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探析三年级学生计算错误成因及对策_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
 

探析三年级学生计算错误成因及对策_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9-06-11 11:15:21 影响了:

  【直击现状】  运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结合三年级下册期中独立作业进行了统计,发现计算出错(仅包括口算、估算、笔算三大题)的学生占了总数的39.8%,而且错误类型多样,其中漏题、抄错数字、看错符号的占错误总数的27.8%,算理不明出错的占18.5%……学生自我反思太粗心。这些计算上的错误,难道真是“粗心”惹的祸吗?
  【追溯根源】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聚焦错误,专题研讨,寻根问源,认为其主要症结在于下面几点。
  一、学生层面
  1.基本口算没过关
  一、二年级要求熟练掌握一百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熟练地口算,因此计算时频频出错。
  2.算理算法模糊不清
  计算错误中有一部分是由于算理不清晰造成的。如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明、“商中间不够除时用零占位”等算法模糊,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此类错误频繁出现。
  3.心理素质不够稳定
  三年级的学生其生理、心理正处于成长期,他们注意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都不是很强,感知事物比较粗糙、不精细。因此,在计算时往往不能高度集中精神,容易分心,结果丢三落四:看错符号、数字了,忘记进位、退位了,乘法做成加法了……
  4.良好习惯未养成
  (1)书写不端正。有些学生字写得歪歪斜斜的,有时候自己写的数移下来也会写错,如将0写成了6、5写成了3。
  (2)草稿一团乱。一、二年级学生不太需要写草稿,到了三年级,部分学生在计算时即使口算不出来,往往也懒于写草稿;有些学生虽学会写草稿了,但草稿本实在“太草”;有些学生把草稿写在书本或作业本的边角上,位置不够时挤着写,从而造成计算出错。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规范写草稿的习惯。
  (3)检查走过场。不少学生计算时只求算完,不管对错,埋头计算,不屑检查。教师督促检查时,学生不过是再看一遍计算过程,基本上发现不了错误。检查只是走过场而已。
  二、教师层面
  1.口算方法和技能目标的本质流失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课程改革后,课堂上很少看见“口算训练”的影子。虽然每个年级都有配套的口算练习本,但教师很少安排专门的训练时间,只是布置学生自己练习,集体对答案,忽视了口算方法的引导和口算技能的训练,“重视口算”形同虚设,导致学生计算的根基不实。
  2.主题情境与“数学化”的对接错位
  三年级教材中,每一个计算教学的例题均安排了主题图。这些主题图架起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部分教师在让学生观察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处理不妥,或蜻蜓点水,或留连忘返,错失了问题情境与计算模型对接的最佳时机,挤占了算法建构和技能形成的时间,使主题情境与“数学化”对接时缺失了本质内容,影响了学生算法的探究、建构和巩固。
  【有效对策】
  一、寻根固本,彰显口算的方法和价值
  1.明确口算的实质和要求,使学生“想口算”
  口算是心算,是一种很好的心智活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口算更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教师要明确第一学段口算的要求:一年级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8—10题/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要求:3—4题/分);二年级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要求:8—10题/分);三年级熟练掌握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口算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他们想口算的需求。
  2.掌握口算的算理和算法,使学生“能口算”
  口算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经历算理的探究过程。如教学口算除法60÷3时,引导学生借助操作(分小棒等)来理解算理:6个10除以3等于2个10,促使学生在建构算理、算法的过程中能口算。
  3.采用多样的操练方式,使学生“会口算”
  口算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教师要采用多样的口算操练方式,如“听算”练习(师读题,生说得数,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视算”练习(生看卡片说得数,锻炼学生的瞬间记忆力)、“限时口算比赛”等,使学生逐步实现思维过程内化后的“自动化”,能脱口而出,从而达成课标的要求。
  二、张弛有度,实现主题情境与“数学化”的和谐融合
  教师在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取舍、张弛有度,使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建构计算模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例一: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元?主题情境信息量较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如丁丁买了3本,文文买了8本,扬扬买了10本,阿姨买了一套。再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思考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使学生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四个问题:丁丁:24×3 = 72(元);文文:24×8 = 192(元);扬扬:24×10 = 240(元);阿姨:24×12 = 288(元)。其中前三个问题既起到复习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又为新知的探究埋下了伏笔,后一个问题则引出了新知“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初步掌握计算技能后,教师还可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如:丁丁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文文和扬扬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在同一情境下,不断地提出类似的问题,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计算。这样既巩固了算法,使学生悟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在联系,更让学生体验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就是求两积之和。从而使问题情境在“数学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使得情境与探究算理、巩固算法和谐融合。
  不过,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借助情境,教师也可以“去情境化”,“显数学化”。如上例,教师可直接揭示计算题24×12,让学生经历独立计算、交流评价、建构算法的过程,将数的计算直接根植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帮助其亲历计算方法的感悟过程。这样“一条线”的计算模型的建构过程,简约而富内质。
  三、巧用错例,让错误资源焕发精彩
  1.巧用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
  教师在课堂上要练就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学生生成中出现的错误,并巧妙问学生为什么错了,引导学生关注错误,自主找错纠错。这样预防、解决在先,独立计算时就会减少类似的错误。
  2.积累自身典型错例
  在分析学生错例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收集错题,建立“错题本”,并用红笔在旁边注明错误的原因,写上正确的计算过程。单元复习和期末总复习时提醒学生再去翻阅,就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缺陷,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自省。
  四、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规范书写格式
  规范并强调计算的书写格式,如列竖式计算时“横式靠左边,竖式写中间”,递等式计算时靠左边一行一行写,做一题要空一行,草稿本和作业本一样整洁规范,等等,这样既美观又方便检查。
  2.授予检查方法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检查,还可口编 “检查三部曲”,即一看、二算、三读。一看是看题目抄对了没有,运算顺序是否正确;二算是检查计算过程是否正确;三读是连起来读一读,做到不遗漏(横式答案),不抄错(尤其是除法中的商)。同时要鼓励学生选用多种方法检查。
  ①重算检查。适用于口算、计算类选择题、笔算等题型。可按照原先的方法检查。如发现错误,能很快找到错因,有针对性地改正。
  ②估算检查。如判断商是几位数,将估得的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尤其适用于积是几位数的判断、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能很快检查出一些较为明显的错误。
  ③逆向检查。适用于填空、判断等题型。如“最大(小)填几”,可以用大(小)的数进行验证。从结果出发的验证,可以避免重算检查中容易出现的相同错误。
  只要教师智慧地从学生、教师等层面透过“错误表象”找到真正的症结,对症下药,定能“药到病除”,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定能稳健发展。
  (责编 陈剑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