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试析金庸笔下人物的孤独感|金庸笔下人物英文
 

试析金庸笔下人物的孤独感|金庸笔下人物英文

发布时间:2019-07-05 04:09:05 影响了:

  摘要:金庸的创作打破了以往通俗文学中“大团圆”的形式,在众多人物身上体现出一种孤独与疏离。金庸笔下人物的孤独感往往体现于其生活状态的孤独,内心体验的孤独以及生命本体的孤独三个方面,三个层面交织起来,使金庸小说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意味,同时也使武侠小说的内涵达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孤独;生命体验;哲理
  金庸小说的结局,几乎没有全然的喜剧或悲剧,在这个宏大的江湖中,几乎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体验,有自己的无奈,正应了古龙的名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从陈家洛到萧峰,从香香公主到阿紫,在金庸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似乎每个重要人物——《鹿鼎记》因为其独特的结构和意义,而不纳入本文的论述范围——都充斥着生命深层的孤寂感。纵观金庸的创作历程,愈是中心人物,这种孤独感愈发强烈,愈是后期的创作,这种凝重的气息愈加浓厚。而具体到人物个体,这种孤独感大致显现在生活状态、内心体验与生命本体三个层面。
  一、外部生活的孤独
  在金庸的小说中,大凡武学高手,其生活状态大多是离群索居的。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天下五大高手,除从未出场的王重阳统领全真一派,其余四人东邪幽居海岛,西毒远处高山,北丐流荡天下,南帝青灯面壁。这种与日常生活保持间离的生活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孤独的体验。即使是平素游历于红尘俗世的洪七公,也是独来独往,孑然一身,与人世间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相去甚远,同样也是隐士般的生活状态。这种超出世外的生命体验,与儒家固有的“独善其身”以及道家逍遥物外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而隐去而独居的人物归宿,在金庸小说中总是持久而深刻地存在。纵观整个金庸的创作历程,便不难发现隐逸愈发成为金庸小说中人物的一种集体默识。从《神雕侠侣》开始,遁出尘世成为了英雄豪杰最后的归宿,或是心向往之的生活方式。这与之前的。如《神雕》中的杨过与小龙女,二人在幽深的古墓中成长,便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在其历经了万千红尘磨难后,最终还是走向了归隐一途。而到了《笑傲江湖》,中,隐遁成为了集体性的生命状态,成为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金庸自己在《笑傲江湖》的《后记》中如是说道: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鼓励人们‘学而优则仕’,学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对隐士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清高。隐士对社会并无积极贡献,然而他们的行为争权夺利之徒截然不同,提供了另一种范例。”[1]P(1676)
  无论是刘正风与曲洋渴望的琴箫合奏,还是风清扬的失意落寞,更或是东方不败居于黑木崖上,其实都是对隐逸的希冀与渴求。他们的生活,就外部环境而言,可以说都是与孤独相伴的。在《笑傲江湖》中,金庸花了大量笔墨来描摹这种隐居的生活状态,如令狐冲在华山的思过崖上的生活,便是一种隐居。虽然,他的心远没有达到隐逸的状态。而这也恰好说明,这种隐去的不甘和所带来的加倍的寂寞。
  与人世隔膜,处于高山荒谷的隐士,其实心中更多的是入世的情怀,因此心中愈发感到孤独,这就必然要引入下一部分的讨论,即人物内心世界的孤独。
  二、内心世界的孤独
  武侠小说中,常会出现高处不胜寒的武学现象,这些武林高手,愈是武学上超凡脱俗,内心便愈是孤寂难耐,这几乎成为了武侠小说的一个通例,将这个通例光大的,正是金庸。在金庸的全部作品中,表现这种心境最为突出的人物形象莫过于独孤求败。独孤求败分别出现在《神雕侠侣》与《笑傲江湖》中,且看金庸借杨过之眼,看独孤求败的孤独:
  “杨过将这三行字返来复去的念了几遍,既惊且佩,亦体会到了其中的寂寞难堪之意,心想这位前辈奇士只因世上无敌,只得在深谷隐居,则武功之深湛精妙,实不知到了何等地步。此人号称‘剑魔’,自是运剑若神,名字叫做‘求败’,想是走遍天下欲寻一胜己之人,始终未能如愿,终于在此处郁郁以没,缅怀前辈风烈,不禁神往。”[2]P(889)
  独孤求败的孤独在于难觅对手,一身绝世武学,却成为了屠龙之术,其内心必然是郁郁寡欢的,而这种郁结之情,终于导致了他隐于深谷,声名也湮没于后世。金庸在这里,揭示出了绝世天才内心的孤独,这种孤独感如影随形,伴随着每一个武学高手,从王重阳、林朝英,到苗人凤,再到东方不败,都被这种孤独挫伤。是以苗人凤将胡一刀引为生平知己,便是因为终于找到了可堪匹敌的对手而欣喜若狂。
  而另一种孤独感,来源于心理上与他者的疏离,这方面最好的代表,莫过于黄药师这个形象。黄药师可谓是一个徘徊于正邪两道之间,放浪不羁的人物,但他终其一生,大多数时间都要忍受内心与他人的间隔。他的夫人早夭,使得性格本就激越的他更加与世间格格不入。他的众弟子被他亲手赶出门墙,自己却懊悔不已,因而对于傻姑百般补偿,但也难以弥补自己失去弟子的孤寂。这种孤独感在黄蓉嫁与郭靖后,更加明显而不可遏制。古灵精怪的黄蓉嫁给老实憨厚的郭靖,对于黄药师的内心实质上是一种打击,这对于他不屑因循蹈矩的“东邪”,无疑是一个讽刺。随着《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小说情节的发展,黄药师的妻子、徒弟、女儿,一一离他而去,使他的内心变得加倍孤寂,这也不难解释他为何对于同样激越的杨过青眼有加,他在杨过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天龙八部》中的阿紫同样是一个内心充满孤独的人物形象。她与师父丁春秋势不两立,与父母的情感也十分淡薄,唯一深爱的萧峰却情系自己的姐姐阿朱,对她仅是生活上的关照,并无心灵的契合。至于苦恋她的游坦之,她的内心更从未有过亲近之意。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爱情极度匮乏的环境中,使得阿紫的内心变得无比孤独,致使她的性格发生了扭曲,终于在萧峰死后,抱着萧峰的尸体坠入深谷。
  内心的孤独,使得金庸笔下的某些人物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层悲凉的气息,但金庸的作品,却不仅仅描写了这些孤独者的内心痛苦,也在有意无意间,揭开了人性的某些生存本相。这使金庸的小说,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生命本体的孤独
  金庸笔下的人物,最具悲剧色彩的英雄,当属萧峰,而他身上体现的孤独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高度凝合的“人生而孤独”的典型。萧峰终其一生,都在辽宋之争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由这一个主要矛盾中伸出的身世之谜,情爱之殇,使英雄如萧峰,亦痛苦不已。萧峰身上的矛盾,注定了他是一个孤独无比的人物形象,而关于这种孤独的体味,只有他自身一力承担。真正了解他的自始至终不过阿朱一人,但无比悖论的是,阿朱却是他亲手杀死的。在萧峰身上,人类关于民族、事业、爱情、友情这一切使人生存的意义所在都先后被割裂了,他是一个真正孤独的个体。萧峰是金庸作品中离日常生活最远的人物,却也是最泛人性的体现。《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中佛学色彩的最浓厚的一部,“在这里, 生命劫数以无处不在的弥漫又无处找寻的虚无昭示着一种价值的绝灭。而在这绝灭的背后, 我们能看到的是在欲望和浮躁的暗流涌动中, 走向寂然的生命那不懈抗争的巅峰力度。”[3]
  寂然的背后是人的个体被孤独所侵蚀,洋洋百万余言的《天龙八部》,可看作是一部刻画人被孤独所异化,不断反抗而又不得不屈服的史诗。“孤独”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示,芸芸众生的痛苦,都可解析为源于个体心灵上的主观与排他,而萧峰,正是承受孤独碾压最重的焦点。
  不唯《天龙八部》如此,以这种眼光延展下去,金庸的全部创作中,都隐含着对“孤独”这一生存本相的思索,愈是在后期创作,这种思考就愈显深邃。在金庸文本中快意恩仇的表层下,深处却存在着凝重的气氛。创作于1961年的《白马啸西风》从女性的视角关注人的孤独本质。李文秀生长于荒野之中,与人的交往本就显得简单,而她的人际关系随着小说的发展,渐渐地一条一条被割裂,最终只得骑着年老的白马,独自羁旅于古道之上。在这里,李文秀的成长一直伴着孤独与寂寞,并愈加趋向于“举目无亲”的地步。她最后的远去,固然饱含了关于爱情的失意,却何尝不是个体存在失去外界理解后对于孤独的反抗?《越女剑》中的阿青,同样也遭到了孤独的磨折。教她剑术的白猿弃她远去,范蠡情属西施,阿青简单的生活中温情的来源也一一被剥夺,她无疑也是金庸笔下一个孤独的女性。
  郭靖、胡斐等大侠,虽为人所崇敬,但亦要忍受不为人理解的孤独。郭靖为了全自己对华筝的诺言,忍而抛下黄蓉;胡斐为了大义,不得不与袁紫衣反目。他们的作为,符合“侠之大者”的英雄本色,却付出了孤独的代价。虽然,他们的孤独日后得以消解,但亦揭示出人生存中孤独本质的存在。
  金庸对于人物的孤独感,描写是全面而深刻的,且对于人物孤独感的刻画,常常是上述三个层面交织而难以区分的。众多人物身上透出的孤独感,为文本染上了一层厚重气息,使作品的意味显得深长。金庸的作品在结尾时容易给人以淡淡的忧伤,这种审美体验的产生,与“人的孤独”这一潜在主题在其作品中广泛出现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金庸.笑傲江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2]金庸.神雕侠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3]唐峻山.生命的寂然—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文化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