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小学语文课本封面暗藏_从一道课本题的教学变化谈起
 

小学语文课本封面暗藏_从一道课本题的教学变化谈起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9:52 影响了:

  江苏泰州民兴实验中学225300      摘要:本文从一道课本题的前后两次教学变化谈教师的教学反思,做一个反思型教师的一个因素是要努力研究教材,将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习题研究透彻,以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使教学效果优化.
  关键字:课本例题;教学变化;教学反思
  
  三年一个教学循环,这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必须经历的教学流程. 在此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碰到相同的教学环节,那么,我们是否会拿三年前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来面对三年后的学生呢?这显然是不妥的. 所以我们必须对以前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针对新的群体,结合以往的经验,加上自己对教学细节的把握和数学问题的深度认识,调整教学思路,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与优化. 笔者就苏教版数学必修Ⅰ中一道题的教学思路变化谈谈教学反思,以期同行共同探讨.
  
  [⇩]教学回顾
  下面这个教学片段是笔者在2005年执教苏教版数学教材必修Ⅰ时的教学记录.
  教学记录:(苏教版数学教材必修Ⅰ・P26例6)
  试画出函数f(x)=x2+1的图象,并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f(-2),f(1),f(3)的大小;
  (2)若0<x1<x2,试比较f(x1)与f(x2)的大小.
  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是引导学生画出函数f(x)=x2+1的图象,作出所要比较的函数值进行直观比较,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只停留在代入计算进行比较的层面上,尽管我也按照教材思路回到图象上来观察,但效果甚微. 为了将后面的“思考”融入本题中,我采取了变式教学.
  变式1如果把“0<x1<x2”改成“x1<x2<0”,那么f(x1)与f(x2)哪个大?
  变式2如果把“0<x1<x2”改成“x1<x2”,那么f(x1)与f(x2)哪个大?
  学生依然采取代入计算后进行比较的,并没有从图象上去分析就结束了.
  
  [⇩]新的反思
  2008年再次讲授该题时,在备课中,我对该题进行了思考. 本题的要求是“根据图象”来解决问题,而三年前对该题的教学重心则落在“比较”上,忽略了运用图象进行比较大小的作用,即失去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意义,没有挖掘出该题真正实质性的内容,即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鉴于此,我调整了教学思路.
  1. 教学重心的变化
  让学生画出该函数图象,根据图象要求学生作出(1,f(1)),(-2,f(-2)),(3,f(3))这三点(如图1),引导学生观察自变量x的变化引起函数值f(x)如何变化,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如图2),让学生在动态的图形中发现本题的实质:自变量离原点距离远的其函数值反而大.
  [y][x][(3,f(3))][(-2,f(-2))][(1,f(1))][-2][O][1][3][图1]
  [y][x][O][x2][x1][(x1,f(x1))][(x2,f(x2))][图2]
  发现了本题的实质性结论,那么至于说x1,x2是否正负已经不是重要的了,而是x1,x2到原点的距离大小即x1,x2才是关键.
  通过实践证明,学生是能够在引导下发现这个本质性结论的.
  2. 例题的潜在功效
  注意到此题的典型性,我在讲到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时,将该题拿出作为理解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定义的载体之一,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自成一体. 如借助函数f(x)=x2+1在(0,+∞)上是单调递增的知识解释例题的第2问,借助偶函数的定义为思考(2)做了数形结合的最好诠释.
  随着学生认知的发展,又在解决苏教版数学教材必修ⅠP94第28题时借助此结论解决问题,即:
  由题意可得f(1)<f(lgx)⇔1<lgx…这样就回避了很多教师处理该问题时说不清为什么加绝对值而比较头疼的问题,知识的整体性一目了然,浑然一体.
  通过这些环节的设计我们就构建了整道题的来龙去脉,很好地抓住了知识本质,真正体现了本题的价值.
  3. 两点思考
  (1)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教师并没有教学反思的习惯,课是一讲一扔,出现相同教学环节时并没有认真去反思之前教学的优势和弱势,而是照以前的教学设计重复地表演. 这些教师是凭经验在教学,当然,经验是最宝贵的,只有经过思考和提炼的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经验. 大凡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都是狭隘的经验,只能形成肤浅的认知;大凡不勤于反思的教师,其专业化成长都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不前的. 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时要进行教学反思. 首先,我们要善于进行课后教学思考,反思教学目标完成上达到什么程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细节中是否有需要改进之处,反思这节课有没有对自己和学生产生共鸣之处…其次,我们要善于对相同教学细节进行反思,反思同样的内容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所提升,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更贴近更适合当前学生的认知…如果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教学必将是极富立体感的艺术教学.
  (2)知识的形成是一个贯通的系统
  我们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做到前后呼应,使知识之间“打通”,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或反思不够深刻,可能只是围绕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方面而展开的,也有可能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等,很少反思此知识是否之前已埋下伏笔,此知识对后续知识是否有作用?倘若我们在教学中对讲过的例题、习题进行反思并整合,将知识有机有效地串联起来,做到前后知识间的联通,新旧之间的整合,使它们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统一贯通的知识系统,如此长期下去,必将对学生知识的形成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整体地形成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完整的思维品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