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问题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心理问题学生家庭情况怎么写
 

[“问题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心理问题学生家庭情况怎么写

发布时间:2019-02-04 03:58:29 影响了:

  一、 “问题家庭”类型分析   “问题家庭”是指在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居住环境及内部人际关系等诸要素的一个或数个因子出现问题的家庭。社会转型期,“问题家庭”与日俱增,由此产生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题组用近三年的时间从“问题学生”入手,通过学校不同部门、人员的配合,筛查出“问题家庭”学生;征得家长的同意与支持,接近典型“问题家庭”,通过对观察、访谈及问卷信息的归纳、分析,从家庭的结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居住环境以及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把“问题家庭”归为七类:
  (1)残缺型家庭。指那些结构不完整的家庭,即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
  (2)濒危型家庭。濒危型家庭中的父母长期处于“冷战”状态,稍有“热点”,便“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家庭环境恶劣难耐。
  (3)暴力型家庭。一般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身体暴力、精神摧残等手段侵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致使其肉体和精神遭到一定程度损害的暴力行为。
  (4)“留守儿童”家庭。“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子女寄留家乡,由祖父母辈或者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的孩子。
  (5)教养方式欠缺型家庭。指对孩子教养的方式不合适的家庭,要么对孩子娇生惯养,放任不管,要么采用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等不合适的教养方式型的家庭。
  (6)父母缺陷型家庭。主要指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父母自身素质低下或者知识滞后,不能有效对孩子建立榜样的家庭。
  (7)不良家居环境型家庭。主要指家庭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者其他临时场所等,周边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不高的家庭。
  二、“问题家庭”导致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自卑与孤僻
  一般来说,残缺性家庭尤其是离婚的家庭对中国人来说大抵都被看作不光彩的事情。由于青少年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些类型家庭的学生,极怕外界说三道四,不敢或不愿意跟同学接触。在心灵深处他们总是产生自卑感,逐渐变得孤独、不合群,极易造成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2.恐惧与敌对
  恐惧心理是濒危型家庭学生常有的一种心理体验。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唇枪舌战、互相伤害,或“战争相持”等成为家常便饭。这样的家庭战争,孩子常常会产生不安全感,进而形成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濒危型家庭学生的敌对情绪除了表现为与同学经常发生争执及产生攻击行为外,更明显地表现为与教师的抵触、敌对情绪。
  3.抑郁与痛苦
  濒危型和父母缺陷型家庭的学生,一般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尤其是内向性格的学生更是如此。这是由于父母创造的不和谐家庭氛围或者父母的不当行为给子女带来的不良情绪体验,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当言行不论是由何原因引起的,都会给自己带来压抑和痛苦的感觉。
  4.挫折感
  各种类型家庭的学生挫折感都较为强烈。由于“问题家庭”引起情绪低落,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百无聊赖,对干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感,尤其在学习中更是如此。一旦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挫折感会越来越强,以致影响到对其他事情的处理上。
  5.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家庭和教养欠缺型家庭学生由于在家里得不到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产生了对父母和老师的不信任,不愿意听父母和老师的教导,甚至觉得父母和老师是和自己作对,从开始的逆反心态慢慢转变成偏激的逆反心理。有的学生缺少家庭的亲情、关爱和温暖,便会产生自怨、忧郁心理,精神上得不到慰藉,心理发育就会扭曲。继而,孩子便会出现说谎、逃课、迷恋上网,甚至偷窃、打架斗殴等变相的逆反心理与行为。
  6.极端心理
  暴力型和不良家居环境型的家长因工作繁重,或者社交活动的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尤其孩子放学后,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有力支持,青少年学生产生了一种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客观世界使他们感到紧张,冷漠无情,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甚至越轨等极端的心理。
  在这些负性心理的驱使下,“问题家庭”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在学校学习成绩不理想或经常犯错误,家庭很少或者不会给予关心,或者关心不当,一旦学校疏于管理,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了厌恶情绪,就会经常逃课,沉溺于网吧、游戏机等场所,逃避现实。同时,“问题学生”极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所引诱,他们得到了一时的安慰与满足,却往往误入了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者出现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等。
  三、学校教育路径下的对策选择
  1.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
  (1)争取同质教育,实施平等教育
  平等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原则,也是对“问题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所以,老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相反,应该给予平等的关怀和帮助,让其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要平等地对待“问题学生”,使他们和普通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为“问题学生”营造平等的学习氛围及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都做到“问题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抚平“问题学生”的心理落差。教育普通家庭的学生,做到不歧视、不挖苦平等地对待他们。让他们和普通家庭里的健康孩子成为好朋友,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正常学习、生活中。
  (2)实施异质分层,给“问题家庭”学生“吃小灶”
  平等对待“问题家庭”学生,可以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但是,更要注意他们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帮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问题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应遵照“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进行,并且可以从“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出发,逐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身心,要通过创设让“问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或者任务,有意识地让“问题学生”当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问题家庭”学生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和奖项,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
  通过建立“问题学生”档案;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班主任定期对“问题家庭”进行家访,与“问题家庭”家长会面;办好课外兴趣小组和班团活动;培养其自立精神;审慎处理方式,避免粗暴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允许学生出错,给“问题家庭”学生爱心、信心、耐心,帮助他们尽快、及早回到正常孩子行列。
  2.开展特殊教育,服务“问题学生”
  (1)创设学校环境,开设服务窗口
   努力营造团结、友爱、互助的学校和班级氛围,在学科教研和班级团队活动中渗透人格教育。以年级为单位为“问题学生”开设免费辅导班,安排各科教师为他们答疑辅导并督促检查作业,让其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他们的成功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的阴影慢慢散去。针对不少“问题学生”中午没地方吃饭,休息也成问题,学校可以为他们开设小饭桌,同时专门腾出地方给学生做休息室,每天安排教师轮流值班。这样孩子的生活习惯、团队精神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心理问题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
  (2)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疏导
   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疏导、迁移和沟通,运用在适当时机极限催化、最佳时机心态异化、日常教学潜移默化、最佳选择的自我内化等方式;聆听法、认知法、移置法、厌恶法、系统脱敏法、激励法等方法针对“问题学生”的咨询会更行之有效,使“问题学生”生理、心理能够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一定要把以“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同以“理解”为基础的心理学理念相结合效果会更佳。
  3.拓展学校教育,构建社会大教育体系
  (1)解放学生,促进“自我实现”
  改变学校教育模式,解放“问题学生”,让其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自我管理,自我磨砺,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所裨益。让“问题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寻找和发现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锻炼和磨砺他们的意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尽可能获得成功,即达到“自我实现”。
  (2)加强协调和沟通,构建社会大教育体系
  构建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协调整合的思考。加强教育的协调、沟通与整合,为“问题学生”建立社会大教育体系。学校要主动积极联系“问题家庭”与社会配合解决“问题家庭”的实际问题,清除“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负担。教育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有提供教育支持的权利和义务。假如将所有的教育力量都整合起来,创建一种有效的社会大教育体系,无论何时何地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都不出现空白,“问题家庭”学生的问题就变得不是问题了。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任洪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