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生活因什么而精彩 [生活因植物而精彩]
 

生活因什么而精彩 [生活因植物而精彩]

发布时间:2019-02-13 03:46:30 影响了:

  了解云南,到过西双版纳的人也许都能记住《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中唱到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讲述的就是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这片不足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着我国最大面积的真正意义上的热带雨林,生活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拉祜族等10多个世居的民族。
  这是一片让无数人魂牵梦绕、为之倾倒的土地,正如西双版纳另一首著名歌曲《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所描述的那样,许许多多的猎奇者在“听懂了她的语言”之后,都会禁不住走进那密林深处,踏上绿树掩映的竹楼,去探寻她的美丽……
  西双版纳的美丽在于她的神奇和独特。作为大自然馈赠的一方宝地,数千年来,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以她博大的胸襟、丰富的乳汁哺育了生活在这片密林深处的各少数民族,使得他们的生活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由此演绎出的民族森林文化,不仅激起民族植物学研究者探究的兴趣,更令无数的猎奇者纷至沓来、趋之若骛。
  来到西双版纳,在深入了解了当地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西双版纳唯一具有传统文字的民族只有傣族。其文字载体在历史上经历了由传说中的芭蕉叶过渡到竹片,再过渡到佛教传入后的贝叶棕叶片,最后发展到用构树树皮纤维制造的纸张。而有些少数民族,由于他们没有文字,各种信息传递十分困难,因此就创造了“树叶信”,却也能达到转达简单信息的目的。如基诺族发明的刻木记事。而居住在中老边境的克木人,他们每逢一些重大活动时都要差人递送“树叶信”通知亲朋,当接“信”后,对方无论路有多远和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都要放下,按时赴约。
  据考证,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树叶信”中各种植物的花、果、枝和根等均有它的含义:傣族青年男女在热恋后如有一方变心时,愤怒的另一方有时会用芭蕉叶包黑线或木炭以及辣椒,请人送给对方,表示一刀两断,黑线或木炭表示对方的心已黑,辣椒则指对方毒辣。而对于这些植物所代表的含义,外人就很难知晓了。
  西双版纳具有高温多湿的气候特点,多种热带疾病也由此滋生和蔓延,在历史上西双版纳曾被视为“瘴疠”之地,因此,在过去人们只要谈到西双版纳就犹如“谈虎色变”,有“要到西双版纳先把老婆嫁”的戏说。为了抵御热带疾病,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形成了防御和治疗多种热带疾病的有效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
  傣族认识和利用的药用植物有上千种。据傣族史料记载,3 000多年前,傣族民间有八位名医曾被称作“八大医派”,在历史上他们各自都创立了自己的“方药”,后人称之为“八大药方”,而由八大名医中五人共创的傣医名方则称为“五宝药散”。这些药方多则由40多味植物药组成,少也由3味植物药组成,可以治疗各种常见病,以及多种疑难杂症。
  1984年,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傣族传统医药被国家医药机构认定为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之一,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傣族传统医药文化,西双版纳州在1999年成立了西双版纳傣医药研究所。
  如果有人这样问起,西双版纳有什么让你最值得留念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美食者,你肯定会不加思考地说:是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美食。其实,这话不假,但凡到过西双版纳的客人都难于忘怀当地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生活实践经验,使他们在森林中植物识别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哪种植物有毒不能食用,哪种植物的花、果、叶和茎可以食用,他们能分辨得一清二楚。据调查,这些少数民族从森林中获得的食物,足有上百种之多。如果你有幸到这些少数民族家做客,在招待你的美味佳肴中有很多就是来自森林的各种野菜、野果和“异物”。
  与我国的其他民族一样,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也非常喜爱食用植物的花卉。他们食用的花卉主要有粉花羊蹄甲、火烧花、芭蕉花、鸡蛋花、苦藤花、云南石梓花、猫尾木花等100多种。这些花不仅风味独特,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氨基酸和蛋白质,是很好的保健品。食花已成为西双版纳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植物学家把西双版纳食花的传统誉称为“西双版纳的食花文化”。
  同食花一样,许多野生植物的叶、藤和果也是西双版纳少数民族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食叶类的植物主要有木瓜榕、黄葛榕、臭莱、杜鹃叶榕、荜拔菜、水菜蕨、旋花茄、刺五加、刺芋等;食藤类的植物则有南蛇藤、木蟹子、滑板菜、苦藤、白粉藤、酸叶胶藤等;食果类的植物是水茄、槟榔青、青果(橄榄)、野茄、树番茄、羊奶果(密花胡颓子)等。
  每年雨季时节,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都会从森林中获取许多野生菌类作为餐桌子上的美食佳肴。他们通常食用的野生菌类主要有红菌、鸡枞、牛肝菌、火炭菌、青头菌、白参、木耳、奶浆菌、扫把菌(竹根菌)等。这些野生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非常丰富,深受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的喜爱。
  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对于竹子情有独钟,这不仅反映在他们居家生活的竹制用具上,更表现在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方面。傣族是一个喜食糯米饭的民族,在西双版纳的民族美食摊和傣族家中的餐桌上,傣家人用糯米香竹盛糯米烧制出的香喷喷的竹筒饭无不让食之者啧啧称叹。而哈尼族人家用竹筒烹调的竹筒鸡,其香嫩可口的味道同样让食之者津津乐道。版纳甜竹、黄竹、龙竹、苦竹等都是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特别喜爱食用的竹类植物,他们不仅鲜食,还会制作成干笋丝、干笋片以备食用。
  只要到过西双版纳,品尝过傣味的客人一定记得傣家人餐桌上的炸青苔或烤青苔这道特殊的菜肴。傣家人喜爱食用青苔,他们常常从山间的溪流中捞取青苔,通过特殊加工制作成薄片晒干,用油炸或用火烤来食用,食之香酥可口,回味无穷。傣族的一则歌谣《充食歌》就描述了那时人们“挖树根、摘树叶、啃芦苇、吃芭蕉花、捞青苔嚼”的情形,充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与森林中的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西双版纳,布朗族有腌酸茶,而基诺族则有“凉拌茶”。基诺族是西双版纳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自古就有吃食野生茶的饮食习俗。他们将森林中的野生茶采摘回去洗净切碎,拌以多种佐料腌制后,即可食用,这种菜肴称之为“凉拌茶”。据基诺族民间走访,他们民族“凉拌茶”的种类多达13种,最著名的有“酸蚂蚁蛋凉拌茶”。其做法就是在每年的三、四月时,将掏出的酸蚂蚁蛋清除成形蚂蚁和其他杂质后洗净,再与切碎后的野茶拌以佐料腌制而成,食之风味独特,既消暑,又开胃。
  西双版纳是有名的普洱茶重要产地,历史上就有南糯山、攸乐山、象明和易武等产茶名山,所以,西双 版纳的少数民族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还常从山上采来各种植物煮水当茶喝,比如猫须草、葫芦茶、紫珠、假木豆、长管假茉莉、阔叶风车子、大猪屎豆、大花哥纳香、大叶千斤拔等,这些作饮料的植物除有特殊风味外,很多还具有清热、解毒或促进食欲、帮助消化的功效。
  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尤其年纪较大的妇女具有嚼槟榔的嗜好。他们把切细的槟榔种仁,加上石灰,并用芦子的叶片包裹放进嘴里咀嚼,据说具有固齿防蛀的功能。由于槟榔含有丰富的鞣酸,咀嚼后有鲜红色的汁液,把牙齿染成紫红色,他们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黑齿”。
  在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中,至今还保留有用植物制成的树皮衣,据说是过去他们的先民狩猎时防身之用。树皮衣有些是用箭毒木制成,有些是用其他树皮材料加工而成。在今天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节日庆典上,如基诺族的“特懋克”节,就可以看到这个民族有人身着树皮衣或其他利用天然动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各种服装及饰物来欢度自己的节日。
  瑶族在西双版纳的分布不到2万人,对于这里的瑶族,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蓝靛瑶”。蓝靛是一种可做染料的植物,以它冠名一个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与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来,西双版纳的“蓝靛瑶”喜穿青布,正是这个原因,他们便长期种植蓝靛,用特殊工艺取得蓝靛色素以染织青色白布,缝制衣服。
  每年4月中旬的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傣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泼水当天,参加者不管是否相识,相互间尽可以将水泼向对方,没有人会对你的行为横眉怒对。而对于尊贵的客人,傣家人则会用一些植物的小枝叶,特别是开有香花的植物的枝叶沾上银钵里的水轻轻洒到客人身上,以示对客人的祝福。
  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对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而言,大自然馈赠的热带雨林是他们赖于生存的宝藏。他们与热带雨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时,很多少数民族深悟这个理念,特别是傣族,其祖先就留下有“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农田,没有农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人就不能生活”的古训。质朴的生态观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傣家人保护森林的意识。
  在我国56个民族中,西双版纳的傣族是传统栽培薪炭林用作燃料的唯一民族。西双版纳是我国植物资源最富集之地,从科学的角度讲,傣族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在过去人烟稀少的年代,茫茫无际的森林完全可以为他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薪材作燃料。然而,居于茫茫密林的傣族,从不因为守着森林而滥伐天然林获取薪材,而是从遥远的异国他乡引种栽培一种叫铁刀木的植物来解决居家生活的燃料。据说,铁刀木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引入西双版纳的,傣族民间访问表明,铁刀木在西双版纳至少有四百年以上的种植历史。由于铁刀木生长迅速,燃烧性能好,傣族世世代代把它作为薪炭林种植。
  宗教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一种理性思索,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过去、现在、将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双版纳各族人民都信仰原始多神教,认为万物有灵,因而产生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人物崇拜等。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后,傣族、布朗族既信仰原始多神教,也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这些信仰都与森林和动植物相联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植物文化,并通过这种文化,比较有效地保护了森林,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龙山林的概念是人类早期对森林和祖先崇拜的产物,借助于神的力量保护人们的平安和健康,以求得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一致。以傣族为例,龙山分为三个等级,即召片领龙山、勐龙山和曼龙山。据调查,西双版纳的“龙林”约有600余处,面积不少于10万公顷。这些“龙林”大部分是风水林和水源林。由于有了“神”安息在山上的传说,山就成了“神山”,林也成了“神林”,被人们当作“神”来崇拜和保护,任何人均不得随意进入“龙林”采集和狩猎,“龙林”已成为不是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受传统质朴生态观和佛教文化的影响,西双版纳的傣族世代都倡导保护森林而不随意砍伐森林。当你今天走进西双版纳时,每一傣族村寨附近种植的铁刀木薪炭林也许会在不经意间映入你的眼帘,而这恰恰是西双版纳傣族保护森林所表现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而言之,西双版纳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傣族、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生活中与植物密切发生关系的故事在有限的篇章里难以尽述,虽不能尽数道来,但我们有理由认为,他们的生活确实因为植物而丰富多彩!
  
  (责编 李 �)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