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悦读名著:让高考语文轻舞飞扬]名著阅读
 

[悦读名著:让高考语文轻舞飞扬]名著阅读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6:53 影响了:

  【摘 要】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阅读向悦读的转变,进而轻松应对高考相关题型,必须做好三项工作:(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带头精读名著;(2)引导学生走近名家,挖掘作家人生的内涵;(3)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更要引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 悦读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与高三学生研读名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地体悟到如果我们激励、唤醒、鼓舞方法得当,就能让学生从阅读名著自然地升华到悦读名著,潜移默化中拓宽了学生生命的河床,以综合训练备战高考为主的枯燥无味的高三生活定会因此轻舞飞扬,真正实践了精神的成长!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老师精读,学生方能阅读。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教师读书,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活的榜样;教师读书,才能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教师读书,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名著纳入高考考查范围后,有许多老师坦言:这么多名著有许多自己也没看过,不知怎么教。所以有的老师就采取不作为的方式,自己不看就提要求:同学们,这些名著高考要考的,你们要认真看呀!做题目时就报报答案,倒也似乎把问题解决了。有的老师似乎勤勉了很多,把每一部名著能搜集到的资料全搜集打印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好好背!试想:在繁重的高三生活里,我们以这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名著,那会把学生搞得多么的筋疲力尽呀!学生怎么可能喜欢阅读名著?更别谈把阅读经典名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了。
  其实,这些做法哪怕仅从应试的角度来说也是不可取的。第一,高考的题目一般是原创题,死背现成的是行不通的;第二,考试很多是从名著的细节处考查学生的,让学生想不读名著而仅仅靠提纲材料掌握名著最核心的内容是肯定远远不够的。例如江苏2008年高考题:《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2010年高考题:《阿Q正传》中,阿Q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这些选项都是从名著的细节处考查学生的,如果不建立在学生细读原著的基础上,想要准确作答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学生必须读原著,而且语文老师自己读这些名著是学生读名著的前提。第一,老师自己精读了这些名著,才能随时从容答疑解惑,树立了师者本身的形象,也激起了学生求知阅读的渴望。第二,老师自己精读了这些名著,就能把其中经典片段尤其是自己感触最深的片段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独特体会介绍给大家或是与学生互动交流,在这些交流互动中刺激学生普遍的阅读新感受,开辟学生普遍的阅读新思想。所以常常发生的情况是,师生交流一结束,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拿书翻看,下次碰面一个个睿智的问题又让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共同成长。我想这应该才是阅读名著的初衷吧,而这一切是离不开老师自己的精读的。
  其次,挖掘作家人生内涵,学生才能悟读。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指出:“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作为高三的语文老师遭遇的尴尬现实是:很多名著学生以前根本没看过,我们不能责怪他们为什么小时候不好好读读这些名著,但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让学生爱上这些名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女生跟我说不爱看《三国演义》;男生跟我说不想看《红楼梦》;张三跟我说这《女神》写的是啥呀,这也算是诗?李四跟我说《老人与海》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文学是作家醇厚生命的再现,走近作家也就意味着对一种文化与文明、一种精神与真理的探索与追求。我没有直接带同学进入《老人与海》,而是先引领他们走近走入海明威。经过同学课后自己的寻找探索,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并不是一个有着诺贝尔文学奖光环的光鲜亮丽的海明威,而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身上取出近200块弹片的13次手术,战争给他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空虚、苦恼和忧郁,想有所作为,但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使他精神迷惘,只能在沉沦中度日。可英雄就是伟大感人至深的,海明威用《老人与海》告诉我们乃至整个人类:人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应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有时尽管失败了,也要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毫不夸张地说,带着对海明威的这种理解,当我们看到老渔夫圣地亚哥拖着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的马林鱼回来时,当我们从《老人与海》中走出时,我们已泪流满面!我们已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有着这种形神兼备的悟读,对于解答2010年江苏高考题――“《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真的是小菜一碟了。带着这种理念,我一次次与同学们走近了历经坎坷迭遭折磨的曹雪芹,走近了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鲁迅,走近了感受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精神的郭沫若――当同学们从耻笑《天狗》,到沉默《天狗》,到感召《天狗》时,我知道有一种精神已在代代相传!
  最后,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更要引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生就能悦读。
  作为高考规定的名著阅读还遭遇着另一种尴尬现实:我们希望学生有而且事实上也有很多“他们的独特感受”、“个性化解读”,我们不希望他们靠死记硬背去对待这些大师的不朽之作;但是事实是“他们的独特感受”、“个性化解读”无法从容应对考题,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反而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似乎更能应对考试。遭遇这样的尴尬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肯定不会对学生说:你的个体感受全是错的;但我们是否就说了这样的话:大家普遍都这么认为的,你就这样记记吧。面对学生的感受,不去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而是采用“道貌岸然”的专制行为,怎么能让学生用心灵真正悦读名著呢?
  语文新课标这样说明阅读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阅读名著过程中,学生有了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时,对于正确的甚至是具有很好创新精神的独特感受,我们要珍视,鼓励学生与大家分享,特别优秀的鼓励他们写出来去投稿;对于有偏颇甚至是错的,我们不简单否定掉,而是鼓励学生再去从作家人生内涵、名著本身去探寻真理,学会尊重历史尊重人性,学会辩证分析,这个过程也教会了学生求知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学生自然而然能用心灵真正悦读名著。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解答2010年江苏高考的6分题:《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学生学会了尊重历史尊重人性,学会了辩证分析,就能用悦读名著的情感经验体悟曹操,就能既看到曹操礼贤下士、不计前嫌、虚心求教的一面,也看到曹操步步设防、虚虚实实、奸诈诡谲的一面。而决然不是我们初读《三国演义》时,喜欢曹操的就赞他为英雄,不喜欢曹操的就骂他是奸人。
  因为有了自己全身心的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因为有了同学们摇曳生姿的真切感悟,因为有了自己与同学们共同的精神成长,方体会到枯燥的高三语文也竟能如此轻舞飞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