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未来,在云端!:《在云端》
 

未来,在云端!:《在云端》

发布时间:2019-03-22 04:19:02 影响了:

  现实的抉择 私有云、公有云与传统数据中心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I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lh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产物。云计算不是一种技术,更像是一种商业模式。云计算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个云计算厂商、标准化组织。个人对云计算的定义不同,因此有人说“对于云计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虽然云计算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云计算的分类还是比较标准的,根据服务模式可以把云计算分成软件即服务(Sonware as a Service, S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laaS),根据部署方式可以把云计算分成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数据安全,公有云的不确定性
  公有云是指由专业服务商建立IT基础架构,直接向外部用户提供服务的云,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服务,并不拥有云计算资源。目前典型的公有云提供商有微软,谷歌、亚马逊,以及国内的阿里巴巴、用友等。对于使用者来说,公有云的最大优点是其所应用的程序、服务及相关数据都存放在公有云上,自己无需做相应的投资和建设。而最大的问题则是,由于数据不存储在自己的数据中心,其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同时,公有云的可用性不受使用者控制,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008年,针对云计算时代企业对“云”服务的担心,IDC曾采样了244个企业客户,并对企业客户担心的问题做了一个详细的划分和统计。其中,信息安全是企业采用“云”服务的最大顾虑。面对公有云在数据安全方面的不确定性,私有云开始进入企业用户的视野。
  
  私有云,企业自己的云
  私有云,是指企业自己搭建IT基础架构,面向内部用户或外部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企业拥有IT基础架构的自主权,并且可以基于自己的需求改进服务,进行自主创新。私有云比较适合分支机构众多的大型企业或政府部门。随着这些大型企业数据中心的集中化,私有云将会成为他们部署IT系统的主流模式。相对于公有云,私有云部署在企业自身内部,因此其数据安全性、系统可用性都可由自己控制,其缺点是投资较大,尤其是一次性的建设投资较大。
  Gartner的分析师汤姆・比特曼在最近的博客中写道,根据他对IT经理人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安全和隐私已经成为企业用户更加关心的问题,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3大公有云问题的总和。他还写到,在这些参与投票的IT经理人当中,有75%的人表示他们到2012年会部署私有云,有75%的人表示到2012年他们对私有云的投入会超过对公有云的投入。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师弗兰克・吉列特也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这两年IT企业用户把更多的重点集中在了私有云上。他表示IT经理人“对将数据放在防火墙之外并不感兴趣”。
  
  私有云与公有云
  服务范围的不同,决定了私有云与共有云的主要差异前期投入、数据安全性,服务质量和稳定性、现有IT流程管理,现有资源利用率,部署的灵活性等方面各有不同。
  1 前期投入:公有云明显少于私有云
  在前期投入上,公有云具有明显的优势。公有云的最大优点是,其所应用的程序、服务及相关数据都存放在公有云的提供者处,自己无需做前期相应的投资和建设。使用公有云可以把前期的资本投资转变为运营费用。
  2 数据安全性:私有云更安全
  公有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数据不存储在企业自己的数据中心,其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私有云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可实现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对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而言,业务数据是其核心,是不能受到任何形式威胁的,这就决定了大型企业不会将其关键业务的应用放到公有云上运行。私有云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也可以将它们部署在一个安全的主机托管场所。
  3 服务质量和稳定性:私有云的服务质量更高
  就目前而言,公有云的服务质量还不确定(如亚马逊公有云服务网络曾经一个月断网两次),公有云宕机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私有云一般在防火墙之后,而不是在某一个遥远的数据中心中,所以当企业员工访问那些基于私有云的应用时,它的服务质量(SLA)应该会非常稳定,不会受到网络不稳定的影响。
  4 现有IT流程管理:私有云对现有IT流程管理影响更小
  对大型企业而言,流程是其管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完善的流程,企业将会成为一盘散沙。不仅与业务有关的流程非常繁多,而且IT部门的流程也不少比如那些和塞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相关的流程,并且这些流程对IT部门非常关键。在这方面公有云很吃亏,因为假如使用公有云的话,将会对IT部门流程造成很多>中击,比如在数据管理方面和安全规定等方面。而私有云因为一般在防火墙内,所以对IT部门流程冲击不大。
  5 现有资源利用率:私有云对现有资源利用率更高
  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都会有很多遗留/旧有(legacy)的应用,而且遗留的大多都是其核心应用。虽然公有云的技术很先进,但却对保留的应用支持不好,因为很多都是用静态语言编写的,而现有的公有云对这些语言支持很一般。私有云在这方面做得相对不错,比如微软推出的Azure就能非常方便地构建基于NET、Java、PHP、Ruby的私有云。而且一些私用云能够利用企业现有的硬件资源来构建,这样将极大降低企业的成本。
  6 部署的灵活性:私有云部署更加灵活
  在部署灵活性方面私有云比公有云更有优势。私有云的部署灵活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企业拥有基础设施,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础设施上部署应用程序的方式,二是私有云可由企业自己的IT机构来进行构建,也可由云提供商进行构建。
  从上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对比结果来看,私有云更有优势。不过私有云从概念,解决方案、应用上都比公有云要少,因此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企业接受并应用。而且私有云是有钱人(大企业)的游戏,更不是一个想玩就玩,不想玩就退出的游戏。虽然现在一些厂商开始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简易型私有云解决方案,但是其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私有云与传统数据中心
  无论是私有云还是传统数据中心,其部署的初衷都源于应用的潜在需求。IT设施之于应用,就像我 们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属于基础建设。企业过去的IT建设过程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流程业务部门制定需求→采购→系统交付→转交给数据中心进行运维管理。因此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业务部门需要部署自己的IT系统,并不断交付给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这种方式让数据中心成了成本中心。
  传统数据中心的资源分配,一方面要考虑最大量,另一方面要为未来留出空间,因此很难达到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的标准。传统数据中心的能耗指标都在2以上,而私有云的新型数据中心能效指标都能达到1.2左右。这个是如何达到的呢?将IT资源的划分做到和需求的形影相随就能实现。
  当前大部分数据中心中的IT系统都是采用传统方式构建,企业在构建这些数据中心的时候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保障应用能够稳定、安全和可靠地运行。在资源利用率、绿色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考虑比较少。
  不仅如此,目前一些数据中心包括成千上万台服务器。当服务器数量持续增加的时候,数据中心的复杂度和管理成本急剧上升。大型数据中心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可靠性问题。当一台服务器的可靠性达到99.99%,意味着其一年的故障时间约为53分钟。但如果数据中心中有―万台这样的服务器,那么要保持整体的高可靠性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硬件的冗余设计来提高单台服务器的可靠性,但是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较高,而且随着服务器数量的增加,这种方式的有效性会逐渐降低。因此,新型数据中心开始通过软件的方式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硬件服务器上通过一个软件层来构成一台台逻辑服务器。这样当某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进行隔离,由于整个数据中心规模很大,因此对整体计算能力和可靠性不会造成影响。另外采用这种方式构建的企业数据中心的底层可以采用廉价和标准的通用硬件,更容易进行改进和升级。
  随着计算机技术(包括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数据中心的架构经历了一个“集中→分散→集中”的模式。私有云不使用传统的数据中心,而是使用高度虚拟化的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组合,以优化的IT性能和利用率,同时向企业提供改善效率和灵活性的服务。私有云借助实施了自动化的自助服务资源配置和成本分摊功能的管理软件框架,把虚拟服务器管理与物理服务器管理结合起来。传统的数据中心是数据中心的第一代,而私有云是数据中心的第三代,在公有云受阻、私有云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传统数据中心首先要做虚拟化,再从虚拟化的数据中心向动态数据中心进行过渡,帮助企业进入私有云时代。
  
  返璞归真 透视云计算之九大特征
  
  在过去的3年半里,我们身处对于云计算的摸索及实践的螺旋式发展中。云计算在中国快速升温的同时,公众开始逐步认同云计算理念。市场分析师和权威媒体已经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绝大多数公司将采纳云计算。今天,认识并应用云计算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把握市场脉搏的必修课。然而,从古至今任何热门话题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混淆和误解。当一些新的IT服务以云计算的形式被提供出来的同时,也有另一些旧的产品被贴上“云计算”的标签重新包装,以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推向市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大家缺乏对云计算的统一认识和深刻理解,认为使用了某个云计算相关的技术就是实现了云计算,却并未再进一步延伸至云计算的更深层次,忽视了云计算更高的价值,云计算在业务模式上的创新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云计算尚处于发展阶段。市场上还存在很多空白地带,在这些地带缺乏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来规范和定义,因此出现了很多发挥的空间。
  那么,在言必称“云”、万事皆“云”的时代,云计算的意义何在?若是用户之前已在使用所谓的“云”,那么今天的云计算又能带来什么新价值,使用云和不使用云有什么区别吗?在这种混乱状况下,原本对云计算抱有高度期望的用户感到迷茫和困惑,对云计算本身产生了怀疑,云计算产业链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也许,是时候用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来回头审视“云”的本质,重新思考发展云计算的本意了。
  就像盲人摸象一般,触手可及的事物往往会影响人们的观点和意见。对于云计算这种革命性的理念,我们需要的是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绝不能只停留在我们今天已然拥有或者目前能接触到的层面。只有这样,云计算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成为2007年至2010年这个代表IT与业务融合的重要时期的标志。
  IBM从7年前开始已经在硅谷运行内部云,为我们全球的10余万名员工提供服务,帮助IBM不同区域的员工有同等机会获得世界级的IT资源,来为IBM全球的客户及时提供企业级的产品和服务。在过去的3年半中,从政府服务、电子商务、下一代IDC到高等教育,高性能计算,金融服务、医疗和分销领域,IBM大中华区云计算团队已经在主要领域成功地验证了云计算。毫无疑问,同所有重大变革一样,验证“云”的优势需要时间,需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验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云”被普遍接受、云计算应用与技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云计算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使各个组织真正实现业务需求与IT供应的整合,同时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基于长达7年的云开发经验和3年半的云实践市场经验,我们认为云计算应具备如下九大特征,涵盖了基础架构(IaaS)、平台(PaaS)和软件层面(Saas)。
  1 IT能力以服务形式提供,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分离(针对公共云,提供者和使用者是不同企业,针对私有云,提供者和使用者是不同部门),使用者无需拥有IT资产。
  2 网络化访问采用分布式架构,用户通过网络访问服务(指现有大量集中式架构的IT服务和应用,如虚拟桌面应用)。
  3 用户自助服务服务使用者只需具备基本的IT常识,经过业务培训就可使用服务无需经过专业的IT培训(现有IT用户需要经过专业的IT培训和认证),自助服务的内容包括服务的申请/订购、使用、管理,注销等。
  4 提供开放的服务访问和管理接口,云服务提供标准化的接口供其他服务调用,方便服务开发者基于开放接口开发构建新服务(现有大量的IT服务并不提供集成接口,需要大量的二次开发)。
  5 持续的服务更新与孵化云计算提供的各种服务能力可随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并孵化出新的能力,同时这种改变可做到向下兼容,即保证原有使用者的持续使用(现有软件的使用模式缺乏这种持续更新的能力)。
  6 资源聚合成池,服务的提供由一组资源支撑,资源组中的任何一个物理资源对于服务来讲应该是抽象的,可替换的(现有IT服务的部署与物理资源绑定),同一份资源被不同的客户或服务共享,而非隔离的、孤立 的(现有IT服务的运行模式多为竖井式,物理隔离)。
  7 自动化管理与快速交付有效降低服务的运维成本,平均每百台服务器所需的运维人员数量应小于1个(现有IT服务管理模式下,每百台服务器运维人员数量大于5人),对于服务使用者的服务申请快速响应,响应时间应在分钟级(现有IT服务模式下,服务交付时间多为天级)。
  8 弹性扩展 服务使用的资源规模可随业务量动态扩展,这种扩展对服务使用者和提供者是透明的,扩展过程中服务不会中断,且会保证服务质量(现有IT服务的扩展缺乏弹性,且多会影响服务质量)。
  9 资源使用计量,与资源共享相关,在共享的基础上,服务提供者可通过计量去判定每个服务的实际资源消耗,用于成本核算或计费(现有IT服务管理模式下,缺乏对资源使用的计量)。
  在以上九个特征中,前五项是关于云的使用模式,而后四项是关于管理模式。把这些特性作为衡量IT服务云计算成熟度的指标,我们就可以定量地评价一个具体的IT服务是否是一个云计算的实例。我们认为如果一项服务具备了超过以上所包含的七项特性,就可以认为该服务是一个典型的云计算应用案例。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每项指标都体现了一部分云计算的价值,我们不能“为做云而做云”,而是需要通过云带来价值。通过以上指标的衡量方法,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我们从云中所获得的价值有多大。如果不制定这样一个指标,我们便失去了一个很好的“试云石”,很容易陷入到“为做云而做云”的怪圈中去,丧失了创造云最初的动机。
  
  IT资源核心的进化 云端的新型动态数据中心
  
  信息安全是企业采用云服务的最大顾虑,这种顾虑让公有云的普及之路显得比较漫长同时也助长了私有云概念的兴起,微软认为私有云是一种在企业和组织专享资源之上部署实施云服务的方式。私有云部署在企业自身内部,因此其数据安全性,系统可用性都可由自己控制。同时通过对专享资源额外的控制和定制,利用私有云可以获得与公共云相似的大部分特性与收益,包括自助服务,伸缩性以及可扩展性。
  
  瞄准云端,企业需要的是什么?
  私有云部署在企业的数据中心内部,基于客户个性化的性能和成本要求,面向服务的内部应用环境。微软推出的解决方案基于成熟的Windows Server和System Center等系列产品,并且能够与现有应用程序兼容。在私有云环境中可提供两种模式的云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laas)以及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微软针对laaS,PaaS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通过laaS,可以将IT基础设施资源(计算机、网络及存储)当作服务使用,PaaS则可以将应用程序平台作为服务提供。
  微软主要有3类云计算解决方案,即Live和Online解决方案,Windows Azure平台解决方案,以及动态数据中心解决方案。Live和Online解决方案,Windows Azure平台解决方案是公有云的解决方案,动态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是私有云解决方案。动态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属于laaS,有助于企业或组织构建安全可靠、共享的数据中心,针对业务系统的用户提供自服务机制,实现基于网络的IT资源内部租用与核算管理,并为系统的高可扩展性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业务计算能力与IT资产的剥离,让数据底层的IT基础设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从而满足业务的多变性并促进业务的高速发展。
  动态数据中心的功能包括自服务功能,服务生命周期管理,资源管理,资源服务,安全管理以及对外接口等。动态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创建虚拟环境来运行应用,用户可以按照需要弹性分配适当的应用配置,并且支持动态扩展。具体功能特点包括部署,7×24监控、优化,保护和灵活适配这5个方面。其中,部署功能包括部署服务器、网络和存储服务等资源,灵活的自我管理。7×24监控功能包括收集运行情况数据来更好地满足服务质量(SLA)需要,监控资源利用情况。优化功能包括持续监控和在不影响或少影响应用运行的情况下主动根据运行需要来调整和迁移服务器,分配“合适”的资源。保护功能包括防病毒、垃圾访问过滤和防火墙,应用和数据备份,保证99.9%正常运行时间和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灵活适配功能包括容易调整环境,部署新资源,存储、带宽等根据需要可以动态调整,支持不同虚拟技术,并可以管理不同类型的虚拟机。
  
  动态数据中心的核心技术
  动态数据中心的核心是其系统管理服务能力,它也是动态数据中心对外提供服务的保障。系统管理服务主要提供针对不同资源的管理、调配、安全等服务,并提供符合WS-*标准的开放接口。这些能力主要由4大服务组成,包括虚拟机资源管理(虚拟化)服务、系统监控服务数据保护服务和配置管理服务。这些服务的底层功能主要由System Center管理软件提供。
  
  面向服务的接口设计
  动态数据中心的核心管理能力是通过服务层的编程接口来对外提供服务的。这些服务的实现采用了基于契约或面向接口的编程方式,并使用了微软的分布式通信技术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WCF支持新的WS-*系列协议,并能够通过像SOAP/HTTP这样的开放标准实现异构系统的互操作。动态数据中心的服务设计也是完全以此作为公共的技术基础,在Hyper-V和DSystem Center的基础上构建出核心管理服务。
  管理服务对外提供的接口可以分为服务开通,业务管理和信息查询3大类。服务层的自服务 门户和管理门户都是基于这些服务接口而设计的。管理服务实现层通过WMI(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编程接口与系统管理和虚拟化产品进行交互,有些场景中也应用了PowerShell脚本与底层产品进行集成。底层系统管理和虚拟化产品的不同API技术,复杂的技术实现如PowerShell,托管代码、WMI和非托管代码等都被管理服务实现层屏蔽了。这种设计方式使得整体系统架构层次清晰,并更加容易扩展。
  
  虚拟化服务
  动态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服务是针对虚拟机和宿主机相关管理的服务,这个服务实现主要基于底层Hyper-V和System Center Virtual Machine Manager产品之上。虚拟化服务主要提供下列功能
  1 管理虚拟服务器的配置设置,包括虚拟机的启动、关闭、快照等;
  2 配置的虚拟网络(VLAN)和虚拟服务器的负载均衡;
  3 虚拟机在最可用的物理服务器环境中 的自动分配,
  4 创建和管理虚拟机实例使用的模板,
  5 创建和管理系统镜像,包括VHD镜像等;
  6 管理物理服务器实例。
  虚拟化服务通过Hyper-V和System Center Virtual Machine Manager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虚拟机管理解决方案,使物理服务器重组,整合到虚拟机架构上,提供端到端的管理支持。虚拟化服务可以管理运行在Hyper-V以及VMware ESX上的虚拟化基础架构。
  
  动态数据中心的架构分析
  动态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拥有清晰地逻辑架构最上层是服务层,提供账户管理,服务目录,部署服务和用户报告等,下面一层是管理层,提供资源管理和负载均衡,再下面一层是虚拟化层,提供硬件虚拟化和应用虚拟化;最底层是包括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等在内的资源层。最终帮助用户实现动态数据中心的以下功能。
  1 资源池管理 集中管理中心的硬件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
  2 动态分配服务 平台可以动态分配服务资源。
  3 自助服务门户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助申请计算资源,平台根据SLA和用户付费情况决定审批结果。
  4 应用和服务管理 应用管理,服务度量计费,SLA等,数据存储和灾备服务。
  对微软动态数据中心架构的分析可以从核心管理模块,服务器共享资源池网络管理、存储管理、物理架构4个方面进行。
  1核心管理模块软件架构
  企业云,动态数据中心平台的设计追求标准化、开放性、完备性健壮性、灵活性可监控/可跟踪性、安全性,运营性和可维护性等要求,同时遵循松耦合、模块化。可重用、可配置的原则。以B/S架构设计并保持可扩展性,为客户提供可度量的标准服务,并采用Java、.NET等开发平台进行开发。
  2 动态云计算平台服务器共享资源池的网络管理
  动态云平台的网络管理功能,经过Web Service包装过的网络管理接口,调用虚拟机虚拟交换机的控制单元和管理物理交换机的控制单元在物理交换机与虚拟交换机共同调整VLAN Tag实现系统的网络集中管控。
  3 动态云计算平台存储管理逻辑架构
  为了保证动态云计算平台能够提供通用的存储管理接口,屏蔽各个厂商的不同存储管理工具,为动态云平台用户提供统一的存储沟通渠道。动态云平台通过脚本接口和第三方接口与存储设备控制器通信。第三方存储管理接口,比如Citrix StorageLink、Brocade Storage Fabric等平台为动态数据中心未来的扩充做准备。
  4 物理架构
  从根据物理架构设计的实施架构图来看,企业云平台包括管理服务器、生产服务器、存储,管理网络、生产网络和存储网络。
  
  写在最后
  解决方案的目标是落地,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产品。在构建私有云上,微软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2010年11月8日微软发布了最新私有云产品包“Hyper-V Cloud”,微软声称这是它为那些想要速度更快且无风险的私有云部署的客户开发的基准架构,它将该架构称作“Hyper-V Cloud Fast Track”。对于企业用户来说,部署私有云并非对新技术的追捧,而是出于优化IT资源的考虑。通过部署私有云,可以为业务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laaS,提升数据中心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提高IT资源的可用性,并将IT维护操作对业务的影响降到最低,根据IT资源使用情况和服务级别将成本核算到客户和业务部门。
  
  私有云的终端拓展 VMware桌面虚拟化应用
  
  随着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1T基础架构变得过于复杂和脆弱。目前,大多数企业70%的IT投资主要用于维护,只有很少部分支持战略性业务项目。随着用户要求的响应时间越来越短和管理成本越来越低,IT架构需要一种更好的策略。云计算是一种能够降低IT复杂性的新方法,它将按需提供的自助管理虚拟基础架构汇集成高效池,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计算资源。
  实际上,构建各种云的软件、硬件大体上相同,不同的云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对于企业来说,私有云将IT部门的资源管理方法由管理离散的硬件更改为管理虚拟化的共享资源池,其中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连接。通过虚拟化所有IT资源,IT人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针对高优先级应用程序进行动态资源分配。对于企业私有云的创建、管理与应用而言,基于VMware vSphere 4.1.View 4.5的企业虚拟桌面应用是目前比较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解决方案。
  虚拟桌面与云计算的结合,成为企业用户在现有IT资源基础上提高利用率和可管理性的综合选择。以云计算应用模式来改进企业IT计算资源的提供模式,而以桌面虚拟化作为企业用户获得资源的途径和手段。这种桌面即服务(Daas,Desktop as a servlce)的模式,对于追求提高终端管理、降低IT投资,简化维护流程的企业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VMware View 4体系结构
  基于VMware View的私有云,其核心是VMware ESX Server(提供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机),vCenter(用于管理VMware ESXServer服务器),View Connection Server(View连接服务器)用于控制并管理vCenter Server,并通过vCenter Server部署,管理、生成、释放运行在VMware ESX Server中的虚拟机。VMwam View提供多种虚拟桌面,除了可以在VMware ESX Server中提供集中式管理的虚拟桌面外,还可以通过在vCenter上安装ViewComposer组件,在VMware ESX ServeL上创建“克隆连接”的虚拟机以减少空间的占用。
  
  VMware ViJew私有云应用实践
  
  作为一套成熟的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VMware View包含多个功能不同的组件。VMware vlew 4功能比较强大,各组件的功能也比较多,实现的虚拟桌面的方式也不同可以有运行在虚拟机中的“虚拟桌面”,也可以使用“终端服务”实现虚拟桌面,还可以创建基于虚拟机克隆的桌面等。
  企业使用VMware View 4构建私有云并非难事,只需要按照标准的流程操作即可。第一步是准备工作,包括网络环境设置、服务器部署。具体操作包括准备Active Di rectory服务器、部署ViewConnection Server虚拟机,将ViewConnection Server与vCenter Server虚拟机加入到Active Di recto ry网络。在完成准备工作后,接下来就 是细节的如配置View ConnectionServer、创建Windows虚拟机模板、部署基于虚拟机的虚拟桌面等操作。
  准备虚拟机对于需要进行大规模部署的企业来说,准备“模板”虚拟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虚拟桌面统一使用Windows XP,则需要创建Windows XP的虚拟机,如果企业统一使用Windows
  7.则需要准备Windows 7的虚拟机。在创建好虚拟机之后,还要专门创建虚拟机的“部署规范”。
  在创建“模板”虚拟机时,要综合考虑vSphere Serve服务器的存储空间、需要提供的虚拟桌面的数量、企业用户在运行虚拟桌面时,对应的虚拟机需要分配的磁盘空间大小。在大多数情况下,为Windows XP的虚拟机分配30GB-40GB、为Windows 7的虚拟机分配50GB-60GB,并且只划分一个分区,就可以满足大多数的需求。如果某些用户需要更多的空间,可以在服务器通过共享文件夹的方式,为用户分配空间。
  VMware系列产品的虚拟机,显卡性能并不好,即使是安装了vMwareTools之后,其显示性能也一般。在使用VMware ESXServer、VMwareServer的虚拟机,并且远程操作这些虚拟机时(直接使用远程桌面登录到虚拟机除外),鼠标反应比较缓慢。当然,VMware产品的长处并不在此,VMware系列虚拟机的磁盘性能,网络性能,以及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与产品的易用性,是其他产品无可比拟的。基于VMware View的虚拟桌面,所有的虚拟机都是运行在VMware ESX Server中。
  
  将私有云扩展到Internet
  
  在部署好企业内部VMware ViewS,拟桌面后,如果要将VMware View 4创建的企业内部私有云扩展到Internet,需要通过安装VMware View Connection Server的安全连接服务器,并将其连接到Internet(或者通过企业的边缘防火墙将其发布到Interne)。此时异地的员工以及经过授权的用户,通过Internet连接View安全连接服务器,就可以使用企业内部提供的虚拟桌面,实现云服务的外部使用。
  
  写在最后
  
  VMware的优势体现在服务器的虚拟化(VMware ESX Serven,高效、方便的管理工具(vCenter Server),以及与此相配套的~系列工具包(例如迁移工具包vCenter Converten。使用VMwa re的桌面虚拟化产品VMwa reView,优先采用类似服务器虚拟化的方式、让虚拟机运行在VMware ESX Server中,相对于微软的终端服务和Citrix的xen Desktop虚拟桌面,会占用更多的服务器资源。但是VMware View的虚拟桌面,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是独立的,每个用户的虚拟桌面的启动,运行、更改,甚至死机,以及虚拟桌面的生成与销毁,不会影响其他用户,这也是其他产品的虚拟桌面所不具备的。对于有意更新IT资源配置模式。改进IT管理和维护的企业来说,这是不容忽视的优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