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在全省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摘要):全省作风建设工作会议讲话
 

在全省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摘要):全省作风建设工作会议讲话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2:58 影响了:

  一、充分肯定我省建设教育强省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我省全面启动教育强省建设两年来,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强省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基本达到2010年的预定目标。学前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省幼儿教育在园人数达到105.95万人,比2007年增长13%,小学招生中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达98.39%,位居全国前列。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巩固,全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77%、99.54%,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6.5%,均提前实现2010年预定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步伐加快,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和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2.42%和78.48%,比2007年提高0.7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均超出国家平均水平。职业教育稳步推进,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位居全国前列,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98.28万人和40.1万人,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居全国第9位。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已达95.23万人,比2007年增长5.98%;毛入学率达到19.3%,比2007年提高0.2个百分点。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到4.68万人,比2007年增长8.01%,人数居全国第9位;全省博士、硕士点达356个和1080个,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9位。
  (二)教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明显加强,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投入9.58亿元,建成合格学校项目实施730所,今年计划新建项目校1000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已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2所,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7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断增强,两年来成功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获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38门,在全国分列第5位和第4位,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2个,全省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已投入52.6亿元,省级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初步形成。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创新团队等10多个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居全国前10位,2008年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排名全国第4位。两年来,新增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省高校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6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国家科技奖18项、教育部科技奖30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两年来免费定向培养本、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4610名;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和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分别比2007年提高3.49%和4.8%: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均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校教师中20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4个。
  (三)教育保障更加有力。认真贯彻《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和《关于建设教育强省投入保障监督机制的意见》,坚持把加大教育投入作为重中之重,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教育经费逐年上升,2007、2008两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收入分别达419.6亿元、506.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5.7%和20.7%。其中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247.5亿元、324.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46.5%和31.2%。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实现每年年初预算比卜年递增20%,2008、2009年分别新增4.1亿元、5亿元。各市州教育投入力度相应加大,2008年.全省有7个市州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上年提高1%以上。教育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大,2008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59%,较上年提升0.36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教育部门年初预算为21.36亿元,较上年增长20%。为全面化解“普九”债务,省本级共安排补助资金16亿元,各市县预算安排偿债资金12亿元。运用境外资金助学规模扩大,两年来共利用境外捐赠资金9067万元。教育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义务教育进入“免费时代”,学生资助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办学校纳入资助体系。2008年,全省共投入各类奖学金、助学金15.4亿元,对2l万高校学生和61.8万中职(含技工学校)学生进行资助。共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39.1亿元,有669.7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中受益,有力地解决了“上学难”问题,全省无一人因贫失学。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逐步完善,2008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5.28%,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到目前已达到62%。
  (四)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初、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基本建立并顺利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初步完善,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逐步形成。以筹备全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大力推广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得到加强。办学体制进一步完善,在公共财政、金融支持、优化环境等方面,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公办初中与民办初中成功剥离,共享公办高中资源的民办学校已停招初中学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全面实施,取消了“点名录取”、“降分录取”等政策。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教育合作向深层次推进,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总人数超过3000人,连续成功承办两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孔子课堂等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强。
  (五)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大。产学研结合机制不断完善,全省高校与省内14个市州、60%以上的县(市、区)、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6797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已建立校企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159个,新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7个。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实现新增产值458.2亿元,新增利税67.7亿元。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工学结合取得明显效果,组建了现代物流、机械制造、轨道装备等16家职教集团,538家规模企业、307所职业院校、136家科研院所与行业协会成功建立加盟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培训企业员工8.5万人,开展合作项目1240项。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3.7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83.4万人次,培育了“攸县的哥”、“安化保安”等劳务输出品牌。
  总结全省两年来的教育强省工作,之所以取得比较大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建设教育强省的动力;得益于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完 善全省教育发展的机制;得益于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得益于坚持加强领导,形成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合力。
  
  二、认真研究解决事关教育强省建设的突出问题
  
  建设教育强省,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以发展的眼光、更宽的视野、更具前瞻性的思路,研究解决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以更务实、更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形势在发展,形势更在变化。我们提出并正在建设的“教育强省”,只是相对目前教育发展水平而言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更长远、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从国际上来看.大国崛起的背后,往往是教育充当着坚强的后盾,教育是支撑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深厚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持久地发挥作用。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就与它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积累最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密切相关。我省是科教大省,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目前,我省教育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已经跃居全国先进行列,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与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相比,教育发展的部分指标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我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2010年预计要达到70%,而目前仅为44.42%;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只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42.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前仅为19.3%,等等。特别是与兄弟省市比,在全国省域教育竞争力排名中我省仅居11位,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山西、河南,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差距的存在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惕励之心,差距必须依靠扎实的工作来弥补。要不断强化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持久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
  (二)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看一个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最直观、最硬性的指标,就是看教育投入。2007年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建设教育强省的投入保障政策,对经费投入作出了一系列具体、明确的规定。2008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38.9亿元(含教育费附加),占当年的教育总投入506.6亿元的66.9%。相对于我省财政状况而言,这样的投入力度,说是举全省之力办教育也不为过,但与教育发展需求相比,我省的投入仍然不足。2008年,我省教育经费基本实现“三个增长”,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有较大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我省高校和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4531元、2328元,低于全国6462元、2766元的平均水平,分别排全国27、22位。要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就必须把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最大限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使政府拨款在教育经费中保持较高比例。全省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教育强省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增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十二五”期间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大投入、大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教育既扩大投资又促进消费的作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规划安排一批教育重大项目。二要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落实新开征的地方教育附加,确保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足额征收和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落实城市建设维护费用于教育的比例;建立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的比例;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和外资捐资办学;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三要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完善公开公平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制度、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推进学校财务决策民主化。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确保投向教育的经费真正发挥效益。四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监督机制。建立、完善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把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列入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作为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从今年起,建立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考核公告制度,由教育、财政、统计部门联合发布,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给予通报批评,追究相关责任。
  (三)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点是促进教育公平,逐步实现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个体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这也是保障起点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目前,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既有教育基础设施等硬件差距较大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优质师资力量缺失。社会群体教育不公平方面,主要是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必须解决好“有学上”“能上学”的问题,努力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学上”的基本要求,积极创造“能上学”的有利条件。一要逐步实现“上好学”的目标。在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时,遵循平等、对等、补差的原则,在各学校之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确定合理比例,真正做到均衡发展,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二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确保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形成面向农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三要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制定有关激励制度,促进优秀教师合理流动,以名师带动弱校,逐步缩小校际间教学水平的差距;学习借鉴安徽铜陵、辽宁沈阳等地的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公开收费标准,调整评估制度,尽快解决好“择校”现象。四要切实维护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落实好相关政策,对符合义务教育入学要求的家庭困难学生、女童、残障儿童等做到“零拒绝”。要扩大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比例,建立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四)要进一步促进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在促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及时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一方面,存在各级各类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高 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这说明,教育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脱节,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脱节。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要建设教育强省,就必须进一步推进教育与经济相融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好地体现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要着力促进高校招生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找准办学定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要完善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产学沟通对接机制,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对口合作关系,加强对高校科研的分类指导,促进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要引导学生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专业要求,主动选择,吸收知识,实现向知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变,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
  (五)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投入产出效益。高校是我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我省高校科技人员是省内科研机构人数的3.2倍和省内企业的1.5倍,全省科研成果70%以上来源高校,“十五”期间,我省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以及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校分别占到56%和76%。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还不高,目前我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为61.2%,尤其是在本省转化的只有29%。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项目立项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产出的科技专利成果与市场脱节;部分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因种种原因不能在本省形成生产力。这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科研资源,又弱化了社会对教育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必须下决心解决。一要在教育科研中引入市场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论证科技项目的立项,对诸如国内外市场情况、技术水平、先进性、技术生命力、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以及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等进行充分评估。要充分运用风险投资等融资途径,多渠道解决教育科研资金问题,以分散风险,提高效益。对一些重大应用项目要明确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责任,明确知识产权持有者相应的责任和权益,强化产权成果转化的措施。二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建立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机制,定期对全省科技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和论证;对已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推进产业化。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成果发布制度,定期发布重大科技成果信息,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信息咨询平台。三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优势,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应用研究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高水平构建一批产学研基地,鼓励企业在高校建设一批定位准确、特色和优势突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机制,开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便捷通道。
  
  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未来三至五年是我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努力开创“体系完善、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发展局面,加快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为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快富民强省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完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当前,我省正在研究制定《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09-2020)》(《湖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建设教育强省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直接关系到我省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制定立意要高、目光要远、视野要宽,坚持面向未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实施“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战略,科学谋划、缜密部署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蓝图。要把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建设教育强省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确定我省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要加强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衔接,坚持立足省情,坚持办有湖南特色的教育,把研究制定规划的过程转变为破解我省教育发展难题、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凝聚民智、集中民意,把制定规划的过程转变为解决教育民生问题的过程,力争出台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发展规划。要完善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实现前瞻性、时代性与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二)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大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一是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程度。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建设中心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创建1所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人口集中的行政村创办1所村级幼儿园;鼓励、规范社会力量按标准举办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幼儿教育体系。二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近几年每年要建设1000所以上合格学校,重点加大基础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强学校改水改厕建设、校舍安全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和工作用房建设,确保建设一所、合格一所。要加快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前期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城乡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要以合格学校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激励与监控机制,推动义务教育由县域均衡发展向同类区域均衡发展。三是加快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全省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加大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高中办学条件,创建特色学校,提高办学质量,逐步消除薄弱高中学校,基本形成满足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中阶段学校格局。
  (三)着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工程。一要扩大规模、整合资源。要提高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落实高中阶段学校普职分流比例,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提升县域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形成政府统筹、部门支持、职教中心实施的培训格局。要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支持、规范民办职业院校发展。二要对接产业、创新模式。坚持“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创新办学模式,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形成集聚效应和 品牌效应。依托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大型企业和特色园区,推进集团化办学,建设一批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实训基地,扎实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依托省内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办学,为职业院校提供强大的师资支撑,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培训项目,强化实践教学,推广“订单式"2k才培养模式,满足产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三要强化基础、加大保障。着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骨干特色职业院校、名牌特色专业和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投入保障,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职业教育的配套经费和中职学生助学金政策。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部门相互衔接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相融通。强化师资保障,建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认定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切实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高校是出思想、出成果、出名师的地方,也是知识爆发力和创新力最强的领域。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提升内涵质量和社会效益。一要抓高教改革。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促进专业与企业、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完善理顺高校行政组织与学术组织的职责关系,营造尊重学术、尊重学者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二要抓实力提升。抓住国家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史机制,继续实施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启动“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重点支持5所省属高校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形成示范、带动作用。统筹配置高校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有共享,鼓励和支持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机制,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加大高校科研、教学、生活、文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高校综合承载能力。三要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是高校的生命源泉,高校的竞争力和活力,主要取决于自主创新。要高水平建设一批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原创性科研和战略高新技术为目标的知识创新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化转移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高校科技资源,建立高校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进高校科研教学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结合;大力支持高校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科研技术突破和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五)高度重视和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远竞争力之所在。要强化素质教育观念,把学生成才的重心转到全面提升素质上来,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教育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放在首位,以学校、家庭、社会为轴心,大力开展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仁爱、守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现代化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和课程设置,夯实素质教育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性、综合性评价,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推动素质教育顺利开展。要加快建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国民教育资源和网络技术手段,建设远程终身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整合教育部门、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各种资源,构建开放式、立体型终身教育平台;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为单位,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种创建活动;积极开展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建立多种层次、条块结合、相互开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终身教育体系。
  (六)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先有名师,后有名校;先有名师,后有俊才。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教育强省,必须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一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完善教师选拔制度,加强现有教师培训,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确保优秀教师留得下、呆得住、用得上,防止农村学校空壳化。继续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为农村免费定向培养1万名专科层次教师任务;完善省属高校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和师范生顶岗实习制度,积极推进“农村中等教育硕士师资培训计划”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促进提高农村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完善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师及特殊教育教师津补贴制度,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二要加强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中小学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与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重点培养一批青年在岗中小学特级教师;实施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重点加强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认真做好“芙蓉学者”、“长沙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推荐遴选工作,重点培养一批专家型教师。三要完善教师教育机制。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重点抓好2009-2013年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幼儿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积极开展农村薄弱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抓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学历提高和培训,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学科、学历结构。四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首先要德为人师。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引导教师爱国守法、爱生乐教、为人师表。建立科学可行的师德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成为“灵魂工程师”。五要保障教师待遇。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各项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的平均水平。稳步推进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要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坚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让教师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信任和爱戴。
  (七)全力推进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改革史。今天,我省要与教育部签订“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协议,与北京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省校友好合作关系,这是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也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长株潭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优势,积极争取教育部在我省教育改革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在教育管理体制、招生就业、课程改革、高校设置等方面建立“试验区”,为全国教育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要大胆探索,放开思路,加快推进我省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一要改革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管评估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统筹协调教育发展的能力。要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整合教育资源、服务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二要改革办学体制。坚持办学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加快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义务教育,在非义务教育领域建立灵活、开放的办学体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源办学。要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鼓励支持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三要改革招考制度。把招考制度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取消普通高中文理分科,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自主权,逐步扩大自主招生的范围和比例,完善自主招生的方式和监督机制。四要扩大教育开放。大力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等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