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马小平老师对中国语文教育界的启迪|马小平
 

马小平老师对中国语文教育界的启迪|马小平

发布时间:2019-04-11 04:47:33 影响了: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呼唤教育家的时代,因为教育振兴与中华民族复兴休戚相关。正因为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才对英年早逝的语文教育家马小平充满了痛惜与怀念。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马老师走了,一个真正的教师走了。他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却很早就有全球教育眼光,在21世纪的世界大格局、人类文明的大视野下,来审视和思考我们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他的高瞻远瞩,他所具有的‘教育思想者’的品格,让我格外关注。”作为一个职业督学,我试图解读马小平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的意义,既作为对马老师的悼念,也寄托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期盼。
  启迪之一:名师之道首先在于铸就崇高师德
  解读马小平的教育人生以及他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的意义,我们深深感受到,名师的成长之道首先在于铸就崇高的师德。马小平是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级的毕业生。他才华横溢,能文善道;与人相处,富有道义的热情与亲和力。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有多次转行机会,离开清贫而又辛劳寂寞的三尺教坛,但他无怨无悔,坚守在中学语文教坛。他说:“干教育这一行,如果不是十分的热爱,干得不愉快,而且还痛苦,那就真正要赶紧改行。但是我们如果执意选择教育,那我们就得朝最好的方面去做。”他对教育有一种殉道者的执着与热情。即使在医生诊断他已经患脑癌,叮嘱他不要过于劳累的情况下,他还坚守讲台,以致授课时昏倒在讲台上。心知自己来日不多,他还抱病编完了供中学生阅读的《人文素养读本》。《读本》包括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公民的诞生:公民意识与公德意识;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和平意识与关爱意识;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在不公平中寻求公正:公平与正义意识等,共9个章节,收入古今中外的思想者、作家代表作,洋洋数百万字。
  他为什么要抱病完成这样巨大的编辑工作?因为这蕴含着他对当代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忧思,寄托着对提高下一代民族素质的期盼。这是一个教育家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赤诚之作。我们听听当年他的主治医生对他抱病编辑《人文素养读本》情形的叙说:“我们开始治疗,治疗就知道他的病是淋巴瘤,淋巴瘤在我们血液系统里面就是一个恶性肿瘤,但是马老师没有像一般病人那么恐惧,他好像也没有很在意。我现在想来,可能马老师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他的事业上了,……他肯定是没有在意自己,根本就不畏惧,他就是坚持工作。我每天两次去查房,看到他的姿态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状态,永远是笔记本放在自己胸前,在那里写东西。”这里为我们定格了一个多么伟岸的师魂:为了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他连死神都不畏惧,那样坚强与淡定;在这种坚强与淡定后面,矗立着何等崇高的师德。
  再听听学生对他的评价:“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老师那么简单,他是把教育当成了他人生的一部分,他教育学生不仅是教我们知识,更是教我们一种精神,这是我从他教课的过程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马小平就是以自己人格影响学生的精神导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在马小平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
  启迪之二:语文教育的至境在于人文情怀与学科能力培养的完美融合
  在应试教育顽疾仍困扰着我们的环境中,中学语文教育同样被题海战术和频繁琐碎的考试肢解得支离破碎,语文教学所要求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目标难以实现。但是,早在二十多年前,马小平就在思考并实践着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了。1987年,马小平在一次湖南省中学青年语文教师教学研讨会上指出:“应该把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从认识论、方法论的层次上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在世俗的不解甚至责难中,他坚韧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将人文情怀与学科能力培养融合起来。
  马小平老师的语文课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是真正的语言文学课。通过他的课,学生们的文学感知与欣赏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高。他是从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的规律入手来把握语文教学的。他认为对于语文教学,应该把握这样几种关系:
  一是语文知识内部的关系。包括语和文的关系,语文材料,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这门知识的结构和序列的关系等。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和客体(教材)的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过程究竟是怎样的。三是教授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体的关系。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只有把学生这个教的客体变为学的主体时,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
  马小平不仅从宏观的多学科角度来把握中学语文教学,而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种文体的美学特征、每一篇教材的写作方法的分析与讲解,都追求鞭辟入里,绝不隔靴搔痒,大而化之。我曾读过马老师的《〈汉魏五言诗〉三首备课札记》,其内涵之深刻、视野之辽阔令人赞叹。转述难以传达其神韵,只有摘抄数段如下。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这是古诗教学的关键。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中国文学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精神境界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关了。”
  我们追求怎样的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我们倾听怎样的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我们懂得怎样的忧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我们享受怎样的悠闲:“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们感受怎样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我们回味怎样的孤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
  我们体会怎样的苍凉:“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中国文学中长吟不衰的母题年复一年地缭绕在我们心头。这里所选的“汉魏五言诗三首”涉及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大永恒的母题:爱情→怨女的母题;建功立业→英雄情结的母题;归隐田园→寻找家园的母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