些中国历史之类的课程。这个孩子,非常聪明,由于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内地人,加上他从小一直在国际学校上学,很多想法和内地学校同龄学生不一样,更富有主见性。
  有一次,我给他上完课后,家长打电话给我说:他们都忙着自己公司的事情,便让我陪着他去外面吃点饭。
  我问他想去哪儿吃,吃什么。他很喜欢吃麦当劳,我们便去他家附近的麦当劳餐厅。用餐完毕后,我就像往常一样,直接起身离开。走了好几步,都快到门口了,还没有见到他,我想不可能走丢了吧,还是这个淘气鬼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我往后一看,看他正在收拾刚才吃完的盘子,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餐盘中的剩余物倒入垃圾箱,然后把餐盘放在旁边的桌上。
  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感觉非常不好意思。为了掩盖自己的不安,我就好奇地问了下他:“Mike,这个必须要咱收拾吗,是不是这家麦当劳有新的规定啊,怎么别人都没有收拾啊?”他说:“不是啊,在英国,在香港都是自己吃完了,自己顺手收拾的。因为那里面的人天天够忙的,反正我们吃完了就顺便收拾下,很简单的。不管我在哪儿吃麦当劳、肯德基我都会自己收拾完了再走的。”
  说实话,像麦当劳、肯德基这类的快餐店,在城市里的人惠顾这里时就像逛超市一样频繁,简直是家常便饭,但是又有谁能那样替别人想过,包括我自己都从来没有那样想过。我们常常想:“顾客到快餐店里消费,我们付费了,他们就有义务去收拾残羹,难道还要顾客收拾不成?”
  其实,像我以前有这样想法的人估计不在少数。尽管我不经常去肯德基、麦当劳,但是经过这事后,当我再去肯德基、麦当劳时,在我吃完后,我会自觉地把餐盘等收拾好。因为我每次去的时候,都会想起那次在麦当劳里脸红的那一幕。
  学校,常常被称为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类道德教育(公共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及相关的活动)其内容主要是讲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当前执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和强化某一意识形态,培养对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忠诚,这种教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显然不能完全适应建立高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国家的需要,存在着目标定位过高,讲授流于形式,不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缺陷,表现出泛政治化、理想化及绝对化倾向。而现实生活中作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道德品质和个性人格又没有得到强调,如最起码的尊老爱幼、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公民基本准则。
  其实,德育不需要那么复杂化,把身边非常小的事情做好,并且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很好了。比如,从娃娃就抓起,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小学生就让他们知道尊老爱幼,在车上能主动给老人、残疾人等让座,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良好氛围,即文明礼貌是光荣的,反之就是可耻的。由于羊群效应或者说是在道德舆论的压力下,其他学生也会跟着做。等这代人长大为人之父、为人之母时,他们就会深刻影响到他们的孩子。正如英国学者哈特所言:“道德的重要社会意义在于它对社会成员的‘重大社会压力’,该压力不仅促使个别情况下的服从,而且保障道德标准传导给全体社会成员,唤起人们对规范的尊重”。尽管道德教育,不是朝夕一日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学校、家庭、社会在这方面有针对性的下点功夫,还是能慢慢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百年树人,十年能树木的缘故了。
  因此,个人认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从强制灌输向自我教育、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改善转变;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侧重点应是有所不同的,但不管最终确定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大众化的,是人人稍加学习即可掌握,都可做到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每个细节。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