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策略新探]
 

[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策略新探]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8:02 影响了:

  电影《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的威尔顿学院,这是一所有着百年文化积淀的老牌学院,学院始终秉持“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校训。然而基廷老师的到来,竟然一举打破了学院的刻板教风。基廷用他那反常规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他带领学生在校史陈列室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他让学生在操场上集体宣读自己的梦想,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面,用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在基廷的影响下,几位志同道合的学生组织了一个名为“死亡诗社”的团体,他们常常在深夜奔赴校外某个山洞,或集体朗诵杰出诗人的作品,或组成乐队合奏乐器,抒发胸中的抱负。
  在这部影片中,基廷老师大胆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他的课堂不固定,有时在教室,有时在校史楼,有时在操场。教学环境灵活多变,使学生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思索人生。他的授课方式别出心裁,或让学生将书本上意义不大的理论部分果断撕掉,或引导学生学会用个性视角观察世界。学生托德在写作过程中缺少灵感,万分苦恼。基廷就想方设法诱导他,当托德写出了动情的诗句时,基廷及时赞美了托德创作手法的独到之处。托德从此深深地爱上了诗歌创作。基廷对学院刻板教学方式的突破,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收获了满足。
  认知心理学认为,喜欢对学生抱有高期望并及时赞美学生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针对性的赞扬比抽象的赞扬更有激励性,因为它能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哪一方面赢得了表扬,从而会重复受过表扬的行为。后进生更需要表扬,因为当他们想解决学习困难时,适时表扬会带给他们战胜困难的动力。
  因此,在中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广大中学语文老师应该向基廷学习,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从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动机出发,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能。
  一.动机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一)动机的概念
  1997年,心理学家William和Burden在充分讨论了以往各种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具有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双重特征的动机模式:动机是一种认知的和情感的唤醒状态,它导致有意识的决定来采取行动,并导致一段时间内持续的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其目的是要达到一个或一组既定的目标。而Brown在他的《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一书中认为: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包括人的意图、意愿和心理冲动。
  认知心理学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也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个体采取某种行为可能是由于个体的内部动力,也可能来自外部动力。因此,Edward认为,持有内在动机的人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感兴趣。如学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学本身就是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他们由于被本民族的优美文学作品深深吸引,因此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并能从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而外在动机是学生们为了将来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受到情境支配不得不学好语文。外在动机的最大特点是持续的时间短,而内在动机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是语文学习取得长远成效的重要前提。
  (二)有关语文学习动机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语文教育界的学者关于语文学习动机的研究,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石林、黄甫全的《语文学习动机的概念与结构分析》,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倪金发的《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等,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了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与结构,学生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他们在研究中都突出了学习动机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可行的办法和建议却论述得比较少。
  二.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运用Krashen的“情感因素”调节法
  学好语文的前提,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机。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表情,特别是对畏惧读与写的学生,要随时关注其情绪反应,摸清其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帮助。影片中基廷捕捉到托德的苦闷后,就引导他调动自身经验积累大胆创作。基廷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教学中不一味灌输,而是关注学生的自信心、焦虑感,依据学生的实情调整策略。
  心理学家Krashen把自信心、焦虑感统称为“情感因素”,并解释了这些情感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果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就强,自信心也会增强,焦虑感就会降低,进入大脑的语言输入就会相应增多;反之大脑就无法输入信息或只能接收少量信息。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Krashen所创立的“情感因素”调节法,构建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1,教师及时激励学生,使之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其学习动机。2,教师关注学生情感因素,努力降低其焦虑感,使之品味语言之美,感悟文学之美。3,通过语文之美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使之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兴趣。
  (二)借力Rogers的“课堂氛围”和谐法
  美国心理学家Rogers认为:有效学习依赖于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如基廷将课堂迁出教室,只为创设激发学习动机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身心融入学习;其次,基廷以“生生互动为主”方式来激发学习动机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在互动中,拉近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彼此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减少读写过程中的困难,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其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Rogers的“课堂氛围”和谐法,构建相应的策略:1,构建相互理解、支持的语文学习小组,以集体荣誉感激发动机。2,学习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用争胜心激发学习动机。3,鼓励学生做好预习,激发破解文本密码的动机。4,学生集体品味精妙语言,以美感牵引动机。5,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学习积累,在组内发表见解。6,小组集思广益,合成创新观点,参与组际竞争。教师及时反馈,强化学习动机。
  (三)引进Oxford的“正确归因”激励法
  心理学家Oxford认为,学习动机影响着学生能否有效利用一切机会去提升能力,决定着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心。因此,提高中学生对语文价值的认识,是激发和保持其学习动机的关键。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可以看作一个目标,目标任务的价值越大,它对学生的激励就越大。
  因此,我们可以引进Oxford的“正确归因”激励法,构建相应的策略:1,遴选反映时代生活的范文,明确语文的现实意义。2,展现求职面试场景,明确“听、说”之重要。3,展现工作所需的各种文体,明确 “作文”之重要。4,明确语文理解能力对其他学科的意义。5,学生到社会中去寻找语文的踪迹,深化价值认识。6,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评价,并把这些成果归因于努力,从而体验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进而有效学习语文。就像基廷一样,通过“正确归因”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稳定在高峰状态。
  三.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对于丰富其语文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因此,要努力探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科学策略,并付诸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语文。
  王克强,教师,现居江苏江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