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追求“生成”的语文课堂:浅谈语文课堂诗意的追求
 

追求“生成”的语文课堂:浅谈语文课堂诗意的追求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8:23 影响了: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可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让“生成”之花盛开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命历程;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3-0031-02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随时都具有生成性的特征。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敏锐的生成意识,灵动的生成方法,善于把握生成的时机,敏于调控生成的策略,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一、在拓展创造中生成――巧用文本的“空”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留下一些艺术空白,使之“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光”。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必然会别有洞天、豁然开朗。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品得个中妙谛,利用这些意味隽永的空白,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进行拓展和延伸,就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催生新的文本资源,创生新的知识意义。
  
  二、在质疑问难中生成――善用学生的“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学生的思维才有指向,探究才有动力,学习才有收获,生成才会水到渠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实现教育任务的一个可靠的方法,就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请看一位教师教学古诗《江雪》的片断:
  生:这么冷的天,那位老翁为什么还在江边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
  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的设想一下原因何在,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生1: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
  生2: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
  师:那就是说老人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
  生3:老翁可能遇到了什么伤心事。
  师:也有这种可能。
  生4:他可能非常喜欢钓鱼,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
  师: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
  生5: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
  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刚才有同学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很有帮助。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有关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柳宗元的生平简介)
  师:现在你们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6:现在,我知道了柳宗元是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
  生7: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三、 在因势利导中生成――活用学生的“错”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出现认识的偏差和理解的错误这很正常。教师如果能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巧妙地把错误开发成宝贵的教学资源,那必将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位教师教学《林海》一文,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一句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教师马上抓住了这一细节,进行了引导:
  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
  师: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怎么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大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它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大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秦岭和大兴安岭是什么样的?(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
  生:(齐答)大不一样。
  学生的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对错误的熟视无睹和盲目封杀。这位教师具有敏锐的资源意识,善于发现和捕捉课堂上转瞬即逝的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灵活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通过放大、解剖、沉淀、过滤等手段,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
  
  四、在个性解读中生成――妙用学生的“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感悟、去解读课文,以不同的方式构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只有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读者”,他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请看《麻雀》的教学片断。
  师:当猎狗张开大嘴要吃小麻雀时,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想拯救小麻雀。假如你是老麻雀,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我害怕……怕死。
  师:你很诚实。其他同学呢?
  生: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多搭上一条性命。
  师:你是觉得不要增加不必要的牺牲,对吗?
  生:我也不会,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去再孵一只小麻雀。(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挺会保存实力呀!
  生:我会像老麻雀那样做。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试就输定了;去试试,有可能战胜对手。
  生:老麻雀虽然不是猎狗的对手,但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没想那么多。
  生:老麻雀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骨肉被吃了。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死也值得。
  师:说得多么感人,多么有道理呀!
  这些都是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再现了学生真实的心灵世界。这位教师没有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套学生,而是充分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才会感悟得这样深刻而有灵性,体验得这样鲜活而有个性。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更是一种审美体验。
  
  五、在偶发事件中生成――会用课堂的“景”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里面往往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如果教师有高超的教学机智和生成意识,善于捕捉这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敏于发现其内在的有效的教学资源,就会将“偶然”生成“必然”,将“意料之外”化成“情理之中”,从而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将偶发事件化作独特的教学景观,营造出一种“原汁原味”的课堂学习情景。
  特级教师于永正有一次上作文课,一进教室发现满黑板的数学题还没有擦。他略作思索,便调整了原来的教学思路,于是他边擦黑板边说:“也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也许是个别同学没做完题,不能擦……”正说着,几个学生急忙上前夺过于老师的黑板擦儿。于老师忙说:“咱们合作,长短互补,我擦高的,你擦低的。”他对其中的值日组长说:“正好有两个黑板擦,其他同学请回。”这时,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有内疚,有自责,也有歉意。于老师又表扬说:“同学们多懂事儿,纷纷争着擦……咱们这节作文课就写刚才发生的事,题目就叫《擦黑板》。”于老师慧眼识宝,因势利导,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把一件意外的偶发事件,生成为难得的写作好材料。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发,这时的写作便成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
  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心灵的谛听,情感的共鸣,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化境界。生成的课堂要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丽发现;拥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拥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拥有“精骛八极,神游四方”的思想流淌……
  【责任编辑:王开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