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语文课堂教学生成资源【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刍议】
 

语文课堂教学生成资源【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刍议】

发布时间:2019-02-07 03:58:20 影响了:

  [摘 要]实践语文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只有生成性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所在。要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必须明了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主体,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生成差异问题,洞悉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策略。
  [关键词]生成性 生成主体 生成矛盾 生成策略
  
  如果说实践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骨干,是忠实实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课程理念的体现,整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血液,是忠实实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理念的体现,那么生成性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忠实实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课程理念的体现。生成性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只有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导者,学生方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学也就不是忠实地完成教材内容,而是教材的拓展与开发;教学过程也就不是课本内容的忠实传递,而是课本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不断构建和提升。要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必须明了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者,化解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矛盾,洞悉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策略。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主体
  
  生成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由一种潜藏性的存在转化成一种现实性的存在,由一种隐藏性的存在转化成一种显现性的存在。生成是一种过程,是一个实践性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一个师生“共同体”,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沟通与对话、言语与实践中产生的。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独具慧眼,不拘泥于预设教案,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在动态生成中完成,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
  1.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论生成者。所谓理论生成者,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一个语文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任务或教学内容的操作时,他(她)以前(主要是大学或业余学习)所学习的东西(主要是知识体系或经验积累)都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或客观前提。也就是说,这些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在整体上已生成一遍,这是生成的存在性。二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的各种备课准备,教师如何备课、备什么呢?其实就是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一种教学价值,也就是“温故而知新”。教师要将这些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服务,这是生成的预备性。教师只是桥梁,教师的生成是为了学生的生成而存在,最终的生成对象应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理论生成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选修课程”,如要进行“唐诗选读”课程建设,那么教师必须对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了然于心”,能“知人论世”,能“以意逆志”,通俗意义上讲,那就是要“熟读唐诗三百首”。教师只是形式上的实施者,理论意义上的生成者。在进行唐诗专题性阅读时,教师要具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胸襟,要求学生能“熟读”唐诗三百首,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唐诗,从而走近唐诗,乃至走进唐诗。
  2.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生成者。所谓实践生成者,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学生是生成主体,即生成行为的承担者,学生必须亲历生成过程。第二个意思,是说学生是生成实体,即生成结果的拥有者,生成是学生自己的成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读到熟读,从一首到三百首,学生一定得亲身经历,慢慢积累;从不会吟诗到会吟,学生必须得由积累到感悟,由感悟到应用,最后成为一个唐诗的“玉米”和“粉丝”。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差异
  
  叶澜曾经评价,“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生成不是无中生有,生成也不是反映,生成是一种建构。只有建构才是生成的,建构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途径。建构民主和谐、平等参与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具备敏感性和灵活性,针对课堂教学状态,灵活处理以下一些矛盾:
  1.教学容量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固定的课堂时间与变化的教学容量存在矛盾,采用探究式、开放式学习方式会使课堂中出现许多不可控因素,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握时间。多数情况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他们提出的内容和方法往往纷繁复杂,层出不穷。这种势头固然可喜,但是却在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师往往因此或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拖堂;或教学过程虎头蛇尾;或肯定正确思路、选择最优,从而迅速点出本课重点,但好象又打击了另一部分学生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断其一指”而不“伤其十指”,以解决过程教学与恒定教学时间的矛盾。教学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属于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
  2.课堂混乱与教学严谨的矛盾。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彩应与教学过程中的严谨相辅相成。严谨是一种简约,更是一种精彩,语文课堂教学应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在大力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讨论和分组自然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被贴上“创新型”、“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时髦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只管让学生漫无边际讨论,导致这种讨论、分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成了“没王的蜂,乱嗡嗡”,成了“放羊式”的讨论。课堂实质上是混乱一片,或信马由缰,或华而不实,这都与严谨的教学风格相违背。
  3.教学进程与面向全体的矛盾。课堂的结构可以不完整,但学生的人格发展要完整;课堂教学的脉络可以不够清晰,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在老师的脑海里应该清晰;课堂气氛不一定要堂堂火爆,但一定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教师的课。
  4.教材内容与根植现实的矛盾。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有时,虽然某一教学环节偏离了教学目标,但是教给了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满足或弥补了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预设时不应再对课堂情境进行面面俱到的描述,而要给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动态生成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因此而精彩。
  要到达生成,就要正确而合理地处理以上一些关系,恰如韩军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是下围棋,不是做广播操。”围棋“圣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一子一格”的得失,总是根据“盘面”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策略
  
  新课改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式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的预订要求。”这里的“即兴创造”,是在一种偶然出现的复杂微妙的情境中迅速生成的教学事件,既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也是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契机。叶澜教授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说明,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轨道机械、僵化地沿着预定路线传授知识的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语文教学过程的容量,也要注重语文教学过程的品质。
  1.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学生在学习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的同时,教师还应引领学生的灵魂沉潜往复于其间,仰望屈原、喟叹杜甫、欣赏苏东坡,接触钱钟书、靠拢沈从文、走向余秋雨……感悟人生、寄情山水、醉心文化、启迪智慧、滋补精神。要让学生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跳出时空环境学语文。生成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富于挑战性的话题,来达到解放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那么,就不能牵强地、虚假地制造生成,只能是提供某些机会,在自然“愤悱”的状态下产生生成,这才是具有真实意义的生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接触社会,深入生活,学会掌握生存的本领,学会懂得生命的要义,学会理解生活的真谛。
  2.语文的本质在于创造。语文时时在创造,处处在创造,语文使人人去创造。例如,朗诵是一种创造。当学生聆听李默然朗诵《雷电颂》时,也许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当他们听见蹩脚的朗诵者得意忘形地朗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也许会开怀大笑。阅读也是一种创造。从阅读(检阅性读)到乐读(音乐性读)再到悦读(愉悦性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创造、自我陶醉的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在读书过程中,由人与月的游戏感悟人生的沧桑变化,体验着个人的生命律动。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究其实质是个人的一种生命律动。写作是一种创造,通过图状摹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必然会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思维方式。总之,语文学习就是一种创造。语文课堂教学就应鼓励这种创造,语文教学就在于不断创造,创造永无止境。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每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课的进行过程中会生成一些即发的、非预期的教育性因素,激发生成,践行创新,实行创造。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个体的独特性。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带着自己的思维方式、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二是文本解读的多元性。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存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当中。处于不同时代的读者由于历史背景的差别,会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就是同一历史时期的读者,由于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也会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存在差异。因此,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对话”的现场性。在课堂对话情境中,对话并不是拟定好的,教学并不会完全沿着事先设定的程序运行,常会因为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使教学活动或停顿、或迂回、或反复、或跳跃……
  授人以“鱼”利有限,授人以“渔”益终身,授人以“欲”意无穷。课堂上少一些机械“灌输”,多一些引导“发现”;少一些“标准答案”,多一些“标新立异”,让学生敢想、敢说、爱想、爱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动笔、去实践,让师生平等、民主、充满爱心、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共同生成、共同享受、共同发展。最后,套用一句话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的价值:没有生成的语文课堂,不能成为真正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语文,不能成为真正的语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