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五法 [课堂教学激趣五法]
 

五法 [课堂教学激趣五法]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3:44 影响了: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45分钟要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即导语求趣、范读引趣、竞赛激趣、问题设趣和直观教具启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 激发 学习兴趣
  
  “乐于学而学,事半功倍;不乐于学而学,事倍功半。”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45分钟要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导语求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授一堂新课之前,精巧、新奇的导语会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性,产生愉快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整节课的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时,笔者首先出示了“雷峰塔”的教学挂图。然后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雷峰塔吗?雷峰塔是杭州西湖上的‘十大名景’之一,可是它在1924年9月25日突然倒掉了,你们说可惜不可惜呀?在当时有一些文人纷纷以惋惜塔的倒掉为名,写文章为封建势力哀鸣。鲁迅先生曾为此连写两篇杂文予以回击。其中有一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论雷峰塔的倒掉》。”
  通过导语的引发,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有关雷锋塔的更多知识以及鲁迅先生是如何评价雷峰塔倒掉这件事的。在学生求知欲较强、学习兴趣较浓的时候逐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导语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课文,方法也多种多样。
  教学《统筹方法》一课时,笔者先要求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要泡茶喝,当时的情况是:有火,有茶叶,没有开水,水壶、茶壶和茶杯都要洗,怎样做能够最快地把茶泡好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十分接近,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思维活跃起来,发言也热烈。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顺势进行点拨,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却包含着很深的科学概念,即统筹方法。
  以上导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范读引趣
  范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感受,起到讲解、感染的作用,范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能够把学生带入一种“急于求学”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渴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岳阳楼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语言凝练,节奏明快,读起来铿锵悦耳,很适宜朗读。教师范读时,时而速度较快,来描绘洞庭湖上变幻的景物;时而速度较慢,来抒发情感。语调则时而低沉、感慨,表露抑郁、忧伤之情;时而爽朗、轻快,流露出喜悦、旷达的情感。学生在陶醉之中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文的背诵和理解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凡是适宜朗读的课文,教师都应该进行示范性的朗读。教学《荔枝蜜》《春》《听潮》《白杨礼赞》等优秀散文和其他诗词、散文诗时,通过高水平的范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作用。
  三、竞赛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采用各种形式的竞赛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或背诵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比赛,看哪组学生读得背得正确、流利、规范。在默写练习时,比一比“看谁先写完”“看谁都写对”等。学生都有一种好胜心理,胜利能够给每一个学生带来愉快感和胜利感,从而增强对学习的信心。针对这些比赛内容,即使是后进生,经过努力也完全可以达到优秀水平,所以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比一比“谁先举手回答”“谁答得最好”等。分组讨论时,更适合进行比赛。教师几句表扬、激励的话语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问题设趣
  提问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坚持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要精心设置,认真筛选,除了要紧扣教学目标,具有教学价值和难易适中以外,还要力求使问题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在学生掌握了作者希望雷峰塔倒掉的这一看法后,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雷峰塔作为西湖的‘十大名景’之一,作者为什么希望它倒掉呢?”这一问题犹如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当学生理解了“作者希望雷峰塔倒掉是因为它是镇压的塔,它镇压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白蛇娘娘”以后,笔者继续设问:“那么,作者后来明知塔下没有白蛇娘娘,为什么仍然希望它倒掉呢?”连续两个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氛围中学习,必然会事半功倍。
  此外,还要在最佳时机设问。笔者在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没有按传统的解题、讲解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归纳写作特点等顺序教学,而是待把文章通读之后再解题。设问:题目中的葫芦僧指的是谁?谁断的案?断的是一宗什么案?当学生思考讨论后仍然不能得出圆满正确的答案时,笔者才向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这篇节选的小说,通过薛蟠打死人命一案的描写以及门子解释护官符和贾雨村徇情枉法等情节,揭露出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内外勾结、狼狈为奸的罪行。这里不仅画龙点睛,释破题意,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个问题问在了最佳时机,即教学过程中的最后时刻,学生有了理解课文的基础,但仍不能作答,从而发现知识的欠缺,求知欲极为旺盛之时提问,这样就会收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
  五、直观教具启趣
  教师运用与该节课内容有关的挂图、模型或幻灯导入新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所选用的教具必须符合教材内容,以防喧宾夺主。教学《醉翁亭记》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课前插图,提出问题“醉翁亭的位置、形态、由来及内涵”,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待学生通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从而达到直观教具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的成败所在,除了以上几种方法,还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尝试。我们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遵守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 张嘉玮.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编 张敬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