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职院校就业倾向调查报告【关于高职院校贯彻就业导向思想的调查报告】
 

高职院校就业倾向调查报告【关于高职院校贯彻就业导向思想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9-01-20 03:49:27 影响了:

  摘 要:采用半开放式题目,对应届高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就业服务、培养目标、实习实训、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和学校管理等10个方面对2420条有效建议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了当前高职院校贯彻就业导向思想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促进就业角度提出了迫切需要采取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导向;毕业生;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董仁忠(1969-),男,湖南怀化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雷世平(1962-),男,湖南长沙人,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农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0-0055-05
  
  一
  
  由于高职毕业生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对高职院校到底是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有着比其他任何人(包括教师和研究人员)都更深刻的感受,也由于人们通常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大多是从教师或研究者的视角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思辨,从而导致基于这些认识和研究结论而采取的举措也是缺乏针对性的,更由于借鉴关于市场营销的核心理论―顾客满意理论的观点,{1}满足高职生的需求应当成为高职院校经营的根本目的,他们的满意程度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笔者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试图从那些已经接受过高职教育并经历过劳动力市场洗礼的高职毕业生视角来探讨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本研究就是从促进就业着眼,在对高职毕业生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深入剖析高职院校贯彻就业导向思想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对高职院校如何切实贯彻就业导向理念开展初步探讨,提出一些迫切需要采取的改革举措。在相关高职院校的大力协助下,笔者曾于2007年6月专门对江苏、浙江和湖南三省的七所高职院校2007年应届毕业生开展了一项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大型问卷调查。{2}调查对象都是已经毕业并经历过艰难求职过程的高职毕业生,其中绝大多数都已经找到工作。本文中的数据和素材就是依托这次调查得到的。
  在问卷中,笔者设计了“请结合您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的不足,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这一半开放式问题并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本研究中,笔者仅对江苏的两所高职院校和湖南的一所高职院校共计964名毕业生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回答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笔者对相关问题进一步说明如下:1.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调查对象基本上是围绕问题本身进行回答的,但也有极少数回答存在明显答非所问、意义模糊不清或完全偏离问题本身的初衷(笔者称其为“无效回答”),为此,笔者基于和问题本身的关联性程度剔除了那些无效回答,仅仅选择那些与问题本身关联性较大的有效回答。2.本研究中,笔者把江苏的两所高职院校和湖南的一所高职院校分别称为A校、B校和C校。前者地处江苏省常州市大学城,后者地处湖南省会长沙市;它们都属于国有公办,是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A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并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B校和C校是由职工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而成;A校、B校和C校有效参与调查的学生数量分别为350人、460人和154人。3.在调查过程中,为了打消被调查者的顾虑,我们一再强调调查结果仅供研究和改进教学用,而且由于所有被调查者已经毕业,这些因素基本确保了调查结论的真实、可靠。4.分类非常重要。在对所有建议进行如何分类的问题上,笔者是根据建议是否具有同样的意义和明确的指向这一标准而进行归类的。
  
  二
  
  经过大量的录入、分类、统计和分析工作,从三所高职院校总体来看,笔者发现高职毕业生的所有建议呈现一定的规律,按照建议数量多少依次集中在就业服务、培养目标、实习实训、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学校管理、专业设置、理论教学要和实践相结合、企业参与以及创业等10个方面;在表1和图1中,笔者依次分别把它们用1、2、3、4、5、6、7、8、9和10表示。三所高职院校的分类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对三所高职院校建议的频数统计
  
  图1 各类建议所占比例示意图
  
  从表1和图1可以发现,总体来看,高职毕业生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培养目标、实习实训尤为关注(或说意见最大),各自的建议总数量分别为506条、489条和480条;其次,课程改革、师资队伍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也是高职毕业生关注的重点,认为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各自的建议总数量分别为272条、235条和183条;再次,还有117条、93条建议分别坚持要调整专业设置以及理论教学要和实践相结合。此外,极少数建议还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合作(关于和企业合作,在“实习实训”和“就业服务”这两类建议中还有诸多建议,以下会进行分析)以及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建议。从表1来看,还可以发现,尽管从总体上来看,三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出的建议以及对问题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但比较而言,各高职院校之间,各学校的毕业生们各自的建议和关注点又有差异。比如在对学校管理的问题上,C校毕业生感到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提出相应建议的比例更大(C校这类建议占其建议总数比为12.11%,A校仅为7.57%,B校只有5.87%);从具体的建议内容来看,这所学校的学生普遍感到学校管理太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太少。从笔者对这所学校老师和领导的访谈来看,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还比如在对培养目标的认识上,相比较而言,从具体的建议内容来看,A校毕业生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更为迫切(A校这类建议占其建议总数比为34.59%,B校为14.85%,C校为11.23%)。其他方面的差异还有一些。不仅如此,从统计分析中还发现,各高职院校之间,即使是同一大类建议,它们也有一些具体构成上的差异,只是后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比较小而已。比如,同是关于“培养目标”的建议,尽管三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强调要培养动手能力,也有少数建议强调了其他方面的培养,而这“其他方面”的内容在各个高职院校就“各有千秋”。
  由于问题的设计是要求毕业生结合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的不足之处提出改革建议,因此,这些建议就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各种建议对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还可以从“各类建议所占比例统计图1”看出。结合对各类建议的分析(如下还有更详细的分析)并从表1和图1中可以发现,总体来看,首先,就业服务不完善和就业指导不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以及实习实训特别是在岗实训不足是阻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其次,课程不实用、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不高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也极大地制约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再次,专业设置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理论教学未能和实践教学实现很好地结合也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创业教育开展不力等也引起了一些学生的关注。
  如上是关于总体情况的实证分析。那么又如何更深入地认识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呢?这就需要对这些建议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读。总体来看,笔者又具体分别阐明如下:
  (一)在就业服务上
  总计有506条建议,回答“多提供一些就业信息”{3}、“加强就业教育(或‘学校应该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多举办一些关于就业的讲座”和“增加推荐力度”的数量依次分别为214条、116条、84条和51条,分别如图2中2、3、4和1所示。
  
  图2 对就业服务建议的分类统计
  
  结合从建议具体内容来看,这些建议普遍认为就业岗位需求的信息量不足,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岗位需求信息;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问题上,基于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还不予以高度重视和就业指导不力的问题,他们更期待高职院校能够提供就业形势、就业观念、生涯规划和面试技巧等诸多方面指导;在举办就业讲座的问题上,基于对高职院校就业讲座太少这一认识,他们希望“多开设些关于就业中遇到的问题的讲座”、“开设一些关于找工作讲座”以及“多请一些成功人士来开一些讲座”等;在就业推荐的问题上,一些建议希望“学校出面为我们推荐、落实一些单位”、“增加推荐力度”、“与用人单位等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便于输送人才”,也有一些建议希望在推荐过程中必须确保公平。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学校推荐工作的期待和依赖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推荐过程中存在不公平、“暗箱操作”等问题。
  (二)在培养目标上
  总计有489条建议,回答“加强动手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加强锻炼学生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应该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对专业知识更加抓紧”、“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提高我们的计算机水平”的建议数量分别是262条、66条、33条、33条、29条、23条、21条、14条和8条。各自在489条建议中的比例分别如图3中1、2、3、4、5、6、7、8和9所示。
  
  图3 对培养目标建议的分类比例图示
  
  由此可见,动手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毕业生就业最为突出的因素,强调高职院校要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建议比例高达53.58%;其次,也有相当比例的高职毕业生深感自身的素质不足以适应社会或岗位的要求,他们要求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或综合素质。此外,还有227条建议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掌握、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的坚实程度以及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给予了关注。实际上,从这些建议来看,它们中许多建议是相互交叉甚或彼此包含的,一定要人为地严格区分开来也似乎不妥,比如专业知识的掌握、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和学生的基本素质或综合素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分析这些数据时,笔者尽可能从整体意义上去把握。
  (三)在实习实训上
  总计有480条建议,回答“多提供一些实训机会”、“多到专业对口企业去实习”和“更新和增添实习实训设施”的数量分别为247条、120条和113条,分别如图4中2、1和3所示。
  
  图4 对实习实训建议的分类统计
  
  结合毕业生对动手能力培养的渴求来看,关于实习实训方面的建议之所以比例高,这是不难理解的。毕业生们很明显地意识到了,正是因为实习实训环节薄弱,特别是实习实训机会太少,到专业对口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和时间有限,高职院校内部的实习实训设施陈旧,所以才最终导致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实践的经验不足,从而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实习实训机会
  太少,因此希望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是他们尤为关注的,比例达51.46%;其次,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实习实训,他们还表达了能够到真实的、对口的企业岗位去实习的愿望。此外,希望“更新和增添实习实训设施”的建议,也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设施的陈旧,亟需加以改进和完善。
  (四)在课程改革上
  总计有272条建议,回答希望“改革那些不实用的课程(或‘开设的课程要实用’)”、“增加专业知识强的课程”、“多开设选修课”的建议数量分别是197条、46条和29条,分别如图5中2、1和3所示。
  
  图5 对课程改革建议的分类统计
  
  由此可见,在课程问题上,结合建议的具体内容来看,基于对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实用性差,与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因此,高职毕业生对这一问题的反响最强烈,关于课程问题建议的72.43%指向要求增强课程的实用性,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开发和设计课程,46条关于增加专业知识强的课程的建议实际上也是对课程不实用的反映。此外,结合建议的具体内容来看,还有29条建议主张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多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课空间和自由。
  (五)在师资队伍上
  总计有235条建议,回答希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或‘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注意学生兴趣培养(或‘因材施教’)”、“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或‘提高教师素质’)”的建议数量分别是129条、56条和50条,分别如图6中2、3和1所示。
  
  图6 对教师建议的分类统计
  
  从所有对教师的建议来看,基于对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低、教学方法落后的反映,对这一问题的反响尤为强烈;其次,基于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不注重兴趣培养、因材施教不力以及教师素质低的现状,有近一半的建议认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际上,如上三方面的建议,都是针对教师素质较低并围绕提升教师的素质而展开的。
  (六)在学校管理上
  总计有183条建议,回答希望“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学校管理(或‘优化学校学习环境’)”的建议数量分别是127条和56条。就“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言,高职毕业生普遍感到当前高职院校留给他们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集体活动(特别是校外集体活动)太少,兼职机会不多,对社会不了解,因此,69.4%的建议认为应该利用放假和业余时间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校外集体活动),或提供一些社会兼职的机会,边工作、边学习,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就“加强学校管理”而言,56条建议大多围绕严格学习管理,整顿学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增强学习管理弹性,开展学分制改革;也有少数建议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以及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
  此外,在专业设置上,107条建议认为应该“加快专业调整的速度”;7条建议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3条其他建议。由此也可以看出,尽管专业设置还存在一些不问题,但它基本上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是相吻合的。在教学问题上,总计有93条建议认为“理论教学要结合实际,多加些实践动手”。这些建议认为应该改革那种仅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学科导向型教学模式。实际上,这与关于加强实习实训和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建议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只是视角不同而已。在与企业的关系问题上,32条建议认为应该加强和企业合作,实行“定单式”培养。当然,从前面的分析还看出,还有120条建议认为应“多到专业对口企业去实习”。在创业问题上,也许是因为题目是要求被调查者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回答,再加上很可能是由于高职毕业生未能把创业理解为就业的范畴,所以导致关于开展创业教育只有13条建议。
  
  三
  
  2420条建议不仅反映了高职毕业生对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高度期待,更折射出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贯彻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某种程度上,这些建议就应该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建议的实证分析,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反思,更能够为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认真研究和吸取这2420条建议,为了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满足高职生对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渴望,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采取如下改革举措。
  (一)真正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并切实贯彻于学院各项工作中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几乎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可从建议来看,毕业生们恰恰感到这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人们对这一办学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到底理解了多少,又是否真正地确立起了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从领导到教职工,从决策到实践,人们又多大程度上切实贯彻了这一办学指导思想。高职毕业生们却给了一个否定的回答!因此,转变观念,真正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并切实贯彻于学院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
  (二)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从建议来看,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引起高职院校足够的重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为此,除了观念上加以重视外,要以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目标,高职院校亟需采取如下具体措施:首先,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培训、安排足够的和合格的专职人员,统筹学校的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其次,深入调研并把握当前就业形势,搜集、整理足够的就业信息,积极开展关于就业形势、择业观念、生涯规划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充分发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作用,这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再次,定期邀请一些成功人士、相关企业领导和学校校友组织开展关于就业方面的讲座,并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
  (三)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加大实践教学和企业参与力度
  如果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及“实习实训”都归结为“实践教学”这一范畴,那么“实践教学”的建议应该是所占比例最大的。这不能不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为此,结合毕业生的建议及其反映的问题来看,要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高职院校亟需采取如下具体措施:首先,确立以动手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主要标准;其次,以服务为宗旨,充分调动和利用好企业的资源,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在企业真实职业岗位实习实训的机会,教师要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这些应当成为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主要内容;再次,加大经费投入,适时更新和增添实习实训设施,这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最重要物质保障。
  (四)以增强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教育教学实效性为目的,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
  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无一不依靠教师去执行。为此,结合毕业生的建议及其反映的问题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亟需围绕如下内容进行:首先,体现高职教育规律,以增强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教育教学实效性为目的;其次,以着力提高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为重要内容;再次,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拓展以企业为本位的专业师资培训渠道。
  (五)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增进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为重点,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为此,结合毕业生的建议及其反映的问题来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亟需进行如下改革:首先,力争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积极开展调研,使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紧跟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并增进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其次,尽可能减少那些对就业帮助不大的课程,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应该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尽可能地提供足够的高质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让他们有更多的选课自由和空间。
  (六)以推行半工半读制度和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建立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弹性管理制度
  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推行半工半读制度是对职业教育规律深入认识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选择;而学分制是推行半工半读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支撑。实行半工半读制度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它对高职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就业有重要的益处。教育部还专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文件。为此,结合毕业生的建议及其反映的问题来看,高职院校亟需进行如下改革:首先,高度重视半工半读制度对毕业生就业以及高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各自学校的特点,逐步推行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其次,做好与半工半读制度相适应的、包括学分制制度改革等在内的配套改革,并建立起和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紧密联系的协调机制;再次,建立富有弹性的管理制度,为学生们创造更多兼职或者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注释:
  {1}“顾客满意理论”是把顾客满意作为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的一种管理理论。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一个组织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包括服务、活动、情况、过程等的可感知效果与其期望值比较后所形成的感受状态”。高职院校经营活动提供的就是一种教育服务,也理应让学生这一首要顾客满意(当然企业以及学生家长等也是重要的顾客),把满足学生需求作为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参见孙丽辉:顾客满意理论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这次调查得到了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雷世平主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陈寿根主任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宋建军所长等领导以及接受调查的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大力协助。在此,深表谢忱!
  {3}像这里使用双引号一样,文中在引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具体建议并以此来表示这一类建议时,往往加上双引号来表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2008/01/057)。课题主持人:董仁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