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真实的作文”及其教学对策]六级作文观点对策类
 

[“真实的作文”及其教学对策]六级作文观点对策类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6:54 影响了:

  据报载,浙江诸暨9岁男孩郦思哲在两年前写的107个字(不含标点符号)的文章《妈妈回来了》获得了中小学生作文最高奖――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   《妈妈回来了》一文的获奖并非偶然与奇迹,它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文章中蕴涵着一种朴实纯真,无需形式的点缀却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即从内心的感悟体验挖掘出了表达的内容。这是“从内心出发,并指向内心”的写作,它最接近生命本质的表达。我们不妨把这种从内心出发又指向内心的作文,称之为“真实的作文”。
  由此,我们自然地联想到了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作文教学依旧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依旧在经验主义和所谓“科学主义”的两极中摇摆不定。大部分教师还是凭借经验和考题进行写作教学,而学生,把作文看成劳役并正为其所苦的是大多数,能够学习并顺利应付考试的是少数,视写作文为一大乐趣、甘之如饴的则少之又少。造成这种“怕写难教、高耗低效”的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在我看来,作文教学游离于学生的生命体验是当前作文教学的根本缺陷。所谓“作文教学游离于学生的生命体验”,是指作文教学把学生的情感、思想乃至生命体验肢解成技能技法及应试方略,从而使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增强学生的倾诉欲、对话欲并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而是使作文异化为外加于学生生命的压力与负担。显然,这种作文教学与上文所说的“从内心出发,并指向内心”的“真实的作文”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否认:文章皆是心中物,会感悟的人,生活处处皆文章。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恰恰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9岁男孩作文的获奖,再次告诫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可违背一个或许“简单”却是根本的为文之道:关注作者的内心感悟,是对写作主体的起码尊重,只有从个体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语言,才是最有魅力的语言。
  作文教学要走在从学生的主体感受出发,立足真实与真诚、个性与创新,贴近生活的常态而又不媚俗地写作的道路上,关注如何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自觉意识,表达真情实感,使作文成为“真实的作文”而不是精神的垃圾。下面谈谈在这种“真实的作文”教学上的尝试与做法。
  
  一、给学生一个心灵栖息的自由空间
  
  1. 经典阅读的积淀
  王国维说,搞学问首先要重视积淀。一个人心灵的丰盈,也来自于长期的积累与思考。有人说当今的经济是泡沫经济,当今的文学也难免是泡沫文学。人们开始忘记巴尔扎克、雨果、曹雪芹,尽管赶着时髦还会想起卡夫卡、萨特、加缪、西蒙和昆德拉,那也是一帮对文学还有点痴迷的人的专利。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曾经在19世纪、20世纪的文学天空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大师。他们把记忆的空间给了超女,给了周杰伦,给了电脑游戏,给了一次性消费的快餐文学。这些快餐文学的作品很多,但底蕴却是那样的单薄。我们的学生如果仅仅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想让思想的树成长,让悟性早点开启,我想那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果有,也是凤毛麟角,从高考作文中可见一斑。所以,面对高考作文中出现内容的假、大、空,形式单一,情感苍白,模式化等弊端,我们谁都不能说自己有力挽狂澜、改变现状的能力,但走在努力的路上,同样有润物细无声的美丽。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写身边的事情,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与领悟。我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去启发学生,如举办讲座把经典名著引进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学会了阅读经典,学会了写读书笔记,写书评,学会了评注,喜欢上了名著,写出了一系列精彩的文章。如:轩凌的《断线的风筝》、林国恒的《三生》、陈德远的《晓枫残月》曾经获得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学生有了“为人喜与鸿儒交,禀性爱书不惜财”的情趣与格调,那文章自然有了高境界。
  2. 生活的积累
  有人说当代的孩子,感情最苍白。其实十八九岁的高中生会无情吗?主要是会为谁而感动,因何而感动的问题。为了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我让学生从自己写起,从自己让别人感动写到别人感动自己。写尽人的喜、怒、哀、乐,写尽对风、花、雪、月的感悟,写随笔,写心情日记,写现实,写历史。由此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对亲人的感恩,对朋友的信任,对非正义行为的鄙视之情,也积蓄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之源。让学生在贴近生活时,更多的是贴近精神生活,贴近高格高雅境界的生活,特别是关注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悟。
  3. 影视作品欣赏
  现在的学生不太喜欢看大部头的经典名著,倒喜欢影视作品,那就投其所好,选择有欣赏价值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欣赏,除了对欣赏的技巧作简单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影视作品中的内容、情感进行体验与感悟,然后写出自己的原初体验。高一下学期我让学生观看《东京审判》《阿甘正传》《宝贝计划》《美丽人生》等优秀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观看时,激发起对正义与非正义的思考,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怀念,对一个伟大父爱的赞赏。这比干巴巴地将道德、情感、意志直接灌输给学生来得生动与直观。学生懂了,就能写,能写,对语言就敏感了,思想就渐渐地深刻了,情感也会渐渐丰富,写多了,对语言也能驾轻就熟了。
  
  二、寻找激活感悟与情感颤动的着火点
  
  1. 倾听:体验作为人的尊严
  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作文是一个心智与技巧共同作用的过程。并不是你有很多的经验与经历,就能成为作家,写出让自己满意,让别人流泪的作品。往往是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积淀与知识积淀,而那些积淀被遮蔽着,教师的作用是揭开那些遮蔽,让生命在文字中鲜活。我在作文指导中最深刻的感受是,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写作的空间,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到写作中寻找快乐。不管他们会发出什么声音,只要学会当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欣赏者,就能给予学生无尽的写的勇气与期待。也只有教师学会倾听每一种声音,你才会享受到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庄严的告白与真诚的倾诉,你才有同等的被信任的快乐。
  2. 评语:自由写作的契机
  自由写作中的读书笔记与心情日志,是学生们最爱的一种。因为学生的每一篇文章,只要是认真的,无论好坏、长短都有我的评语。记得当我第一次给高中学生写随笔的评语时,刚开始的第一篇,我用了半个多小时,打了草稿,斟酌了字句,才工整地抄在他的随笔后面。我始终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随笔,有时是欣赏,有时是点拨,有时是方法的阐述。在评语里,我跟学生成了笔友,学生常常因为我的点拨与启发,就着原来的文章,继续他们的写作,那种快乐与默契,至今还温暖我。学生非常在乎我的评价,每每拿回自己的周记,他们都会相互问:“老师给你写了什么?”有时,还相互传看。他们总能记住或说出我已经忘了的评语。其中有五个学生,在我的启发鼓励下,完成了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第一篇小说创作,当时在班级里,形成一股写小说的风气,学生在虚构的世界里,开心地写着,而我成了他们忠实的读者。
  3. 个性:灵性的张扬
  人,作为个体,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的,就是独特的,老师要呵护学生的个性。李白的狂妄,才有一种汪洋恣肆的文风,异彩瑰丽的想象;杜甫的严谨,才有一批史诗般的作品;史铁生的内敛,才有对生命的参悟;鲁迅的深刻,才有对社会针砭的犀利。所有能在文学史上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作品,都是作家个性的张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只能是易安居士孤独与悲凉的阐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能是李白的张狂与浪漫;“一蓑风雨任凭生”,你能触摸苏轼的潇洒与豁达;“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你一看就知是刘禹锡的沉郁与苍凉。
  我建立班刊、文学社刊,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我们曾经编印班刊《橘子红了》,社刊《紫藤花开》和《三角梅》,它们成了学生心中永远的风景,成为他们生命成长宫殿中厚实的基石。
  关注内心的“真实”写作,能让学生的身心从幼稚走向成熟,思想从肤浅走向深刻,知识面从狭窄走向丰富,思维从迟钝走向灵敏,表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内心出发,并指向内心”的写作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表达,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再重视用妥帖的形式呈现,教学生一些表达的技巧,达到内容与形式上的珠联璧合,呈现写作瑰丽的色彩,那么“真实的作文”应该离我们不会太远了吧。
  (作者单位: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