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专题范文 > [新左派思潮] 老左派与新左派思潮
 

[新左派思潮] 老左派与新左派思潮

发布时间:2019-07-31 09:25:54 影响了:

新左派思潮

新左派思潮(一)

试论中国的新左派思潮

试论中国的新左派思潮

新左派思潮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新左派思潮的研究来解决某些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对新左派思潮的产生原因、背景、主要观点的分析,试图通过辩证的观念来寻找新左派在当今中国存在的价值,同时认清它对社会实现的危害。

新左派观点危害新左派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掀起的一种社会思潮。1959年美国学者威廉•威廉斯出版《美国外交的悲剧》,它的出版标志着新左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新左派没有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它自称研究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建立的。他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和美国霸道的外交政策。这种思潮在60年代广泛传播,70年代后渐进减弱。而中国的新左派在20世纪90年代舞台兴起,它不是独立地登上我国历史的舞台,而是与自由主义激战的形式在我国思想界拉开帷幕。在当时它对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得到众多知识分子的重视。它之所以在中国产生,有其原因和背景。

一、新左派思潮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背景

(一)新左派产生的原因

“左”的革命文化思想一直扎根于新中国革命,使得部分知识分子受“左”的思维的影响,因此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立三的“左”倾冒险、瞿秋白的“左”倾盲动,再到王明“左”倾冒险。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左”倾思想对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重创。虽然我党对纠“左”的思想从未停止过,但它本身已经存在于一定的坚实基础之上,那么它就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灭亡,我们必须时刻高度警惕对其控制与打压它,最终让它无生存之地。同时我国的学术理论还处于初创阶段,它包括新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的思维发展路径与文化大革命大相径庭,它还没有独立成一理论流派,因此它有存在的必要来申明它的政治立场与观点。

(二)新左派发展的背景

中国的新左派的发展比西方的新左派发展晚,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而直到90年代才受到知识分子的关注。从历史的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社会的经济变革决定思想变革,何种思想适应何种经济发展状况。新左派思潮并非空穴来风,它必然有它的国际、国内社会背景。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的解体破除了人们对苏联模式的迷信,给中国乃至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迫切要求我们的知识分子对以何种方式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必须做出合理且科学的思考。国内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的经济快速增长,使

得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日益凸显。不得不引起知识分子的关注,由此新左派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新左派思潮(二)

贫富分化下的新左派思潮

贫富分化下的新左派思潮

11124067王陈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贫富分化现象显得越来越扎眼,网络时代下的人们在贫富分化下开始变得浮华与焦躁,他们的无奈与愤怒在网上随处可见。新左派思潮中的关注底层民众,批判收入不公的思潮是否能在当今社会现状下越发重要。面对贫富分化,中国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贫富差距;新左派;平等主义

在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即“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今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各种矛盾显现激化,人们对改善民生、和谐发展的诉求越来越明显。先富起来的更富,没有富起来的仇富。对社会不公抱着批判态度、对贫富差距保持关注的“新左派”是否能在当下矛盾激化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呢?

【正文】【新左派思潮】

一、当今社会贫富分化现象

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基尼系数也以同样的速度突破了一次又一次的划分界限,超过警戒线,以其0.474的骄傲数据展示着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日益悬殊。

在美国,会出现一堆中国富婆扎堆血拼LV商店的风景,与此同时,在中国某山村,会有因为修不起一座桥而滑溜索上学的孩子们。衣、食、住、行,这个以社会主义标榜的国家已经开始出现了特权阶级——特技供应的蔬菜;拥有20多套房产的房姐房叔;享有群医会诊的特权。中国的普通民众在背负着沉重的“房奴”、“车奴”的担子下,医疗保障制度得不到保证,食品安全岌岌可危,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

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在权利与金钱的耍弄下变得习以为常,中国的先富一代们巩固着自己的阶级地位,底层的民众们在“读书便能翻身”的思想革命中奋斗20年,却发现这个阶级流动几乎为0的社会里,所谓的“翻身”只不过是翻个身从无畏无知到了解却绝望。社会化网络铺天盖地的今天,人们在长达20年的奋斗梦中觉醒,除了继续无力的生活着,还产生了更多“仇富”情绪与“愤青”思想。在网络面具的遮掩下,内心的黑暗与张狂可以无所忌惮的猖狂。李双江之

子李天一强奸的事件,本是一件普通恶性事件,之所以能够被推上浪尖,他满足了面具下挣扎的民众们对特权阶级的抨击,给予了忙碌而疲惫不堪的人们一个发泄的出口。在网络中,那

些拥护共产党、歌颂祖国的网民被调戏为“五毛党”,而抨击社会主义,

批判政府的愤青被称为英雄。

经济发展不平衡,特权阶级的出现,而大基数的普通民众教育、医疗甚至基本的社会保障都开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已不是政府粉饰太平的手段能够遮掩的。网络是了解社会最真实现象一个很好的出口,一个始终拥有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的存在,其经济动力发展不足,而起伏动荡事出必然,从网络论坛这个相对自由发声的地方,一点一点蔓延至每个普通民众的心中。一个分配不公的社会,两级分化的贫富,畸形集中的社会财富,必定会导致不安定的社会。

二、新左派思潮的观点

新左派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新左派实际上是一个松散庞杂的群体,它既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也没有一个客观公认的定义。一些被认为是新左派的学者彼此的观点也存在分歧,甚至他们自己并非都认同抑或反对被称之为新左派。

从大概上讲,新左派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官僚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其根源在于“国

际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扩张”。第二,主张重新回到平均主义方式来解决“社会公正”问题。新左派认为人欲横流、贪污腐败是“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因此主张实行平均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并在公有制前提下发展参与式民主管理。第三,“重新发现”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意义与价值。

新左派在公平公正的主张中,带有一些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其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们就民生问题上,站在了平民阶级的角度上,批判自由主义“主要谈的是老板的自由加知识人的自由”,而在平民权利保护问题上的有意回避。新左派将“实现社会公正公平”为强烈坚持的首要价值诉求,批判私有制,认为应当反思改革,应当建立有效的再分配机制

三、贫富分化下的新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

在面对贫富差距分化的问题中,针锋相对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新左派思想各有想法。在这一点上,我比较偏向于新左派思潮。

“自由主义者”在赞扬市场时一般声称,市场规定了人人赚钱平等的原则,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而,只有市场才能把我们带到民主、公正的世界里去。但是,在这个贫富差距过大,钱能生权,权能生钱的市场下,所谓的人人平等只不过是特权阶级姹紫嫣红的障眼法罢了。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不能够解救既无权又无钱的底层民众,反而会引导自由平等市场往钱权黑暗交易中延伸。【新左派思潮】

新左派思潮的观点中,

强调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认为应当为去更多的保护弱者的权利、不幸

者的权利、穷人的权利、雇工的权利、无知者的权利。作为弱势的他们,在贫富差距分化越大的现下,更应收到政府的保护与社会关怀。“水能载舟,易能覆舟”,民生问题在贫富分化下显得更加迫在眉睫,而我们所谓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需要缓上一缓,欲速则不达。新左派在城乡差距过大,进程务工的农民工收入分配问题,子女教育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简介,并前列的批判了贪污腐败、瓜分国有资产问题。然而,若说自由主义在贫富差距问题上表现的过轻,那么,新左派则表现的太重。

新左派所强调的平等主义在关注底层民众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同时,更希望能够市场经济公有化,甚至进行再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就像我们在新左派思潮的观点中所看到的第三点那样,新左派游离在一条悬线上,稍不注意,便是“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也有学者认为,新左派的思维路径是对“文革”思维路径的一种复制。大部分学者对于“文革”的态度可以说是反对的,甚至是批判的,我认为新左派思想的出现,有些像迈开脚步走出门的人发现裤脚沾了湿泥便认为不出门的好。孔子的“大同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社会,并不是可以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可以开展的。因而,虽然对于贫富分化的问题上,新左派思潮的思想更贴近底层民众的呼声与想法,在网络传播开来时更能够得到一知半解的网民的认可,但过于极端的他始终是受到其他思潮的限制,受到他自身有些未接地气,浮于空中的想法限制,是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要思想。

中国现下的经济发展,市场政策或遭人诟病,或被人称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阶级权利去看,会有不同的得力点与评价。但无论是哪种思潮的思想迸发,无论是中国经济多么发达,中国终归是要先收拾好自己才能够更快的上路的,一个迈开脚步出门的人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容光焕发的姿态,在关注GDP的同时关注基尼系数,关注上海大都市的靓丽时同时关注山村学校的每日三餐,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民生制度是否被满意。走向国际是好的,但请中国,且停停,记得先整理好妆容,才能脚步更快,人更自豪。

【参考文献】

[1]萧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8)

[2]韦长伟.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论争:产生、分歧与前景[J].创新.2011(3)

[3]邵小文,罗嗣亮.“新左派”知识分子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及其启示[J].现代哲学.2012(05)新左派思潮(三)

“新左派”思潮对当代

中国的影响

【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应对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浪潮中所出现的“新左派”,它一登场两种便引起了社会的两大反思,一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二是对8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形成的亲资本主义的西化语态的反思。他们对中国国情、文化大革命、社会公正等问题打破常规思路提出了新的看法,强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现实问题有了重新思考和反思。虽然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方向大多是不切实际的,它们也许要在十年到二十年后才能摆脱生长期难以避免的幼稚与不成熟,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一思潮也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左派”思潮当代中国影响

90年代后半期开始,“新左派”打破了文革以来人们对“左”这一字眼的恐惧心理,它一登场便引发了两大反思,一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二是矛盾直指8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形成的亲资本主义的西化语态,反思、批判所谓“现代化”“现代性”问题。它直接针对是80年代后的自由主义思潮所主张的现代性和现代化模式。这两大反思反映了“新左派”作为当时世界主流思潮的一种批评性话语的特质,同时也反映出“新左派”的两个基本的思考维度:反思传统社会主义,意味着“新”;批评资本主义与西化潮流,体现了“左”。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国的“新左派”,从其学术内涵与外延来说,一般指的是1990年代后期在应对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浪潮中所出现的一股引人注目的学术力量。一种新思潮的出现,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而社会思潮的理论导向作用,又会影响那一时代的普遍观念。“左派”这一字眼,经过一次“文化大革命”成了一个国人的禁忌语,人们视“左”为患,避之不及。很长一段时间,“左派”或“左”倾、“左翼”似乎已成为一个不合时宜的名词,其含义大多是负面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近20年后,“新左派”再度回到中国的公共话语领域,这本身就是意味深长的。

“新左派”的发展势头很快,曾经有一位从美国留学返国在北京工作的经济学博士,他十分鲜明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改革就是受资本家剥削,开放就是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这一观点虽简单且有些极端,但却相当鲜明地表达了“新左派”的价值趋向。“新左派”以“文革”理论或西方左翼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基础,它的理论陈述,不是一个具有理论一致性的、自觉结社的理论阐释行动。它是一个以某些理论的相对接近而形成的松散的、无明确理论纲领

的姿态与主张的代称。从90年代中期起,除了“极左”和某些特权的

压制外,又出现了另一种恶,另一种压迫形式,另一种社会不公正的原因,这就是金钱、资本的力量。对许多人来说,对旧有体制的压迫形式所造成的现实,已经熟视无睹、见惯不惊。而金钱造成的不平等对人们心理上形成的冲击要大得多,你的同学、同事、朋友、亲戚如若有人购房购车、出国旅游、升官发财,都会刺激你的神经,使你在心理上不平衡,人们在讨论中国问题时就会在“新左派”的思潮指引中呈现出另外一种不满现状的思想状态。

二、“新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在曲折发展中留下了大量的言论和反思,其实最主要的几个观点如下:

(一)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判断。

“新左派”认为中国已经卷入全球化,资本主义在中国“泛滥成灾”,近代西方左派批判理论中对资本主义的丑恶描绘已经成为中国的现实。中国现在实际上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官僚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其根源在于“国际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扩张”。有人想要证明中国社会现在是资本主义或市场社会,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汪晖所能说的是:“在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导致市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三资企业占据国民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时候,我们也已经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社会的问题说成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思考的出发点不是现实,而是理论,“为了把西方左派关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知识和概念运用到中国,他们对中国的国情进行变形和套裁,使之适合于当代西方新左和新马的分析框架”。虽然中国的市场因素在增长,大城市中社会心理、消费习惯的资本主义倾向在发展,但从经济成分、投资比重、就业结构以及私有制在宪法和法律中的地位等各方面看,从总体上说中国还不是市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二)对社会公正的重新认识

“新左派”强调公平分配,主张用平均主义方式来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实行平均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让下层民众在公有制前提下参与民主管理。转轨期腐败和社会不公问题是触目惊心的,引起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的关注、议论。“新左派”主张:“第一,要搞真市场、真正的自由竞争,要使规则公正,人人遵守,要把权力逐出市场;第二,要依靠法治,完善法制,例如通过立法缩小贫富差距,依靠法律惩处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新左派”从其强调的“平等至上”的精神出发,主张中国实行直接选举制度,扩大民众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权

,在民主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文化大革

命”的合理政治资源。

(三)重新看待文化大革命

“新左派”认为“重新发现”了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意义与价值。他们认为,毛泽东当年进行文化大革命,就是要从根本上通过自下而上的大民主、大批判、通过“无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来批判资产阶级,来解决防止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的问题。他们认为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失败,不等于“左派”的路线与思想理论的失败。

三、对“新左派”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

人类生活中有矛盾困境,或疑难问题,这个时代的人们就会调动心智与理性能力,提出并运用一些观念、理论或主义,来判断反思这些矛盾,找出解决之法。这些观念或理论可能有对有错,但都是人类面对困境所作出的文化反应,是主体针对困境想出来的“大办法”。对于“新左派”的一些反思,我们也可以从这一角度来加以理解。

1.“新左派”思潮对基本国情的判断方式――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新左派所采取的方式是引用某些西方的理论或观点(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然后针对中国的现实,提出自己的主张或对策,即理论资源取自西方的成品,讨论的问题却是中国的现实。所以,“新左派”把中国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当作是后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问题,而加以完全否定,这当然是错误的。

2.“新左派”思潮对社会平等的价值追求――犯了完美主义的唯心主义的错误。这里指的完美主义者指的是那种除了至善至美以外,什么东西都不能使之感到满意的人们。不完美是客观世界普遍常态,也是一切现实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新左派”心目中的完美事物,其实并不是来自客观世界,而是源于他们的头脑中的道德理想。

3.“新左派”思潮对“文革”的肯定――混淆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区别。浪漫主义就是主体把审美的愿望投射到一个他并不真正理解的外部对象上去,通过对该对象诗化的理解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同时满足内心未遂的愿望。“新左派”对现实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等社会不公平现象深恶痛绝。因此,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制度、群众大批判与群众专制等等,都成为“新左派”的精神寄托。

“新左派”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方向,是不切合实际的。我们相信,中国人民决不会因噎废食地认为,因为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腐败、下岗失业等现象,而拒绝继续改革开放,重新回到平均主义时代去。作为一种在多元时代生存的思想潮流,“

新左派”的思想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活动也有存在的权利。在一个法治化

时代,随着社会的正常发展,它的激进化趋势会消退,它要经历一个也许十年到二十年以上的文化修炼期,才能摆脱生长期难以避免的幼稚与不成熟,通过理论上的脱胎换骨与价值转型,才能在未来中国多元思想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公羊.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崔之元.制度创新与第二次思想解放[M].(香港)二十一世纪,1994(8).

新左派思潮(四)

坚定“三个自信”的四个认识问题

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把“自信”一词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层面上,赋予其丰富的国家政治要义,体现和诠释的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面对国家和民族未来所持有的坚定的、乐观的精神状态。

一、关于“三个自信”的提出

“三个自信”折射的是党对自身历史和未来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归功于党一贯的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和历史自觉。

实施八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致力于打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为中央提出“三个自信”作了充分的理论铺垫。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历史性巨变,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这一切巨大变化的实践体现、理论体现和制度体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肯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空前关注,“当代中国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知名智库或大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成为国际学界一门独立的显学。面对这一历史性巨变,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我们如何揭示蕴于这一历史性巨变之中的内在机理并在国际历史舞台上打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2004年1月,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多次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至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作为完整的时代课题被正式提出。基于这种理论自觉,作为国家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持续实施了八年,对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进行了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历史层面和逻辑

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等全方位研究,为中

央提出“三个自信”作了充分的理论铺垫。

中央把具有国家政治要义的“自信”首先用在文化方面,即提出“文化自信”,这是中央提出“三个自信”的成功先导。“文化自信”学界、文界直至政界都有涉及,但以刘云山同志用云杉笔名于2010年发表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最为引人注目。这篇文章主张立足

中国实际,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明确揭示了中国当代发展视域中,国家、国人文化上所应持有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状态,体现出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的文化上的新觉醒、新自觉、新担当。文章影响和反响非常好,被称为近年来找寻“中国精神”少有的佳作,其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宏大构架写进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成为党和国家战略。

中央把“自信”理念延展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上,十八大报告除了强调“文化自信”外,首次完整提出坚定“三个自信”。随着党的十八大的临近,党的理论思考也在不断推进,中央并没有把自信、自觉、自强的理念仅仅停留在文化建设的思考上,中央还把它进一步延展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思考上。2012年6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召开的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入推进工程,更好地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到了党的十八大,中央把自信、自觉、自强的理念由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层面继续推进到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十二大开题;此后,历次党代会报告始终充满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党的十七大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首次概括说明;2011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经过30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我们党对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十八大报告中除了强调“文化自信”外,还首次完整提出“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对全党在精神状态上提出的政治要求,是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精神总动员,与“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联,与“两个百年目标”紧密相联,醒脑提神,豪迈坚定。

二、坚定“三个自信”的实质和核心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

同志三次讲话集中阐述坚定“三个自信”,这对我们理解坚定“三个自信”

的实质和核心有着指导意义。一是2012年11月17日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这次讲话以坚定的语气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与意志,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这次讲话纵贯历史,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本源、探索历程,明确回应党内外、国内外对中国道路的关切,郑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强调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号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三是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这次讲话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如果说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的前两次讲话是对全党精神状态提出的政治要求,那么,这次讲话则是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对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要求,是一种国家意志的表达,是一种迈向新征程的全民精神的总动员!

综上,坚定“三个自信”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要求,既是对全党又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是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精神总动员,核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自信、自觉和自强。坚定自信,就是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增强自觉,就是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要义要有深刻把握,对事业发展要有主动担当精神;实现自强,就是立足自己实际、依靠自己力量,坚定

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个自信”的基本内涵和当代意蕴三、坚定“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富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坚定道路自信作为政治要求,就是要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规定,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接力探索开辟出的一条正确道路,是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路!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这一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今天我们对它的认识应更加自觉。坚定理论自信作为政治要求,就是要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有这样的理论指引,我们就能顺利夺取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胜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业已建立。党领导中国人民集体创造的、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坚定制度自信作为政治要求,就是要始终坚信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必须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始终坚持、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央提出“三个自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又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殷切希望和热切要求,说到底,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而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政治确定性”,是中国航船乘风破浪的压舱石和定盘星。

四、坚定“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和充分根据

中国正迎来自信时代,自信来自于哪里?凭什么自信?为什么要自信?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六方面进行理解。

自信源于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信念。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是人类追求进步的基本情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首先来自于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信念。只要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进社会主义谱系,我们就能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几代人的追求和精神血脉传承的历史指向,深切感受到源于其中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社会主义思想从萌芽到现在有500年了,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模式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再到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虽然有曲折,但是共产党人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从没有停止过。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马克思主义还在为人们提供精神导引,仍然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中国共产党人从90多年前就秉持这把信仰之火,矢志不渝去奋斗,引领了国家和民族不断取得伟大进步。可以说,我们今天所选择的路,所奋斗的事业,就是归顺在科学社会主义大道上。这就是信仰。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理想信念的三驾马车,它们不是生来就有的,是我们党领导人民90

多年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得来的,之所以能一以贯之去探索,就是因为有着始终不褪色的理想信念贯穿始终。

自信源于历史性伟大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60多年时间,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

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国际地位快速增强起来。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迅速发展、摆脱贫穷的伟大成就,放到世界史中去看都是一个奇迹。正如旅法学者宋鲁郑所说,今天的中国处于1840年以来最好的时期,今天的中国有1840年以来最好的制度,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各主要国家中发展最好的国家。这些历史事实就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

自信源于现实的国际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不仅来自实打实的成功,更来自其他思潮、道路、模式等“不中用”。以美国为首和倡导的新自由主义不管用,因为它主张市场万能,政府对经济“自由放任”等,不仅令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前苏东国家失望,而且令欧美各国人们大失所望;狭隘民族主义不管用,因为它不合世界潮流,阻碍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将失去重大战略机遇;“新左派”思潮不管用,2003年非典后,“新左派”思潮尤为活跃,要求放弃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走“回头路”;民主社会主义不管用,因为它主张政治多元化,主张对资本主义改良等;传统的苏联模式也不管用。所以,只要我们放开眼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前苏联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欧洲模式、阿拉伯模式相比,就更能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声有色,充满生机和活力。

自信源于目标愿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已经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已经明确,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把新的历史阶段宏伟蓝图具体分解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随着2013全国“两会”的胜利闭幕,新的10年已经开始,中国将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中国梦”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恪守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并清晰地告诉世界,实现“中国梦”的攻坚期和关键期到来了。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确立,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上将会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

自信的中国人必将有所作为。

自信源于斗争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这种强调和宣示既是对全党同志的郑重提醒,更彰显出我们党实现伟大目标的信念之坚定、努力之顽强。面向未来,一方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后,我们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不会少,有些会更尖锐、更突出;另一方面,直至今天,还有人不完全认同这条路,比如,我们秉持的和平崛起理念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某些西方势力一天也没有放弃过用分化、分解、封堵直至破坏等手段压制我们,搞垮我们,还有人希望我们走过去的路。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保持自信。

自信源于切合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持续奋斗中,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形成、确立起来的,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切合中国的、发展和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历史选择、政治选择的植根所在。有不少人在评论中国的发展时顽固认为,中国就应该走西方的路,原因就是看不到这一点,看不到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与西方国家迥异的发展历程。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不仅是因为三者比世界上其他道路、理论、制度先进,而且是因为它适应我国国情、有独特优越性、能够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以及发展中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实行

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这条道路是否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并解决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所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总之,“三个自信”源自于信仰,源自于伟大成就,源自于现实的国际比较,源自于伟大斗争的需要,源自于目标愿景,源自于切合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因为关乎命运,所以必须始终坚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